重温经典丨名家说“金婚”
由郑晓龙导演、王宛平编剧的家庭伦理剧《金婚》2007年一经播出,立刻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该剧以编年体的形式写了技术员佟志与小学老师文丽长达五十年的婚姻生活,剧中时代变迁带来的人物命运沉浮、家庭婚姻观念迭代等获得观众广泛共鸣。该剧曾获得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优秀导演奖(郑晓龙)、优秀男演员(张国立)三个奖项。
《金婚》正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现将2007年艺委会主办的电视剧《金婚》研讨会纪要摘录编发,带领观众再次感受《金婚》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
《金婚》构想的起源
● 郑晓龙 导演
我很早就有了做这部戏的念头,起因是我父母在金婚之后的几年里吵架,每次都是我们孩子在中间当调和剂。我就觉得这老两口的故事,可以从他们相识到结婚一年一个主题地讲,拍一个五十集的电视剧《金婚》。当时大家都觉得难度特别大,中间曾经放弃了,后来又开始做。当时策划的时候就想请蒋雯丽来演女主角,所以宛平写的时候也是照着蒋雯丽的感觉来写的,男主角之所以选张国立,是因为他比较平民化,有点幽默感,拍摄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过程。
真实的“金婚”很难写
● 王宛平 编剧
《金婚》挺难写的,在这部戏里没有电视剧常见的爱恨情愁、大起大落,而是要求特别真实,稍微有点虚假就会让观众觉得特别假。如果没有非常强大的策划班子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把关,这部戏就很难做成。
电视剧“三贴近”的一次成功实践
● 仲呈祥 时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文艺评论家
《金婚》通过编年的体例写出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这是很不容易的,充满了艺术的技巧,有很独到的审美发现和思想发现,这是难能可贵的。党中央号召电视剧“三贴近”,究竟怎么样贴近民生,我想就是把当代观众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历史,审美地、艺术地展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荧屏,让他们从荧屏上见到自己、自己父辈乃至于自己子孙的影子,让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领悟人生的况味,明确人生的方向,活出精神力量。
编剧在人物设计上、发展上充满了历史感,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每一个人都打着浓郁的时代痕迹,让我们去感悟那段生活留给人生的哲理。
将同类型剧作推上新高度
● 李京盛 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
《金婚》的成功,展示了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永恒魅力。这部剧给我们找到一个记录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的新视点,把五十年的历史发展变迁的兴衰荣辱、国家发展的起伏变化,以及顺境、逆境、坎坷,甚至是动荡、灾难,和人物的命运、婚姻的命运、情感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而且非常新颖地用编年体的体例,这个视角是新鲜的。
《金婚》跟以往描写婚姻家庭情感的戏是不同的,第一是形式上的不同,第二是叙事方式不同,第三是表现婚姻家庭的着眼点有区别。它不脱离中国的现实,不脱离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用一种和谐的方式揭示出夫妻之间的真爱。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剧把这种剧作类型推上了新的高度。
《金婚》有鲜明的北京特色,北京风格。第一个特点是平民叙事,却又关乎世事沧桑;第二个特点是看似琐细,但却蕴含微言大义;第三个特点是语言可以幽默、滑稽,但把握有度。
平凡人的历程也很有典型性
● 李兴叶 文艺评论家
我的感觉有四点:第一,很真实。第二,很细致。第三,很疲惫。第四,很沉重。这部戏播出后,大家在公交车上都在谈《金婚》,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让我想起当年《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的创作找到了一种通感,和老百姓的感受很贴近。它很真实、很细致地表现了常态生活,演员都很有激情,都很自信。如果没有这些演员很细致、很准确、很细微的表现,婚姻过程就像流水账了。
这部戏一年一年编演下去,制造了一种平凡感,但就在家长里短中把婚姻积淀下来。我们国家需要建设很多人文方面的东西,这个戏提出了这些问题。它表现了普通人的平凡婚姻的历程,这种历程有很强的典型性、普遍性,观众在这里会间接认识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我相信它对以后的文明社会的建设也会有很多帮助。
一部婚姻的百科全书
● 孟繁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金婚》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人的一部全方位的、百科全书式的、马拉松式的婚姻的再现。老人都想在《金婚》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年轻人有两种心理,一种是看他爸妈是怎么过来的,再一个也想在《金婚》里面看见自己的未来;中年人就更愿意看了,因为中年面临着婚姻危机,更需要在《金婚》里面看到渡过危机的办法。
对《金婚》的三点认识
● 王伟国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它尽管是一部家庭伦理性质的电视剧,但是社会学的意义是比较深厚的,它关注民生,关注人情。第二,这部电视剧里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人们对爱的理解、误解或者是价值观的偏差,往往使爱情出了偏差。第三,这个作品关注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
本剧的艺术特色有三点:第一,演员的表演是十分成功的。这些演员在追求电视剧表演艺术美学特征上面下了很大功夫。第二,动作性叙事是非常强烈的。电视剧艺术最擅长表现的是人物动作,人物动作运动的时间、空间以及动作运动过程中人物情感都是逼真的。第三,这部戏的剪接非常成功,比较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节奏和动作的外部节奏。
没有冲突性,就没有戏剧
● 路海波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个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范本。我们讲戏剧理论或者编剧理论的时候,经常要讲金科玉律,这个金科玉律是:“没有冲突性,就没有戏剧。”这部电视剧为此提供了非常好的例证——吵吵闹闹一辈子也是一种幸福,对此恐怕有多种读解,但是无论是哪种读解,都引起了不同观众的心理共鸣。
悲喜交集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
● 范咏戈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剧提供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争吵成为一种婚姻的黏合剂,或者争吵成了婚姻的一种依赖,这些东西都是很新鲜的观点。悲喜交集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附:《中国电视》杂志2007年第12期《电视剧<金婚>研讨会纪要》原文
李京盛:《群星闪耀时》对当下谍战剧创作的内容突破和类型创新
全国卫视收视冠军,这可不是盖的!《群星闪耀时》一剧一出,就像一颗炸弹在静谧的湖面上炸开了波澜。不仅令观众大呼过瘾,还让那些以为谍战剧已经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人瞠目结舌。这一次,谍战剧不再是尘封的老照片,而是焕发了新的活力和光彩。
首先得说,这部剧的剧情简直是妙笔生花。想象一下,一个原本梦想成为海军舰长的热血青年华桢,因为一个偶然的上海之行而命运全变。这位小哥在追查一桩凶杀案的过程中,竟然踏上了寻找生命真谛的不归路,最后还加入了地下党,成了抗日的英勇战士。这剧情转折得就像过山车,刺激得让人目不转睛。
而且,剧中的角色也是栩栩如生。华桢由一个有血有肉的梦想者变成了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这个转变不仅令人信服,还极富感染力。旁边的陈浩和骆珉敏不是简单的配角,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碰撞出了无数火花。
再说说这部剧的创新吧。不得不提,这部剧真是打破了传统谍战剧的框框。传统的谍战剧可能还停留在严肃的历史剧情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但《群星闪耀时》却用全新的视角,把焦点放在了青年的成长和理想主义上。剧中不乏诗意的镜头和贴近生活的逻辑,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生动、真实的作品,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历史复述。
此外,这部剧的影响力可不小。它不仅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上播出时收视率爆表,而且在网络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无论是人民网、光明网还是微博影评,到处都能看到观众和评论家对这部剧热议不断。剧集不仅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更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这足以说明它的成功和影响力。
诚然,这部剧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高收视,更重要的是它给当代青年传递了一种力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青年人需要信仰和精神的指引。《群星闪耀时》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视角,让人们看到,即便是在最动荡的时代,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总的来说,这部剧不仅仅是对谍战剧内容和类型的一次突破,更是对革命题材电视剧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创新。它通过年轻化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成功地将一段尘封的历史连接到了现代观众的心中。对于那些认为历史剧无非就是枯燥讲述的观众来说,这部剧无疑是一次视觉和情感上的双重冲击。
而从长远来看,《群星闪耀时》的成功也为未来谍战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预见,未来的谍战剧会更加注重故事的情感深度和人物的立体化,同时也会在叙事手法上寻求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如果能持续保持高质量和高创新性,将能够不断吸引新的观众群体,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至于《群星闪耀时》对当代青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谍战剧,更是一部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理想、信仰和责任感的深思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挑战,而如何在挑战中成长和超越,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最后,说到《群星闪耀时》,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向往。它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勇敢和坚持永远是通向光明的道路。
因此,当我们谈论《群星闪耀时》时,我们不仅在谈论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我们还在谈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这部剧的成功,标志着谍战剧这一传统题材以全新的面貌回归视野,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电视剧创作的无限可能。
