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女足国脚浦玮走进杨浦校园,激励学生们用拼搏书写最美青春
中考进入倒计时,6月3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举行了一场特别的主题升旗仪式。前国家队女足队长,杨浦区女子足球队总教练浦玮走进校园,用体育拼搏精神鼓舞激励学生们迎难而上,勇敢接受人生的挑战,用拼搏书写最美青春。
“走进学校,一方面希望激励孩子们经常积极参与户外体育运动,培育孩子们的足球技能,更希望引领孩子们在精神层面的迸发。”在升旗仪式中,浦玮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以《铿锵玫瑰,永不言弃》为主题的演讲。
作为一名从杨浦走出去的优秀运动员,浦玮讲述了她与杨浦足球的不解情缘,也讲述了足球如何塑造了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尚的体育道德,强调了在足球文化中“善”的重要性——尊重对手、团结队友、勇于担当。最后,她用退役仪式上的一段感言作为结尾,感恩足球给她带来的精彩人生,以及始终不忘坚守的初心。
“足球不仅仅是一项竞技运动,它更教会了我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永不放弃。在球场上,每一次拼抢都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每一次传球都是信任与默契的传递,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同样需要的拼搏精神。”一名初三学生表示。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旨在培养“有善心,爱学习,强体魄,乐欣赏,慧创造”的新一代善美学子。仪式上,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全校师生肃立,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激情。
经过多年的精心耕耘,足球运动已经完全融入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中。“足球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更是一种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的体现,是培养学生们坚韧不拔意志和健康体魄的有效途径。”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初级中学副校长李远表示,学校在追求体育竞技精神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品德与美学素养的同步提升。通过学校“善美”校本课程体系中的“艺美”板块,即体育和美育类课程,足球这项充满激情与协作的运动已转化为培养学生善行美德和审美能力的载体,让每一名学生在强健体魄的同时,心灵也得以美化和升华。
据悉,作为“艺美”板块的亮点,“2024年校园足球活动周”正式启动。活动周期间,学校将举办形式多样的足球主题活动,进一步普及足球运动,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让足球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绿茵场上的汗水与欢笑成为校园最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上海杨浦
专访上海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上海校园足球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兵——体教融合发展,方能行稳致远
2023年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年,其中不乏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广西学青会等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国内综合性赛事。这三项赛事中,“学生运动员”是参赛主力军,上海健儿表现出色,创造出多项佳绩,并涌现出一批新星,这背后是上海多年来坚持体教融合的结果。
体育和教育如何形成合力?学校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上海在体教融合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带着这些问题,《东方体育日报》专访了上海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上海校园足球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兵。
“体教融合”不是一句口号
2012年,上海首次提出了从“体教结合”走向“体教融合”的思路。对于勇当“排头兵”的上海体育,一字之“升”带动的是数十年来上海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让不计其数的学生受益其中。当“体教融合”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被践行,这在教育者刘兵看来是一件好事情,但同时他也指出,“体教融合”不是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简单互嵌,“融合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全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是要实现在受教育者身上的共生。”刘兵说。
在中国女子铅球运动员、上海大学学生宋佳媛身上,这点得到了很好印证。成都大运会和广西学青会上摘金,亚运会上摘银,宋佳媛已然成为中国田径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从高水平运动员到顶尖运动员,在其成长蜕变的过程中,离不开功勋教练隋新梅日复一日的抠技术、抓训练,同样也离不开幕后英雄——上海大学的曾朝恭教授及其教学团队为她量身定制课程。“毫无疑问,运动员成长过程中,训练是核心,但文化课能帮助他们突破知识边界,跳出体育看体育,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项运动。”刘兵说,“宋佳媛是学校、地方队和国家队一起培养的运动员,在她身上真正体现了体教融合的理念。”
