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秘密武器,开创多球训练,他执教了国乒30年——梁友能和弟子们的光阴故事
时隔4年再次见到国乒功勋教练梁友能,88岁的老人腰不弯背不驼,满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国家队教练这份工作梁友能从23岁就开始干,那一年国家体委组建了有“108将”之称的国家集训队备战北京世乒赛,一晃就是60多年。
梁友能家最显眼的一张照片摆在钢琴上,那是一张很长很长的照片,是1961年北京世乒赛结束后,刘少奇接见国家队时的合影。“这是‘108将’最全的一张照片,这里面的教练,现在就剩我一个了,那时候我是教练组里最年轻的。”
如今,那个“最年轻”的教练已是耄耋之年,聊起自己和弟子们的乒乓故事,每一个年份、每一个人名、每一个细节梁友能都不曾犹豫,那几张“怕自己年纪大了记性不好”而提前准备的手写提纲,一次也没有拿起来过。
梁友能曾经荣获中国乒协“杰出贡献奖”
为了乒乓球任性一次
1936年,梁友能出生在上海。1954年,上海市为了组建学生联队,举办了一次全市比赛,上高二的梁友能拿了个亚军,冠军是徐寅生,两人便成了学联队的队友。
梁友能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即使分出不少时间和精力打球,他的学习成绩仍然很好,高考时,并且一入学就当了班长。梁友能上大二那年,山西省要组建乒乓球队,教练来到上海选拔人才。那时候全国除了北京和广东,还没有其他省级乒乓球队,“当职业球员,努力打进国家队”,梁友能从来没有如此靠近过自己的梦想。在亲朋好友的目瞪口呆中,他办理了退学手续,把自己的上海户口迁到了山西。
梁友能和徐寅生、李富荣
只做了半年的冠军梦
在山西队打球的日子里,梁友能进步很快,在多项全国比赛中都获得过好成绩。为了备战1959年第25届世乒赛,国家体委要成立集训队,梁友能凭着自己的优异表现入选了。“我的第一个梦想实现了,自然就会有下一个梦想——参加世界比赛,为国争光。”
第26届世乒赛将在北京举行的消息传来,梁友能的“下一个梦想”似乎更近了一些。正在他和队友们一起摩拳擦掌的时候,“意外”来了。为备战北京第26届世乒赛,国家体委从全国选拔优秀运动员组建了有“108将”之称的国家集训队。“那是我们举全国之力办的比赛,从来没有过这么庞大的一支国家集训队,教练根本不够用。”领导找到梁友能,“你上过大学,有文化有知识,挂拍当教练吧”。
那一年,梁友能刚刚23岁,正值当打之年,别说世界冠军,就是站上世界大赛舞台的滋味都还没有尝过,就要挂拍了?但国家的需要就是命令,梁友能按下只做了半年的冠军梦,冷静地安慰自己,“或许当了教练带出世界冠军,也是另一种实现梦想的方式”。
梁友能珍藏的“最全108将合影”。图为第26届世乒赛结束后,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接见108将,前排左十为梁友能
一张珍贵的冠军照
“108将”被分成4支队伍训练备战,虽然是教练中最年轻的一个,但梁友能却被分在了责任最重的男一队,当时傅其芳分管队里的主力攻球手,梁友能则分管全部削球手和几名年轻的攻球手。
北京世乒赛,对于那个特定时代下的中国人来说,不止是一次比赛,它更像是一场必须要赢下来的战役。中国队一路打到了决赛,球台对面如约站着的是已经“五连冠”的日本队。巅峰对决,你来我往,双方大比分打到了3比3平(当时团体赛为9盘5胜制),而这其中容国团出战的两盘比赛都输了球。第7盘徐寅生与荻村伊智朗开局不久,坐镇指挥的主教练傅其芳让梁友能去休息室找即将出战第8盘的容国团,鼓励一下他,也布置一下战术。
作为男单卫冕冠军,容国团在本届比赛背上了不小的思想包袱。梁友能知道此时容国团的心情一定很复杂,他边走边想应该用怎样的语气传达主教练的嘱托。然而当他看到走出休息室的容国团时,心里吃了一惊,“他当时红光满面,两眼发光,拎着拍子准备去做热身”。梁友能连忙嘱咐容国团:“放开打,不要紧张。星野展弥的弧圈球技术比另外两名日本队员要差一些,你只要形成快攻,就是有优势的。”容国团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放心吧,我会拼的!”