文艺评论丨李京盛: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特色
从电视剧研究和评论的角度,总结和评判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取得的成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把一个门类的文艺创作,放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一次总体性观察、分析和研究,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也是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更是一种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范式。总体性视野下的影视评论,在当下新媒体批评盛行的时代,在即兴式、零散式、碎片式、网红式批评无处不在的评论环境下,更应该得到加强。它可以对一个时期以来,文艺创作中呈现出的一些总体性特征、倾向、思潮、风格、手法等等作出宏观评判,以便从文艺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总结文艺成果,指导今后创作。
面对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这50多部代表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品味沪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是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化。
与全国电视剧的整体风貌相一致的是,在十年来沪产电视剧的篇目中,现实题材是数量最多和最亮眼的题材类型。这类作品,占据了沪产电视剧的近一半的数量。其中既有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典型人物的命运来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作品如《大江大河》《风吹半夏》《大博弈》《突围》等,更有以都市百姓生活为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寻常人家的生活故事。这两类现实题材作品,反映出沪产现实题材剧所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所具有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一个是它所具有的“人民性特征”。从风格手法上看,前者有贯穿作品的时代风云气象,后者则有细腻感人的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红尘烟火。
在建立起以现实题材为主干的同时,沪产电视剧十年来在题材上的丰富性也折射出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多姿多彩:婚恋、情感、职场、家庭、英模、抗疫、海外追逃、援非医疗、古装玄幻、历史传奇、年代纪事、革命历史、科幻奇观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题材和类型,构成了沪产电视剧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性。
沪产电视剧创作十年来的第二个特点,是对当下都市生活题材的深度开掘,对都市生活景观的精准呈现和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细腻描摹。
都市剧是近十年来现实题材创作较为热门的题材类型。在这个题材领域,沪产电视剧为此贡献出了不少精品之作。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下中国都市剧创作的内容特点和品质特征,以强烈的都市气息传递出浓厚的社会情绪和对生活的价值认知。
以家庭、职场、婚恋、教育、住房等民生话题为切入点,写出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是沪产都市题材剧的叙事重点:《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可以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作。这类作品,精准地捕捉到了都市人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有焦虑,有期盼,有努力,有获得,有纠结,有释然……既有寻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构成的世俗欢乐,也有因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等热点话题所带来的内心焦虑与困惑。生活的烦恼与努力后的获得感,让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质感,也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了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日夜奔腾不息。沪产电视剧中细腻的写实风格与都市生活情调的晕染,让这类作品在中国现实题材创作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与生活剧同样具有鲜明沪产剧个性的作品,是沪产电视剧中的女性题材剧,其中,《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以女性的年龄、职场、婚恋、闺情、家庭为叙事主线,探讨当下都市女性面临的种种人生选择,把严肃的人生思考,融入女性意识和日常细致的生活细节和微妙的情感状态之中来表达,这是沪产女性题材剧最为擅长的内容和风格特色。剧中的现代城市气息和生活的时尚感,与人物内心的传统与现代观念的交织与碰撞,让沪产女性题材剧带有了一种独特的表现生活的角度和思考生活的深度。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既立足于上海又面向全国,体现出上海文化的丰富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收获,既有立足于上海特色的题材创作,更有面向全国的视野和追求。革命历史题材剧《破晓东方》《光荣与梦想》《特赦1959》、年代剧《老酒馆》《老中医》、反腐剧《猎狐》、援非医疗剧《埃博拉前线》、历史传奇剧《梦华录》、军旅剧《特战荣耀》、冬奥剧《超越》、英模剧《功勋》、抗疫题材剧《在一起》、古装剧《庆余年》,以及取材于名著的《人生之路》等等一大批作品,既是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丰硕成果,也代表了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突出成就和整体质量的提升,它们为中国电视剧赢得了良好的声望和口碑。特别是在创新性表达上,这批作品也在努力突破固有题材和类型藩篱,为中国电视剧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创新动力。比如被称为是中国科幻剧开山之作的《三体》、大胆采用双时空叙事来讲述数学天才人生故事的《天才基本法》等,都显示出沪产电视剧在题材和手法上努力追求创新的勇气和功力。
当然,在盘点沪产电视剧创作成绩与收获的同时,也还想对今后沪产电视剧创作寄予两点希望:一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国际交往频繁、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但在国际化题材的创作中,目前还鲜有成功的作品;二是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题材资源丰富,但以金融领域为题材的作品,也显得有些薄弱。这不仅是沪产剧的“缺憾”,也是近年来全国电视剧在题材上还需要填补的“空白”。这两类题材,都属于“高端性”创作,希望上海电视剧创作界,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此予以关注。
作者: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重温经典丨名家说“金婚”
由郑晓龙导演、王宛平编剧的家庭伦理剧《金婚》2007年一经播出,立刻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该剧以编年体的形式写了技术员佟志与小学老师文丽长达五十年的婚姻生活,剧中时代变迁带来的人物命运沉浮、家庭婚姻观念迭代等获得观众广泛共鸣。该剧曾获得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优秀导演奖(郑晓龙)、优秀男演员(张国立)三个奖项。
《金婚》正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现将2007年艺委会主办的电视剧《金婚》研讨会纪要摘录编发,带领观众再次感受《金婚》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
《金婚》构想的起源
● 郑晓龙 导演
我很早就有了做这部戏的念头,起因是我父母在金婚之后的几年里吵架,每次都是我们孩子在中间当调和剂。我就觉得这老两口的故事,可以从他们相识到结婚一年一个主题地讲,拍一个五十集的电视剧《金婚》。当时大家都觉得难度特别大,中间曾经放弃了,后来又开始做。当时策划的时候就想请蒋雯丽来演女主角,所以宛平写的时候也是照着蒋雯丽的感觉来写的,男主角之所以选张国立,是因为他比较平民化,有点幽默感,拍摄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过程。
真实的“金婚”很难写
● 王宛平 编剧
《金婚》挺难写的,在这部戏里没有电视剧常见的爱恨情愁、大起大落,而是要求特别真实,稍微有点虚假就会让观众觉得特别假。如果没有非常强大的策划班子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把关,这部戏就很难做成。
电视剧“三贴近”的一次成功实践
● 仲呈祥 时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文艺评论家
《金婚》通过编年的体例写出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这是很不容易的,充满了艺术的技巧,有很独到的审美发现和思想发现,这是难能可贵的。党中央号召电视剧“三贴近”,究竟怎么样贴近民生,我想就是把当代观众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历史,审美地、艺术地展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荧屏,让他们从荧屏上见到自己、自己父辈乃至于自己子孙的影子,让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领悟人生的况味,明确人生的方向,活出精神力量。
编剧在人物设计上、发展上充满了历史感,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每一个人都打着浓郁的时代痕迹,让我们去感悟那段生活留给人生的哲理。
将同类型剧作推上新高度
● 李京盛 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
《金婚》的成功,展示了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永恒魅力。这部剧给我们找到一个记录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的新视点,把五十年的历史发展变迁的兴衰荣辱、国家发展的起伏变化,以及顺境、逆境、坎坷,甚至是动荡、灾难,和人物的命运、婚姻的命运、情感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而且非常新颖地用编年体的体例,这个视角是新鲜的。
《金婚》跟以往描写婚姻家庭情感的戏是不同的,第一是形式上的不同,第二是叙事方式不同,第三是表现婚姻家庭的着眼点有区别。它不脱离中国的现实,不脱离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用一种和谐的方式揭示出夫妻之间的真爱。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剧把这种剧作类型推上了新的高度。
《金婚》有鲜明的北京特色,北京风格。第一个特点是平民叙事,却又关乎世事沧桑;第二个特点是看似琐细,但却蕴含微言大义;第三个特点是语言可以幽默、滑稽,但把握有度。
平凡人的历程也很有典型性
● 李兴叶 文艺评论家
我的感觉有四点:第一,很真实。第二,很细致。第三,很疲惫。第四,很沉重。这部戏播出后,大家在公交车上都在谈《金婚》,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让我想起当年《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的创作找到了一种通感,和老百姓的感受很贴近。它很真实、很细致地表现了常态生活,演员都很有激情,都很自信。如果没有这些演员很细致、很准确、很细微的表现,婚姻过程就像流水账了。