如果说宋佳媛是上海大学的“面子”,那么其“里子”就是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教育的本质是因材施教,在上海大学,分层教育尤被重视,多年来,学校教育做到了在高水平运动员身上突出“教”育涵养,对于普通在校大学生则聚焦“体”育熏陶。“在上海大学你不会游泳毕不了业”,多年前这句话一度成为网络热梗,其背后是上大对于学生体育素质的硬性要求。
“学校牵头,学生运营。每周有比赛,人人都参与。”刘兵告诉记者,现阶段上海大学每周都有不同项目的体育比赛,周末体育馆甚至会出现“一座难求” 的现象。让刘兵欣慰的是,依靠学生自发力量,校内比赛得到多家企业的赞助。“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通过参与体育比赛,运营体育赛事,提升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综合素质能力。”
近些年,上海大学体育赛事举办得如火如荼,背后是校方主动“放权”,让学生成为主体——既是比赛主体,也是组织主体。在上大校园内,不同专业的学生因体育比赛结缘,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体育相结合,从学生时代就开始贯彻“体育是所有人的专业”这一正确理念。“我们学院把控大方向并兜底安全责任,剩下的交给学生,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刘兵表示。
校园足球的“冷板凳”总需要人来坐
提及上海大学,校园足球是绕不开的话题。广西学青会足球项目中学校园组比赛中,上海代表团中学生女子足球队获得亚军,男队超额完成目标并获得道德风尚奖。作为上海大学体育学院省部级研究与实践基地,“上海市校园足球发展中心”自2014年成立,始终在为上海校园足球的发展“搭台唱戏”。其中,积极办赛,让更多的学生有踢球的机会,这也成为该发展中心的工作重心。每年,上海都举办校园足球联赛、联盟杯赛、国际邀请赛等比赛赛事,近期,2023上海市大学生足球联盟联赛正在进行之中。
据刘兵介绍,现阶段上海积极构建“一条龙”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和“四纵四横”的竞赛体系:“也就是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足球精英队员的升学通道,构建起‘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四横’竞赛体制,以及‘暑期学生足球赛、校际联赛、区际杯赛、国际邀请赛’的‘四纵’人才选拔机制。”
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各区发展还是存在着明显差异。作为组织引导平台,校园足球发展中心在办赛之余,更为重要的工作则是理顺足球发展规律,及时总结经验,建立起校园足球培养范式。目前,校园足球发展中心正在与闵行、宝山等教育局展开合作,以科研角度对重点区校园足球发展进行深度评估。
“我们从不同领域,以年度为单位,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评估他们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同时,撰写蓝皮书和分析报告,提供给其他区学习借鉴。”挖掘经验范本、深耕试验田,这些看似投入大、回报低、见效慢的“冷板凳”领域,在刘兵看来是未来校园足球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以体育人:“育”是关键,“人”是核心
精英教育还是全面发展?现实压力下,学生们容易产生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错觉。然而,在刘兵看来,体育与其他项目不同的是,它教会学生可以失败,此外也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团体项目中,个人会置身于集体之中,强调团结和凝聚力。”刘兵表示,这是体育独特的育人价值,“通过参加比赛,学生们能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增强集体感,树立同理心,懂得关怀他人,从而关怀社会。”
上海大学体育馆门前有一条醒目的标语: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体育是所有人的专业。“以体育人”是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多年来始终践行的办学宗旨。如何以体育人?育什么样的人?针对这些问题,上大推出了一系列通识课程。
以思政课为例,《体育中国》是一门通识选修课程,但由于其独特的课程设置,成为学生眼中的“香饽饽”。课程以体育内涵和体育精神为引领,贯穿体育与政治、体育与健康、体育与科技、体育与奥林匹克、体育与礼仪、体育与产业等诸多体育知识点,知识丰富又通俗易懂,吸引了各专业学生选修该课程。
除优化内部课程外,上海大学还邀请奥运冠军进校园,发挥明星效益,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在今年10月举办的上海大学体育节上,体育学院邀请奥运会帆船冠军徐莉佳走进上大,结合自身经历,她向学生分享在逆境中乘风破浪的故事,教育意义十足。许昕、陈芋汐等奥运冠军也曾在往届体育节或开学典礼上悉数亮相,与上大学子交流互动。优化课程,搭建平台。内外两步走策略,正是上海大学以体育人的“加速器”。
“体教融合的关键是通过体育教会孩子们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并懂得体育与人生发展、体育与社会发展、体育与强国发展之间的关系内涵,意识到体育就是成长、成长就是体育的道理。”刘兵介绍,上海大学体育学院除了夯实体育学研究生教育,未来还将着手进行本科层次的专业申报,“打通本科-硕士-博士培养路径,建立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下一步重要工作。”体育,使人永葆青春;体育,也让百年上大展现出永远年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