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柔道总教练石教练 35岁老将的师徒情

小编 23 0

35岁老将的师徒情

中国柔道总教练石教练 35岁老将的师徒情

斯日吉嘎瓦。图片由本人提供

35岁对于柔道运动员来说绝对是一个顶到天花板的数字,但斯日吉嘎瓦做到了。这位魁梧精壮的汉子因为对老教练石明的感恩和对柔道运动的热爱,退役后毅然从内蒙古来到云南,为云南的柔道事业开疆扩土。

在18日进行的男子100公斤决赛中,嘎瓦为云南代表团收获了一枚宝贵的银牌。虽然有些许遗憾,但嘎瓦辗转2000多公里从内蒙草原踏上云南红土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是云南体育的功臣。2017年,嘎瓦从内蒙古摔跤队退役,并成为内蒙古大学的一位老师。但石明教练的一通电话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石明教练是我在国家队带了我10多年的教练,对我可以说恩重如山,他问我能不能跟他回云南,再战一届全运会。”嘎瓦回忆了当时的场景。“石教练喊我,我没有不去的道理。想着就为了石教练再拼一届。”但当时嘎瓦做出这个决定也是非常不易的,因为当时两个孩子还小,家里正是离不开人的时候。可在嘎瓦心里此时的师徒恩情大于亲情,在做通家人的工作后,2018年嘎瓦跟着石明教练上了高原。

云南省柔道队总教练石明的房间里,每天都会飘出食物的香味。有时是浓郁的鸡汤味,有时是八宝粥的香甜味,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味道被队员们亲切地称呼为“家的味道”。而教练房间里不停炖煮的大锅则是总教练石明的“独门秘方”。这位曾担任国家柔道队主教练的功勋教练,退休后再次回到省柔道队,拿起教鞭的同时,也把他“营养出成绩”的理念实际运用在运动员身上。嘎瓦就是在这样的营养攻势下成绩一天天的提高,“4年的备战,石教练带着我去过河南、甘肃、重庆全国各个地方外训,目的就是让我多遇对手,多对抗。经常一出去就是几个月,60多岁的石教练就这样陪着我们。”嘎瓦感动地说。“每天石教练都换着花样让我们吃好,还经常自掏腰包给我们做好吃的,带我们泡温泉放松肌肉,石教练对于我来说更像是父亲。”

本届全运会后,嘎瓦或将回到内蒙古,继续当一位大学老师。在这位铁汉的心里,老师、教练代表着更多的意义,相信在未来的岗位上,嘎瓦也会像他的恩师石明一样,成为一位让人尊重、春风化雨的好老师。

云南网记者 娄莹

家的味道!来看看云南省柔道队冬训中的“吃学问”

中国柔道总教练石教练 35岁老将的师徒情

柔道队训练日常

云南省柔道队总教练石明的房间里,每天都会飘出食物的香味。有时是浓烈的鸡汤味,有时是八宝粥的香甜味,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味道被队员们亲切地称呼为“家的味道”。而教练房间里不停炖煮的大锅则是总教练石明的“独门秘方”。这位曾担任国家柔道队主教练的功勋教练,退休后再次回到省柔道队,拿起教鞭的同时,也把他“营养出成绩”的理念实际运用在运动员身上。

中国柔道总教练石教练 35岁老将的师徒情

柔道队训练日常

2019年,石明在省体工大队的邀请下回到云南担任省柔道队总教练。回来后,石明迅速搭建起了一支年轻、高学历的教练团队。在教练团队的合力打造下,云南省柔道队涌现出一批实力与技术俱佳的重点队员,男子100公斤级的嘎瓦,81公斤级的杜兴彪,女子52公斤级的刘应薇,70公斤级的李晓凤都是具备夺牌实力的优秀选手。在饮食上,石明根据在国家队的经验,摸索出一套“吃学问”。“柔道这项运动拼的就是体能,营养跟得上,队员才能练得好,体能才上得去。”石明坚定地说。于是,队员们每天从3餐变为5餐,女队员每天6-10个鸡蛋,男队员每天10-15个鸡蛋成了铁打不动的硬性指标。柔道队领队熊杰深深地被石明的用心所折服:“石教练屋里这口大锅每天就没停过,大枣、枸杞、薏米、花生一炖就是三、四个小时。石教练还经常自掏腰包,给运动员买宪鸡来炖汤,每天晚上给队员们加餐。”

正是因为吃得好,柔道队的队员们身强体壮、精力充沛。也正是有了营养基础,队员们才能抗得住每天的体能训练。石明在体能训练上抓得十分精细,负重爬绳、引体向上、卧推,队员每天的训练时间为5、6个小时,力量练习更是达到每天8万斤。训练后,石明还会给运动员测量胳膊和腿围,以评估队员们的训练成效。

中国柔道总教练石教练 35岁老将的师徒情

柔道队训练日常

除了吃好、练好,柔道队还兼顾队员们的精神食粮。为了排解队员们冬训的枯燥感,缓解训练压力,柔道队教练组每周三、周四安排队员们上音乐兴趣班,队里专门聘请了专业的葫芦丝老师,教队员们练习“吹技”。“别看我们队员人高马大的,个个都是葫芦丝高手,吹起葫芦丝别有一番风味。”石明自豪地说。

中国柔道总教练石教练 35岁老将的师徒情

柔道队训练日常

正是在教练组春风化雨般的教导和照顾下,云南省柔道队士气高昂、团结一心。“石教练比我们父母对我们都细心,练累了给我们冰敷按摩,还会带我们泡温泉解乏。在队上就像在家一样让人特别温暖。”刘应薇说。今年3月份,柔道队将迎来全运会预赛,这支营养之师将在石明总教练的带领下过关斩将。

云南网记者 娄莹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