这部戏一年一年编演下去,制造了一种平凡感,但就在家长里短中把婚姻积淀下来。我们国家需要建设很多人文方面的东西,这个戏提出了这些问题。它表现了普通人的平凡婚姻的历程,这种历程有很强的典型性、普遍性,观众在这里会间接认识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我相信它对以后的文明社会的建设也会有很多帮助。
一部婚姻的百科全书
● 孟繁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金婚》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人的一部全方位的、百科全书式的、马拉松式的婚姻的再现。老人都想在《金婚》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年轻人有两种心理,一种是看他爸妈是怎么过来的,再一个也想在《金婚》里面看见自己的未来;中年人就更愿意看了,因为中年面临着婚姻危机,更需要在《金婚》里面看到渡过危机的办法。
对《金婚》的三点认识
● 王伟国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它尽管是一部家庭伦理性质的电视剧,但是社会学的意义是比较深厚的,它关注民生,关注人情。第二,这部电视剧里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人们对爱的理解、误解或者是价值观的偏差,往往使爱情出了偏差。第三,这个作品关注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
本剧的艺术特色有三点:第一,演员的表演是十分成功的。这些演员在追求电视剧表演艺术美学特征上面下了很大功夫。第二,动作性叙事是非常强烈的。电视剧艺术最擅长表现的是人物动作,人物动作运动的时间、空间以及动作运动过程中人物情感都是逼真的。第三,这部戏的剪接非常成功,比较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节奏和动作的外部节奏。
没有冲突性,就没有戏剧
● 路海波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个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范本。我们讲戏剧理论或者编剧理论的时候,经常要讲金科玉律,这个金科玉律是:“没有冲突性,就没有戏剧。”这部电视剧为此提供了非常好的例证——吵吵闹闹一辈子也是一种幸福,对此恐怕有多种读解,但是无论是哪种读解,都引起了不同观众的心理共鸣。
悲喜交集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
● 范咏戈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剧提供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争吵成为一种婚姻的黏合剂,或者争吵成了婚姻的一种依赖,这些东西都是很新鲜的观点。悲喜交集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附:《中国电视》杂志2007年第12期《电视剧<金婚>研讨会纪要》原文
李京盛:《群星闪耀时》对当下谍战剧创作的内容突破和类型创新
全国卫视收视冠军,这可不是盖的!《群星闪耀时》一剧一出,就像一颗炸弹在静谧的湖面上炸开了波澜。不仅令观众大呼过瘾,还让那些以为谍战剧已经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人瞠目结舌。这一次,谍战剧不再是尘封的老照片,而是焕发了新的活力和光彩。
首先得说,这部剧的剧情简直是妙笔生花。想象一下,一个原本梦想成为海军舰长的热血青年华桢,因为一个偶然的上海之行而命运全变。这位小哥在追查一桩凶杀案的过程中,竟然踏上了寻找生命真谛的不归路,最后还加入了地下党,成了抗日的英勇战士。这剧情转折得就像过山车,刺激得让人目不转睛。
而且,剧中的角色也是栩栩如生。华桢由一个有血有肉的梦想者变成了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这个转变不仅令人信服,还极富感染力。旁边的陈浩和骆珉敏不是简单的配角,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碰撞出了无数火花。
再说说这部剧的创新吧。不得不提,这部剧真是打破了传统谍战剧的框框。传统的谍战剧可能还停留在严肃的历史剧情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但《群星闪耀时》却用全新的视角,把焦点放在了青年的成长和理想主义上。剧中不乏诗意的镜头和贴近生活的逻辑,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生动、真实的作品,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历史复述。
此外,这部剧的影响力可不小。它不仅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上播出时收视率爆表,而且在网络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无论是人民网、光明网还是微博影评,到处都能看到观众和评论家对这部剧热议不断。剧集不仅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更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这足以说明它的成功和影响力。
诚然,这部剧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高收视,更重要的是它给当代青年传递了一种力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青年人需要信仰和精神的指引。《群星闪耀时》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视角,让人们看到,即便是在最动荡的时代,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总的来说,这部剧不仅仅是对谍战剧内容和类型的一次突破,更是对革命题材电视剧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创新。它通过年轻化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成功地将一段尘封的历史连接到了现代观众的心中。对于那些认为历史剧无非就是枯燥讲述的观众来说,这部剧无疑是一次视觉和情感上的双重冲击。
而从长远来看,《群星闪耀时》的成功也为未来谍战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预见,未来的谍战剧会更加注重故事的情感深度和人物的立体化,同时也会在叙事手法上寻求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如果能持续保持高质量和高创新性,将能够不断吸引新的观众群体,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至于《群星闪耀时》对当代青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谍战剧,更是一部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理想、信仰和责任感的深思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挑战,而如何在挑战中成长和超越,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最后,说到《群星闪耀时》,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向往。它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勇敢和坚持永远是通向光明的道路。
因此,当我们谈论《群星闪耀时》时,我们不仅在谈论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我们还在谈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这部剧的成功,标志着谍战剧这一传统题材以全新的面貌回归视野,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电视剧创作的无限可能。
文艺评论丨李京盛: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特色
从电视剧研究和评论的角度,总结和评判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取得的成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把一个门类的文艺创作,放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一次总体性观察、分析和研究,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也是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更是一种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范式。总体性视野下的影视评论,在当下新媒体批评盛行的时代,在即兴式、零散式、碎片式、网红式批评无处不在的评论环境下,更应该得到加强。它可以对一个时期以来,文艺创作中呈现出的一些总体性特征、倾向、思潮、风格、手法等等作出宏观评判,以便从文艺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总结文艺成果,指导今后创作。
面对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这50多部代表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品味沪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是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化。
与全国电视剧的整体风貌相一致的是,在十年来沪产电视剧的篇目中,现实题材是数量最多和最亮眼的题材类型。这类作品,占据了沪产电视剧的近一半的数量。其中既有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典型人物的命运来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作品如《大江大河》《风吹半夏》《大博弈》《突围》等,更有以都市百姓生活为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寻常人家的生活故事。这两类现实题材作品,反映出沪产现实题材剧所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所具有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一个是它所具有的“人民性特征”。从风格手法上看,前者有贯穿作品的时代风云气象,后者则有细腻感人的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红尘烟火。
在建立起以现实题材为主干的同时,沪产电视剧十年来在题材上的丰富性也折射出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多姿多彩:婚恋、情感、职场、家庭、英模、抗疫、海外追逃、援非医疗、古装玄幻、历史传奇、年代纪事、革命历史、科幻奇观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题材和类型,构成了沪产电视剧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性。
沪产电视剧创作十年来的第二个特点,是对当下都市生活题材的深度开掘,对都市生活景观的精准呈现和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细腻描摹。
都市剧是近十年来现实题材创作较为热门的题材类型。在这个题材领域,沪产电视剧为此贡献出了不少精品之作。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下中国都市剧创作的内容特点和品质特征,以强烈的都市气息传递出浓厚的社会情绪和对生活的价值认知。
以家庭、职场、婚恋、教育、住房等民生话题为切入点,写出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是沪产都市题材剧的叙事重点:《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可以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作。这类作品,精准地捕捉到了都市人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有焦虑,有期盼,有努力,有获得,有纠结,有释然……既有寻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构成的世俗欢乐,也有因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等热点话题所带来的内心焦虑与困惑。生活的烦恼与努力后的获得感,让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质感,也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了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日夜奔腾不息。沪产电视剧中细腻的写实风格与都市生活情调的晕染,让这类作品在中国现实题材创作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与生活剧同样具有鲜明沪产剧个性的作品,是沪产电视剧中的女性题材剧,其中,《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以女性的年龄、职场、婚恋、闺情、家庭为叙事主线,探讨当下都市女性面临的种种人生选择,把严肃的人生思考,融入女性意识和日常细致的生活细节和微妙的情感状态之中来表达,这是沪产女性题材剧最为擅长的内容和风格特色。剧中的现代城市气息和生活的时尚感,与人物内心的传统与现代观念的交织与碰撞,让沪产女性题材剧带有了一种独特的表现生活的角度和思考生活的深度。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既立足于上海又面向全国,体现出上海文化的丰富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收获,既有立足于上海特色的题材创作,更有面向全国的视野和追求。革命历史题材剧《破晓东方》《光荣与梦想》《特赦1959》、年代剧《老酒馆》《老中医》、反腐剧《猎狐》、援非医疗剧《埃博拉前线》、历史传奇剧《梦华录》、军旅剧《特战荣耀》、冬奥剧《超越》、英模剧《功勋》、抗疫题材剧《在一起》、古装剧《庆余年》,以及取材于名著的《人生之路》等等一大批作品,既是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丰硕成果,也代表了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突出成就和整体质量的提升,它们为中国电视剧赢得了良好的声望和口碑。特别是在创新性表达上,这批作品也在努力突破固有题材和类型藩篱,为中国电视剧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创新动力。比如被称为是中国科幻剧开山之作的《三体》、大胆采用双时空叙事来讲述数学天才人生故事的《天才基本法》等,都显示出沪产电视剧在题材和手法上努力追求创新的勇气和功力。
当然,在盘点沪产电视剧创作成绩与收获的同时,也还想对今后沪产电视剧创作寄予两点希望:一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国际交往频繁、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但在国际化题材的创作中,目前还鲜有成功的作品;二是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题材资源丰富,但以金融领域为题材的作品,也显得有些薄弱。这不仅是沪产剧的“缺憾”,也是近年来全国电视剧在题材上还需要填补的“空白”。这两类题材,都属于“高端性”创作,希望上海电视剧创作界,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此予以关注。
作者: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重温经典丨名家说“金婚”
由郑晓龙导演、王宛平编剧的家庭伦理剧《金婚》2007年一经播出,立刻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该剧以编年体的形式写了技术员佟志与小学老师文丽长达五十年的婚姻生活,剧中时代变迁带来的人物命运沉浮、家庭婚姻观念迭代等获得观众广泛共鸣。该剧曾获得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优秀导演奖(郑晓龙)、优秀男演员(张国立)三个奖项。
《金婚》正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现将2007年艺委会主办的电视剧《金婚》研讨会纪要摘录编发,带领观众再次感受《金婚》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
《金婚》构想的起源
● 郑晓龙 导演
我很早就有了做这部戏的念头,起因是我父母在金婚之后的几年里吵架,每次都是我们孩子在中间当调和剂。我就觉得这老两口的故事,可以从他们相识到结婚一年一个主题地讲,拍一个五十集的电视剧《金婚》。当时大家都觉得难度特别大,中间曾经放弃了,后来又开始做。当时策划的时候就想请蒋雯丽来演女主角,所以宛平写的时候也是照着蒋雯丽的感觉来写的,男主角之所以选张国立,是因为他比较平民化,有点幽默感,拍摄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过程。
真实的“金婚”很难写
● 王宛平 编剧
《金婚》挺难写的,在这部戏里没有电视剧常见的爱恨情愁、大起大落,而是要求特别真实,稍微有点虚假就会让观众觉得特别假。如果没有非常强大的策划班子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把关,这部戏就很难做成。
电视剧“三贴近”的一次成功实践
● 仲呈祥 时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文艺评论家
《金婚》通过编年的体例写出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这是很不容易的,充满了艺术的技巧,有很独到的审美发现和思想发现,这是难能可贵的。党中央号召电视剧“三贴近”,究竟怎么样贴近民生,我想就是把当代观众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历史,审美地、艺术地展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荧屏,让他们从荧屏上见到自己、自己父辈乃至于自己子孙的影子,让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领悟人生的况味,明确人生的方向,活出精神力量。
编剧在人物设计上、发展上充满了历史感,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每一个人都打着浓郁的时代痕迹,让我们去感悟那段生活留给人生的哲理。
将同类型剧作推上新高度
● 李京盛 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
《金婚》的成功,展示了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永恒魅力。这部剧给我们找到一个记录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的新视点,把五十年的历史发展变迁的兴衰荣辱、国家发展的起伏变化,以及顺境、逆境、坎坷,甚至是动荡、灾难,和人物的命运、婚姻的命运、情感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而且非常新颖地用编年体的体例,这个视角是新鲜的。
《金婚》跟以往描写婚姻家庭情感的戏是不同的,第一是形式上的不同,第二是叙事方式不同,第三是表现婚姻家庭的着眼点有区别。它不脱离中国的现实,不脱离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用一种和谐的方式揭示出夫妻之间的真爱。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剧把这种剧作类型推上了新的高度。
《金婚》有鲜明的北京特色,北京风格。第一个特点是平民叙事,却又关乎世事沧桑;第二个特点是看似琐细,但却蕴含微言大义;第三个特点是语言可以幽默、滑稽,但把握有度。
平凡人的历程也很有典型性
● 李兴叶 文艺评论家
我的感觉有四点:第一,很真实。第二,很细致。第三,很疲惫。第四,很沉重。这部戏播出后,大家在公交车上都在谈《金婚》,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让我想起当年《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的创作找到了一种通感,和老百姓的感受很贴近。它很真实、很细致地表现了常态生活,演员都很有激情,都很自信。如果没有这些演员很细致、很准确、很细微的表现,婚姻过程就像流水账了。
这部戏一年一年编演下去,制造了一种平凡感,但就在家长里短中把婚姻积淀下来。我们国家需要建设很多人文方面的东西,这个戏提出了这些问题。它表现了普通人的平凡婚姻的历程,这种历程有很强的典型性、普遍性,观众在这里会间接认识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我相信它对以后的文明社会的建设也会有很多帮助。
一部婚姻的百科全书
● 孟繁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金婚》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人的一部全方位的、百科全书式的、马拉松式的婚姻的再现。老人都想在《金婚》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年轻人有两种心理,一种是看他爸妈是怎么过来的,再一个也想在《金婚》里面看见自己的未来;中年人就更愿意看了,因为中年面临着婚姻危机,更需要在《金婚》里面看到渡过危机的办法。
对《金婚》的三点认识
● 王伟国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它尽管是一部家庭伦理性质的电视剧,但是社会学的意义是比较深厚的,它关注民生,关注人情。第二,这部电视剧里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人们对爱的理解、误解或者是价值观的偏差,往往使爱情出了偏差。第三,这个作品关注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
本剧的艺术特色有三点:第一,演员的表演是十分成功的。这些演员在追求电视剧表演艺术美学特征上面下了很大功夫。第二,动作性叙事是非常强烈的。电视剧艺术最擅长表现的是人物动作,人物动作运动的时间、空间以及动作运动过程中人物情感都是逼真的。第三,这部戏的剪接非常成功,比较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节奏和动作的外部节奏。
没有冲突性,就没有戏剧
● 路海波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个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范本。我们讲戏剧理论或者编剧理论的时候,经常要讲金科玉律,这个金科玉律是:“没有冲突性,就没有戏剧。”这部电视剧为此提供了非常好的例证——吵吵闹闹一辈子也是一种幸福,对此恐怕有多种读解,但是无论是哪种读解,都引起了不同观众的心理共鸣。
悲喜交集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
● 范咏戈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剧提供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争吵成为一种婚姻的黏合剂,或者争吵成了婚姻的一种依赖,这些东西都是很新鲜的观点。悲喜交集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附:《中国电视》杂志2007年第12期《电视剧<金婚>研讨会纪要》原文
李京盛:《群星闪耀时》对当下谍战剧创作的内容突破和类型创新
全国卫视收视冠军,这可不是盖的!《群星闪耀时》一剧一出,就像一颗炸弹在静谧的湖面上炸开了波澜。不仅令观众大呼过瘾,还让那些以为谍战剧已经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人瞠目结舌。这一次,谍战剧不再是尘封的老照片,而是焕发了新的活力和光彩。
首先得说,这部剧的剧情简直是妙笔生花。想象一下,一个原本梦想成为海军舰长的热血青年华桢,因为一个偶然的上海之行而命运全变。这位小哥在追查一桩凶杀案的过程中,竟然踏上了寻找生命真谛的不归路,最后还加入了地下党,成了抗日的英勇战士。这剧情转折得就像过山车,刺激得让人目不转睛。
而且,剧中的角色也是栩栩如生。华桢由一个有血有肉的梦想者变成了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这个转变不仅令人信服,还极富感染力。旁边的陈浩和骆珉敏不是简单的配角,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碰撞出了无数火花。
再说说这部剧的创新吧。不得不提,这部剧真是打破了传统谍战剧的框框。传统的谍战剧可能还停留在严肃的历史剧情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但《群星闪耀时》却用全新的视角,把焦点放在了青年的成长和理想主义上。剧中不乏诗意的镜头和贴近生活的逻辑,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生动、真实的作品,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历史复述。
此外,这部剧的影响力可不小。它不仅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上播出时收视率爆表,而且在网络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无论是人民网、光明网还是微博影评,到处都能看到观众和评论家对这部剧热议不断。剧集不仅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更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这足以说明它的成功和影响力。
诚然,这部剧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高收视,更重要的是它给当代青年传递了一种力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青年人需要信仰和精神的指引。《群星闪耀时》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视角,让人们看到,即便是在最动荡的时代,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总的来说,这部剧不仅仅是对谍战剧内容和类型的一次突破,更是对革命题材电视剧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创新。它通过年轻化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成功地将一段尘封的历史连接到了现代观众的心中。对于那些认为历史剧无非就是枯燥讲述的观众来说,这部剧无疑是一次视觉和情感上的双重冲击。
而从长远来看,《群星闪耀时》的成功也为未来谍战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预见,未来的谍战剧会更加注重故事的情感深度和人物的立体化,同时也会在叙事手法上寻求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如果能持续保持高质量和高创新性,将能够不断吸引新的观众群体,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至于《群星闪耀时》对当代青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谍战剧,更是一部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理想、信仰和责任感的深思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挑战,而如何在挑战中成长和超越,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最后,说到《群星闪耀时》,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向往。它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勇敢和坚持永远是通向光明的道路。
因此,当我们谈论《群星闪耀时》时,我们不仅在谈论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我们还在谈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这部剧的成功,标志着谍战剧这一传统题材以全新的面貌回归视野,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电视剧创作的无限可能。
文艺评论丨李京盛: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特色
从电视剧研究和评论的角度,总结和评判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取得的成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把一个门类的文艺创作,放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一次总体性观察、分析和研究,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也是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更是一种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范式。总体性视野下的影视评论,在当下新媒体批评盛行的时代,在即兴式、零散式、碎片式、网红式批评无处不在的评论环境下,更应该得到加强。它可以对一个时期以来,文艺创作中呈现出的一些总体性特征、倾向、思潮、风格、手法等等作出宏观评判,以便从文艺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总结文艺成果,指导今后创作。
面对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这50多部代表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品味沪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是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化。
与全国电视剧的整体风貌相一致的是,在十年来沪产电视剧的篇目中,现实题材是数量最多和最亮眼的题材类型。这类作品,占据了沪产电视剧的近一半的数量。其中既有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典型人物的命运来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作品如《大江大河》《风吹半夏》《大博弈》《突围》等,更有以都市百姓生活为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寻常人家的生活故事。这两类现实题材作品,反映出沪产现实题材剧所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所具有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一个是它所具有的“人民性特征”。从风格手法上看,前者有贯穿作品的时代风云气象,后者则有细腻感人的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红尘烟火。
在建立起以现实题材为主干的同时,沪产电视剧十年来在题材上的丰富性也折射出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多姿多彩:婚恋、情感、职场、家庭、英模、抗疫、海外追逃、援非医疗、古装玄幻、历史传奇、年代纪事、革命历史、科幻奇观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题材和类型,构成了沪产电视剧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性。
沪产电视剧创作十年来的第二个特点,是对当下都市生活题材的深度开掘,对都市生活景观的精准呈现和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细腻描摹。
都市剧是近十年来现实题材创作较为热门的题材类型。在这个题材领域,沪产电视剧为此贡献出了不少精品之作。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下中国都市剧创作的内容特点和品质特征,以强烈的都市气息传递出浓厚的社会情绪和对生活的价值认知。
以家庭、职场、婚恋、教育、住房等民生话题为切入点,写出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是沪产都市题材剧的叙事重点:《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可以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作。这类作品,精准地捕捉到了都市人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有焦虑,有期盼,有努力,有获得,有纠结,有释然……既有寻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构成的世俗欢乐,也有因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等热点话题所带来的内心焦虑与困惑。生活的烦恼与努力后的获得感,让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质感,也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了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日夜奔腾不息。沪产电视剧中细腻的写实风格与都市生活情调的晕染,让这类作品在中国现实题材创作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与生活剧同样具有鲜明沪产剧个性的作品,是沪产电视剧中的女性题材剧,其中,《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以女性的年龄、职场、婚恋、闺情、家庭为叙事主线,探讨当下都市女性面临的种种人生选择,把严肃的人生思考,融入女性意识和日常细致的生活细节和微妙的情感状态之中来表达,这是沪产女性题材剧最为擅长的内容和风格特色。剧中的现代城市气息和生活的时尚感,与人物内心的传统与现代观念的交织与碰撞,让沪产女性题材剧带有了一种独特的表现生活的角度和思考生活的深度。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既立足于上海又面向全国,体现出上海文化的丰富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收获,既有立足于上海特色的题材创作,更有面向全国的视野和追求。革命历史题材剧《破晓东方》《光荣与梦想》《特赦1959》、年代剧《老酒馆》《老中医》、反腐剧《猎狐》、援非医疗剧《埃博拉前线》、历史传奇剧《梦华录》、军旅剧《特战荣耀》、冬奥剧《超越》、英模剧《功勋》、抗疫题材剧《在一起》、古装剧《庆余年》,以及取材于名著的《人生之路》等等一大批作品,既是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丰硕成果,也代表了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突出成就和整体质量的提升,它们为中国电视剧赢得了良好的声望和口碑。特别是在创新性表达上,这批作品也在努力突破固有题材和类型藩篱,为中国电视剧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创新动力。比如被称为是中国科幻剧开山之作的《三体》、大胆采用双时空叙事来讲述数学天才人生故事的《天才基本法》等,都显示出沪产电视剧在题材和手法上努力追求创新的勇气和功力。
当然,在盘点沪产电视剧创作成绩与收获的同时,也还想对今后沪产电视剧创作寄予两点希望:一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国际交往频繁、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但在国际化题材的创作中,目前还鲜有成功的作品;二是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题材资源丰富,但以金融领域为题材的作品,也显得有些薄弱。这不仅是沪产剧的“缺憾”,也是近年来全国电视剧在题材上还需要填补的“空白”。这两类题材,都属于“高端性”创作,希望上海电视剧创作界,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此予以关注。
作者: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重温经典丨名家说“金婚”
由郑晓龙导演、王宛平编剧的家庭伦理剧《金婚》2007年一经播出,立刻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该剧以编年体的形式写了技术员佟志与小学老师文丽长达五十年的婚姻生活,剧中时代变迁带来的人物命运沉浮、家庭婚姻观念迭代等获得观众广泛共鸣。该剧曾获得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优秀导演奖(郑晓龙)、优秀男演员(张国立)三个奖项。
《金婚》正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现将2007年艺委会主办的电视剧《金婚》研讨会纪要摘录编发,带领观众再次感受《金婚》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
《金婚》构想的起源
● 郑晓龙 导演
我很早就有了做这部戏的念头,起因是我父母在金婚之后的几年里吵架,每次都是我们孩子在中间当调和剂。我就觉得这老两口的故事,可以从他们相识到结婚一年一个主题地讲,拍一个五十集的电视剧《金婚》。当时大家都觉得难度特别大,中间曾经放弃了,后来又开始做。当时策划的时候就想请蒋雯丽来演女主角,所以宛平写的时候也是照着蒋雯丽的感觉来写的,男主角之所以选张国立,是因为他比较平民化,有点幽默感,拍摄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过程。
真实的“金婚”很难写
● 王宛平 编剧
《金婚》挺难写的,在这部戏里没有电视剧常见的爱恨情愁、大起大落,而是要求特别真实,稍微有点虚假就会让观众觉得特别假。如果没有非常强大的策划班子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把关,这部戏就很难做成。
电视剧“三贴近”的一次成功实践
● 仲呈祥 时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文艺评论家
《金婚》通过编年的体例写出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这是很不容易的,充满了艺术的技巧,有很独到的审美发现和思想发现,这是难能可贵的。党中央号召电视剧“三贴近”,究竟怎么样贴近民生,我想就是把当代观众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历史,审美地、艺术地展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荧屏,让他们从荧屏上见到自己、自己父辈乃至于自己子孙的影子,让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领悟人生的况味,明确人生的方向,活出精神力量。
编剧在人物设计上、发展上充满了历史感,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每一个人都打着浓郁的时代痕迹,让我们去感悟那段生活留给人生的哲理。
将同类型剧作推上新高度
● 李京盛 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
《金婚》的成功,展示了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永恒魅力。这部剧给我们找到一个记录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的新视点,把五十年的历史发展变迁的兴衰荣辱、国家发展的起伏变化,以及顺境、逆境、坎坷,甚至是动荡、灾难,和人物的命运、婚姻的命运、情感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而且非常新颖地用编年体的体例,这个视角是新鲜的。
《金婚》跟以往描写婚姻家庭情感的戏是不同的,第一是形式上的不同,第二是叙事方式不同,第三是表现婚姻家庭的着眼点有区别。它不脱离中国的现实,不脱离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用一种和谐的方式揭示出夫妻之间的真爱。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剧把这种剧作类型推上了新的高度。
《金婚》有鲜明的北京特色,北京风格。第一个特点是平民叙事,却又关乎世事沧桑;第二个特点是看似琐细,但却蕴含微言大义;第三个特点是语言可以幽默、滑稽,但把握有度。
平凡人的历程也很有典型性
● 李兴叶 文艺评论家
我的感觉有四点:第一,很真实。第二,很细致。第三,很疲惫。第四,很沉重。这部戏播出后,大家在公交车上都在谈《金婚》,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让我想起当年《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的创作找到了一种通感,和老百姓的感受很贴近。它很真实、很细致地表现了常态生活,演员都很有激情,都很自信。如果没有这些演员很细致、很准确、很细微的表现,婚姻过程就像流水账了。
这部戏一年一年编演下去,制造了一种平凡感,但就在家长里短中把婚姻积淀下来。我们国家需要建设很多人文方面的东西,这个戏提出了这些问题。它表现了普通人的平凡婚姻的历程,这种历程有很强的典型性、普遍性,观众在这里会间接认识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我相信它对以后的文明社会的建设也会有很多帮助。
一部婚姻的百科全书
● 孟繁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金婚》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人的一部全方位的、百科全书式的、马拉松式的婚姻的再现。老人都想在《金婚》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年轻人有两种心理,一种是看他爸妈是怎么过来的,再一个也想在《金婚》里面看见自己的未来;中年人就更愿意看了,因为中年面临着婚姻危机,更需要在《金婚》里面看到渡过危机的办法。
对《金婚》的三点认识
● 王伟国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它尽管是一部家庭伦理性质的电视剧,但是社会学的意义是比较深厚的,它关注民生,关注人情。第二,这部电视剧里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人们对爱的理解、误解或者是价值观的偏差,往往使爱情出了偏差。第三,这个作品关注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
本剧的艺术特色有三点:第一,演员的表演是十分成功的。这些演员在追求电视剧表演艺术美学特征上面下了很大功夫。第二,动作性叙事是非常强烈的。电视剧艺术最擅长表现的是人物动作,人物动作运动的时间、空间以及动作运动过程中人物情感都是逼真的。第三,这部戏的剪接非常成功,比较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节奏和动作的外部节奏。
没有冲突性,就没有戏剧
● 路海波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个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范本。我们讲戏剧理论或者编剧理论的时候,经常要讲金科玉律,这个金科玉律是:“没有冲突性,就没有戏剧。”这部电视剧为此提供了非常好的例证——吵吵闹闹一辈子也是一种幸福,对此恐怕有多种读解,但是无论是哪种读解,都引起了不同观众的心理共鸣。
悲喜交集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
● 范咏戈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剧提供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争吵成为一种婚姻的黏合剂,或者争吵成了婚姻的一种依赖,这些东西都是很新鲜的观点。悲喜交集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附:《中国电视》杂志2007年第12期《电视剧<金婚>研讨会纪要》原文
李京盛:《群星闪耀时》对当下谍战剧创作的内容突破和类型创新
全国卫视收视冠军,这可不是盖的!《群星闪耀时》一剧一出,就像一颗炸弹在静谧的湖面上炸开了波澜。不仅令观众大呼过瘾,还让那些以为谍战剧已经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人瞠目结舌。这一次,谍战剧不再是尘封的老照片,而是焕发了新的活力和光彩。
首先得说,这部剧的剧情简直是妙笔生花。想象一下,一个原本梦想成为海军舰长的热血青年华桢,因为一个偶然的上海之行而命运全变。这位小哥在追查一桩凶杀案的过程中,竟然踏上了寻找生命真谛的不归路,最后还加入了地下党,成了抗日的英勇战士。这剧情转折得就像过山车,刺激得让人目不转睛。
而且,剧中的角色也是栩栩如生。华桢由一个有血有肉的梦想者变成了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这个转变不仅令人信服,还极富感染力。旁边的陈浩和骆珉敏不是简单的配角,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碰撞出了无数火花。
再说说这部剧的创新吧。不得不提,这部剧真是打破了传统谍战剧的框框。传统的谍战剧可能还停留在严肃的历史剧情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但《群星闪耀时》却用全新的视角,把焦点放在了青年的成长和理想主义上。剧中不乏诗意的镜头和贴近生活的逻辑,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生动、真实的作品,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历史复述。
此外,这部剧的影响力可不小。它不仅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上播出时收视率爆表,而且在网络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无论是人民网、光明网还是微博影评,到处都能看到观众和评论家对这部剧热议不断。剧集不仅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更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这足以说明它的成功和影响力。
诚然,这部剧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高收视,更重要的是它给当代青年传递了一种力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青年人需要信仰和精神的指引。《群星闪耀时》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视角,让人们看到,即便是在最动荡的时代,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总的来说,这部剧不仅仅是对谍战剧内容和类型的一次突破,更是对革命题材电视剧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创新。它通过年轻化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成功地将一段尘封的历史连接到了现代观众的心中。对于那些认为历史剧无非就是枯燥讲述的观众来说,这部剧无疑是一次视觉和情感上的双重冲击。
而从长远来看,《群星闪耀时》的成功也为未来谍战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预见,未来的谍战剧会更加注重故事的情感深度和人物的立体化,同时也会在叙事手法上寻求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如果能持续保持高质量和高创新性,将能够不断吸引新的观众群体,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至于《群星闪耀时》对当代青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谍战剧,更是一部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理想、信仰和责任感的深思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挑战,而如何在挑战中成长和超越,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最后,说到《群星闪耀时》,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向往。它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勇敢和坚持永远是通向光明的道路。
因此,当我们谈论《群星闪耀时》时,我们不仅在谈论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我们还在谈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这部剧的成功,标志着谍战剧这一传统题材以全新的面貌回归视野,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电视剧创作的无限可能。
文艺评论丨李京盛: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特色
从电视剧研究和评论的角度,总结和评判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取得的成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把一个门类的文艺创作,放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一次总体性观察、分析和研究,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也是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更是一种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范式。总体性视野下的影视评论,在当下新媒体批评盛行的时代,在即兴式、零散式、碎片式、网红式批评无处不在的评论环境下,更应该得到加强。它可以对一个时期以来,文艺创作中呈现出的一些总体性特征、倾向、思潮、风格、手法等等作出宏观评判,以便从文艺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总结文艺成果,指导今后创作。
面对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这50多部代表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品味沪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是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化。
与全国电视剧的整体风貌相一致的是,在十年来沪产电视剧的篇目中,现实题材是数量最多和最亮眼的题材类型。这类作品,占据了沪产电视剧的近一半的数量。其中既有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典型人物的命运来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作品如《大江大河》《风吹半夏》《大博弈》《突围》等,更有以都市百姓生活为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寻常人家的生活故事。这两类现实题材作品,反映出沪产现实题材剧所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所具有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一个是它所具有的“人民性特征”。从风格手法上看,前者有贯穿作品的时代风云气象,后者则有细腻感人的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红尘烟火。
在建立起以现实题材为主干的同时,沪产电视剧十年来在题材上的丰富性也折射出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多姿多彩:婚恋、情感、职场、家庭、英模、抗疫、海外追逃、援非医疗、古装玄幻、历史传奇、年代纪事、革命历史、科幻奇观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题材和类型,构成了沪产电视剧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性。
沪产电视剧创作十年来的第二个特点,是对当下都市生活题材的深度开掘,对都市生活景观的精准呈现和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细腻描摹。
都市剧是近十年来现实题材创作较为热门的题材类型。在这个题材领域,沪产电视剧为此贡献出了不少精品之作。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下中国都市剧创作的内容特点和品质特征,以强烈的都市气息传递出浓厚的社会情绪和对生活的价值认知。
以家庭、职场、婚恋、教育、住房等民生话题为切入点,写出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是沪产都市题材剧的叙事重点:《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可以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作。这类作品,精准地捕捉到了都市人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有焦虑,有期盼,有努力,有获得,有纠结,有释然……既有寻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构成的世俗欢乐,也有因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等热点话题所带来的内心焦虑与困惑。生活的烦恼与努力后的获得感,让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质感,也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了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日夜奔腾不息。沪产电视剧中细腻的写实风格与都市生活情调的晕染,让这类作品在中国现实题材创作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与生活剧同样具有鲜明沪产剧个性的作品,是沪产电视剧中的女性题材剧,其中,《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以女性的年龄、职场、婚恋、闺情、家庭为叙事主线,探讨当下都市女性面临的种种人生选择,把严肃的人生思考,融入女性意识和日常细致的生活细节和微妙的情感状态之中来表达,这是沪产女性题材剧最为擅长的内容和风格特色。剧中的现代城市气息和生活的时尚感,与人物内心的传统与现代观念的交织与碰撞,让沪产女性题材剧带有了一种独特的表现生活的角度和思考生活的深度。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既立足于上海又面向全国,体现出上海文化的丰富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收获,既有立足于上海特色的题材创作,更有面向全国的视野和追求。革命历史题材剧《破晓东方》《光荣与梦想》《特赦1959》、年代剧《老酒馆》《老中医》、反腐剧《猎狐》、援非医疗剧《埃博拉前线》、历史传奇剧《梦华录》、军旅剧《特战荣耀》、冬奥剧《超越》、英模剧《功勋》、抗疫题材剧《在一起》、古装剧《庆余年》,以及取材于名著的《人生之路》等等一大批作品,既是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丰硕成果,也代表了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突出成就和整体质量的提升,它们为中国电视剧赢得了良好的声望和口碑。特别是在创新性表达上,这批作品也在努力突破固有题材和类型藩篱,为中国电视剧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创新动力。比如被称为是中国科幻剧开山之作的《三体》、大胆采用双时空叙事来讲述数学天才人生故事的《天才基本法》等,都显示出沪产电视剧在题材和手法上努力追求创新的勇气和功力。
当然,在盘点沪产电视剧创作成绩与收获的同时,也还想对今后沪产电视剧创作寄予两点希望:一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国际交往频繁、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但在国际化题材的创作中,目前还鲜有成功的作品;二是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题材资源丰富,但以金融领域为题材的作品,也显得有些薄弱。这不仅是沪产剧的“缺憾”,也是近年来全国电视剧在题材上还需要填补的“空白”。这两类题材,都属于“高端性”创作,希望上海电视剧创作界,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此予以关注。
作者: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
重温经典丨名家说“金婚”
由郑晓龙导演、王宛平编剧的家庭伦理剧《金婚》2007年一经播出,立刻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反响。该剧以编年体的形式写了技术员佟志与小学老师文丽长达五十年的婚姻生活,剧中时代变迁带来的人物命运沉浮、家庭婚姻观念迭代等获得观众广泛共鸣。该剧曾获得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优秀导演奖(郑晓龙)、优秀男演员(张国立)三个奖项。
《金婚》正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现将2007年艺委会主办的电视剧《金婚》研讨会纪要摘录编发,带领观众再次感受《金婚》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
《金婚》构想的起源
● 郑晓龙 导演
我很早就有了做这部戏的念头,起因是我父母在金婚之后的几年里吵架,每次都是我们孩子在中间当调和剂。我就觉得这老两口的故事,可以从他们相识到结婚一年一个主题地讲,拍一个五十集的电视剧《金婚》。当时大家都觉得难度特别大,中间曾经放弃了,后来又开始做。当时策划的时候就想请蒋雯丽来演女主角,所以宛平写的时候也是照着蒋雯丽的感觉来写的,男主角之所以选张国立,是因为他比较平民化,有点幽默感,拍摄也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过程。
真实的“金婚”很难写
● 王宛平 编剧
《金婚》挺难写的,在这部戏里没有电视剧常见的爱恨情愁、大起大落,而是要求特别真实,稍微有点虚假就会让观众觉得特别假。如果没有非常强大的策划班子一起出谋划策、一起把关,这部戏就很难做成。
电视剧“三贴近”的一次成功实践
● 仲呈祥 时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文艺评论家
《金婚》通过编年的体例写出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这是很不容易的,充满了艺术的技巧,有很独到的审美发现和思想发现,这是难能可贵的。党中央号召电视剧“三贴近”,究竟怎么样贴近民生,我想就是把当代观众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历史,审美地、艺术地展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荧屏,让他们从荧屏上见到自己、自己父辈乃至于自己子孙的影子,让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领悟人生的况味,明确人生的方向,活出精神力量。
编剧在人物设计上、发展上充满了历史感,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每一个人都打着浓郁的时代痕迹,让我们去感悟那段生活留给人生的哲理。
将同类型剧作推上新高度
● 李京盛 时任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
《金婚》的成功,展示了现实主义电视剧创作的永恒魅力。这部剧给我们找到一个记录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的新视点,把五十年的历史发展变迁的兴衰荣辱、国家发展的起伏变化,以及顺境、逆境、坎坷,甚至是动荡、灾难,和人物的命运、婚姻的命运、情感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而且非常新颖地用编年体的体例,这个视角是新鲜的。
《金婚》跟以往描写婚姻家庭情感的戏是不同的,第一是形式上的不同,第二是叙事方式不同,第三是表现婚姻家庭的着眼点有区别。它不脱离中国的现实,不脱离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用一种和谐的方式揭示出夫妻之间的真爱。在这个意义上,这部剧把这种剧作类型推上了新的高度。
《金婚》有鲜明的北京特色,北京风格。第一个特点是平民叙事,却又关乎世事沧桑;第二个特点是看似琐细,但却蕴含微言大义;第三个特点是语言可以幽默、滑稽,但把握有度。
平凡人的历程也很有典型性
● 李兴叶 文艺评论家
我的感觉有四点:第一,很真实。第二,很细致。第三,很疲惫。第四,很沉重。这部戏播出后,大家在公交车上都在谈《金婚》,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现象,让我想起当年《渴望》《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金婚》的创作找到了一种通感,和老百姓的感受很贴近。它很真实、很细致地表现了常态生活,演员都很有激情,都很自信。如果没有这些演员很细致、很准确、很细微的表现,婚姻过程就像流水账了。
这部戏一年一年编演下去,制造了一种平凡感,但就在家长里短中把婚姻积淀下来。我们国家需要建设很多人文方面的东西,这个戏提出了这些问题。它表现了普通人的平凡婚姻的历程,这种历程有很强的典型性、普遍性,观众在这里会间接认识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我相信它对以后的文明社会的建设也会有很多帮助。
一部婚姻的百科全书
● 孟繁树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金婚》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人的一部全方位的、百科全书式的、马拉松式的婚姻的再现。老人都想在《金婚》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年轻人有两种心理,一种是看他爸妈是怎么过来的,再一个也想在《金婚》里面看见自己的未来;中年人就更愿意看了,因为中年面临着婚姻危机,更需要在《金婚》里面看到渡过危机的办法。
对《金婚》的三点认识
● 王伟国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它尽管是一部家庭伦理性质的电视剧,但是社会学的意义是比较深厚的,它关注民生,关注人情。第二,这部电视剧里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人们对爱的理解、误解或者是价值观的偏差,往往使爱情出了偏差。第三,这个作品关注了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
本剧的艺术特色有三点:第一,演员的表演是十分成功的。这些演员在追求电视剧表演艺术美学特征上面下了很大功夫。第二,动作性叙事是非常强烈的。电视剧艺术最擅长表现的是人物动作,人物动作运动的时间、空间以及动作运动过程中人物情感都是逼真的。第三,这部戏的剪接非常成功,比较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把握了人物的心理节奏和动作的外部节奏。
没有冲突性,就没有戏剧
● 路海波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个戏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范本。我们讲戏剧理论或者编剧理论的时候,经常要讲金科玉律,这个金科玉律是:“没有冲突性,就没有戏剧。”这部电视剧为此提供了非常好的例证——吵吵闹闹一辈子也是一种幸福,对此恐怕有多种读解,但是无论是哪种读解,都引起了不同观众的心理共鸣。
悲喜交集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
● 范咏戈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化委员会副主任
这个剧提供了很多新的东西。比如争吵成为一种婚姻的黏合剂,或者争吵成了婚姻的一种依赖,这些东西都是很新鲜的观点。悲喜交集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附:《中国电视》杂志2007年第12期《电视剧<金婚>研讨会纪要》原文
李京盛:《群星闪耀时》对当下谍战剧创作的内容突破和类型创新
全国卫视收视冠军,这可不是盖的!《群星闪耀时》一剧一出,就像一颗炸弹在静谧的湖面上炸开了波澜。不仅令观众大呼过瘾,还让那些以为谍战剧已经老土得不能再老土的人瞠目结舌。这一次,谍战剧不再是尘封的老照片,而是焕发了新的活力和光彩。
首先得说,这部剧的剧情简直是妙笔生花。想象一下,一个原本梦想成为海军舰长的热血青年华桢,因为一个偶然的上海之行而命运全变。这位小哥在追查一桩凶杀案的过程中,竟然踏上了寻找生命真谛的不归路,最后还加入了地下党,成了抗日的英勇战士。这剧情转折得就像过山车,刺激得让人目不转睛。
而且,剧中的角色也是栩栩如生。华桢由一个有血有肉的梦想者变成了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这个转变不仅令人信服,还极富感染力。旁边的陈浩和骆珉敏不是简单的配角,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碰撞出了无数火花。
再说说这部剧的创新吧。不得不提,这部剧真是打破了传统谍战剧的框框。传统的谍战剧可能还停留在严肃的历史剧情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但《群星闪耀时》却用全新的视角,把焦点放在了青年的成长和理想主义上。剧中不乏诗意的镜头和贴近生活的逻辑,让人感受到这是一部生动、真实的作品,而不是教科书上的历史复述。
此外,这部剧的影响力可不小。它不仅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上播出时收视率爆表,而且在网络上也引起了广泛讨论。无论是人民网、光明网还是微博影评,到处都能看到观众和评论家对这部剧热议不断。剧集不仅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更得到了业界的认可,这足以说明它的成功和影响力。
诚然,这部剧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高收视,更重要的是它给当代青年传递了一种力量。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青年人需要信仰和精神的指引。《群星闪耀时》正是提供了这样的视角,让人们看到,即便是在最动荡的时代,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总的来说,这部剧不仅仅是对谍战剧内容和类型的一次突破,更是对革命题材电视剧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创新。它通过年轻化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成功地将一段尘封的历史连接到了现代观众的心中。对于那些认为历史剧无非就是枯燥讲述的观众来说,这部剧无疑是一次视觉和情感上的双重冲击。
而从长远来看,《群星闪耀时》的成功也为未来谍战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可以预见,未来的谍战剧会更加注重故事的情感深度和人物的立体化,同时也会在叙事手法上寻求更多的创新和突破。这种类型的电视剧,如果能持续保持高质量和高创新性,将能够不断吸引新的观众群体,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至于《群星闪耀时》对当代青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谍战剧,更是一部能够激发人们对于理想、信仰和责任感的深思的作品。它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挑战,而如何在挑战中成长和超越,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最后,说到《群星闪耀时》,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生活和理想世界的向往。它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勇敢和坚持永远是通向光明的道路。
因此,当我们谈论《群星闪耀时》时,我们不仅在谈论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我们还在谈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激励人心的精神力量。这部剧的成功,标志着谍战剧这一传统题材以全新的面貌回归视野,同时也预示着未来电视剧创作的无限可能。
文艺评论丨李京盛: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特色
从电视剧研究和评论的角度,总结和评判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取得的成果,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把一个门类的文艺创作,放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一次总体性观察、分析和研究,是一种科学思维方式,也是文艺批评的一个重要方法,更是一种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范式。总体性视野下的影视评论,在当下新媒体批评盛行的时代,在即兴式、零散式、碎片式、网红式批评无处不在的评论环境下,更应该得到加强。它可以对一个时期以来,文艺创作中呈现出的一些总体性特征、倾向、思潮、风格、手法等等作出宏观评判,以便从文艺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总结文艺成果,指导今后创作。
面对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这50多部代表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品味沪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的第一个特点,是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化。
与全国电视剧的整体风貌相一致的是,在十年来沪产电视剧的篇目中,现实题材是数量最多和最亮眼的题材类型。这类作品,占据了沪产电视剧的近一半的数量。其中既有以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典型人物的命运来呈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历程的作品如《大江大河》《风吹半夏》《大博弈》《突围》等,更有以都市百姓生活为内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寻常人家的生活故事。这两类现实题材作品,反映出沪产现实题材剧所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它所具有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意识,一个是它所具有的“人民性特征”。从风格手法上看,前者有贯穿作品的时代风云气象,后者则有细腻感人的当下现实生活中的红尘烟火。
在建立起以现实题材为主干的同时,沪产电视剧十年来在题材上的丰富性也折射出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多姿多彩:婚恋、情感、职场、家庭、英模、抗疫、海外追逃、援非医疗、古装玄幻、历史传奇、年代纪事、革命历史、科幻奇观等等,这些多样化的题材和类型,构成了沪产电视剧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手法的多样性。
沪产电视剧创作十年来的第二个特点,是对当下都市生活题材的深度开掘,对都市生活景观的精准呈现和对都市人生存状态的细腻描摹。
都市剧是近十年来现实题材创作较为热门的题材类型。在这个题材领域,沪产电视剧为此贡献出了不少精品之作。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下中国都市剧创作的内容特点和品质特征,以强烈的都市气息传递出浓厚的社会情绪和对生活的价值认知。
以家庭、职场、婚恋、教育、住房等民生话题为切入点,写出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情感需求、人际关系和人生选择,是沪产都市题材剧的叙事重点:《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等,可以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之作。这类作品,精准地捕捉到了都市人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有焦虑,有期盼,有努力,有获得,有纠结,有释然……既有寻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构成的世俗欢乐,也有因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等热点话题所带来的内心焦虑与困惑。生活的烦恼与努力后的获得感,让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质感,也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了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日夜奔腾不息。沪产电视剧中细腻的写实风格与都市生活情调的晕染,让这类作品在中国现实题材创作中,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与生活剧同样具有鲜明沪产剧个性的作品,是沪产电视剧中的女性题材剧,其中,《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可以说是其代表作。以女性的年龄、职场、婚恋、闺情、家庭为叙事主线,探讨当下都市女性面临的种种人生选择,把严肃的人生思考,融入女性意识和日常细致的生活细节和微妙的情感状态之中来表达,这是沪产女性题材剧最为擅长的内容和风格特色。剧中的现代城市气息和生活的时尚感,与人物内心的传统与现代观念的交织与碰撞,让沪产女性题材剧带有了一种独特的表现生活的角度和思考生活的深度。
十年来沪产电视剧创作上的第三个特点是既立足于上海又面向全国,体现出上海文化的丰富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成就与收获,既有立足于上海特色的题材创作,更有面向全国的视野和追求。革命历史题材剧《破晓东方》《光荣与梦想》《特赦1959》、年代剧《老酒馆》《老中医》、反腐剧《猎狐》、援非医疗剧《埃博拉前线》、历史传奇剧《梦华录》、军旅剧《特战荣耀》、冬奥剧《超越》、英模剧《功勋》、抗疫题材剧《在一起》、古装剧《庆余年》,以及取材于名著的《人生之路》等等一大批作品,既是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剧的丰硕成果,也代表了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突出成就和整体质量的提升,它们为中国电视剧赢得了良好的声望和口碑。特别是在创新性表达上,这批作品也在努力突破固有题材和类型藩篱,为中国电视剧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创新动力。比如被称为是中国科幻剧开山之作的《三体》、大胆采用双时空叙事来讲述数学天才人生故事的《天才基本法》等,都显示出沪产电视剧在题材和手法上努力追求创新的勇气和功力。
当然,在盘点沪产电视剧创作成绩与收获的同时,也还想对今后沪产电视剧创作寄予两点希望:一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国际交往频繁、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但在国际化题材的创作中,目前还鲜有成功的作品;二是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题材资源丰富,但以金融领域为题材的作品,也显得有些薄弱。这不仅是沪产剧的“缺憾”,也是近年来全国电视剧在题材上还需要填补的“空白”。这两类题材,都属于“高端性”创作,希望上海电视剧创作界,能够发挥出自身优势,对此予以关注。
作者:李京盛(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编辑:范昕
策划: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