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是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先一步到休息室找了容国团:“不就是输了两场吗?你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去把星野拼下来,我们的男团冠军就到手了。”就像两年前拼下第一个男单冠军一样,“为中国队夺取第一个世界比赛团体冠军”的目标瞬间激发起了容国团的斗志。此时,徐寅生已经拿下获村,中国队以4比3领先,随后登场的容国团没有食言,他以2比1击败星野,中国队以5比3战胜日本队,第一次捧起了斯韦思林杯。
男团夺冠后,因为现场没有搭领奖台,庆祝的人群一度让场地内的摄影记者无法拍到一张完整的冠军集体照。为了让第二天的报纸上能有一张捧杯的照片,球队在首长接见之后在休息室里补拍了一张。“冠军照都是主教练和5个队员捧杯,只有这次比较特殊,当时领队张钧汉看到姜永宁站在队伍的右边,于是叫我也上去站在了左边。”新华社记者将这一幕定格下来,刚刚破灭的冠军梦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了梁友能,而这也成为一辈子当“幕后英雄”的他唯一的一张“冠军照”。
梁友能的唯一一张“冠军照”
关门打造“秘密武器”
北京世乒赛上,“五虎将”创造辉煌的同时,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非主力选手让教练组刮目,他就是梁友能主管的削球手张燮林。北京世乒赛后,国家队决定把张燮林“雪藏”起来好好培养,让他在下一届世乒赛上专门对付日本队的弧圈球。为了打磨好这个“秘密武器”,梁友能在和教练组深入研究后制订了一套周密的战术。
第27届世乒赛男团决赛如约再次在中日之间展开。排阵的时候主教练傅其芳征求梁友能的意见,梁友能建议让张燮林排在一号位。“秘密武器”的出现彻底打乱了日本队的阵脚,中国队5比1大胜日本队,蝉联了斯韦思林杯。
这届世乒赛上,张燮林和另一名削球手王志良组成的“双削”组合,还击败了日本队的获村/木村组合,摘得了男双冠军。这是中国队在世乒赛上第一次捧起伊朗杯,也让日渐被看衰的削球打法在逆境中重获生机。
梁友能(中)与张燮林、邓亚萍
开创多球训练法
第27届世乒赛,中国男队大获全胜,男团、男单、男双冠军全部收入囊中,而女队却颗粒无收,甚至没有一项打进决赛,另外4项冠军尽数被日本队摘走。这届比赛结束后,队里经过商议,决定把梁友能调到女队,担任几位削球女将的主管教练,“打翻身仗”的压力突然来到了梁友能的肩上。
1964年,著名的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带队访华,中国队教练组观摩了比赛和训练。此时,梁友能发现大松教练有个专练防守的“魔鬼训练法”,“拿很多球左一个右一个地砸过去,队员必须一个一个去救,如果不去救,教练是真的打”。受此启发的梁友能从宿舍里抱来一个洗脸盆,装了满满一盆球,于是延用至今的乒乓球“多球训练法”第一次在国家队的训练馆里出现了。
多年以后,郑敏之在回忆那段时光时仍然对每个星期六的下午记忆深刻,“那是我和林慧卿最害怕的日子,梁指导会让我们打1000个球,必须要成功接到700个才算过关,他总是把球打到最难接的地方,我们常常是一边哭一边打,有时候甚至会发脾气”。
1965年4月19日晚,第28届世乒赛女团决赛拉开战幕。因为名额限制,梁友能没能随队出征南斯拉夫,临行前他建议容国团,决赛对日本时可以上两名削球手,并在排阵上用反排法,容国团采纳了梁友能的建议,两个削球手单打一人一分,又配合拿下第三盘双打,干脆利落地以3比0击败了志在“五连冠”的日本队,第一次捧起了考比伦杯。
随后,林慧卿和郑敏之又在女双比赛中夺冠,这也是中国队在世乒赛上第一次登顶女双。远在北京的梁友能这些日子都守在电话机旁,他得把喜讯第一时间汇报给中央办公厅,女队的翻身仗打得漂亮,传递这样的喜讯让他禁不住热泪盈眶。
梁友能与林慧卿(左)、郑敏之
学诸葛亮送出锦囊
文革开始后,中国队缺席了两届世乒赛。1971年第31届世乒赛,中国队重返世界舞台。女团决赛仍然在中日之间进行,出战的还是林慧卿和郑敏之,然而日本队因为6年前的失利做足了准备,他们派出两名新手专攻中国队的一双削球手,中国队由于困难准备不足,1比3输掉了比赛。
失去团体冠军的悲痛没有打倒中国队的姑娘,队伍马上总结,明确战术,最终林慧卿和郑敏之包揽了女单冠亚军,还携手再次登顶女双,而林慧卿和张燮林搭档还为中国队拿下了首个世乒赛混双冠军。
梁友能随队出征第31届世乒赛
从男双到女双再到混双,中国队在双打项目上的世乒赛首冠都由削球手获得,而他们也在团体比赛中立下汗马功劳。不过对于梁友能来说,他却并非只会培养与自己打法一脉相承的削球手。
胡玉兰是梁友能从1965年就开始带的队员,她虽是削球手,却也能打得一手不错的攻球,然而看似全能,却总是难有突破。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梁友能根据胡玉兰的打球风格和“假小子”似的性格,决定让她放弃削球,专练攻球。
1973年,第32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举办,仍然没能随队出征的梁友能塞给了胡玉兰一个纸条,并叮嘱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再打开看。这届比赛中国在男、女团体上均未夺冠,士气低落之时,胡玉兰打开了师父给她的“锦囊”。“学习林慧卿,31届团体失利后不泄气,吸取教训,重整旗鼓,连夺三个单项世界冠军!”面对同样的困境,胡玉兰感受到了师父和师姐的鼓舞,她振奋精神顺利杀进了半决赛。
半决赛时她的大臂拉伤,很快大比分1比2落后于瑞典选手,这时她又想起师父在“锦囊”中的一句话:“成败在此一搏,奇迹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胡玉兰又咬牙挺过了一道难关,并最终登上了女单冠军领奖台。
30年执教成国乒之最
1976年,因为国家队的需要,梁友能回到男队任教。从1979年到1987年,梁友能连续随队出征了5届世乒赛,先后又带出了施之皓、范长茂、陈新华、王浩、惠钧等世界冠军。从1959年“突如其来”的挂拍任教,到1988年退休,梁友能在教练岗位上工作了30个年头,没有援外,没有转行,也没有成为官员,这在国乒历史上也是独一份。30年间,梁友能曾4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并分别获得了国际乒联和中国乒协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梁友能曾经荣获国际乒联“特殊贡献奖”
“乒乓球很少打了,但重要的比赛每一场我都看。”距离自己带队征战赛场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梁友能很欣慰地看到中国乒乓在世界的舞台上越来越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蔡振华、刘国梁等教练带领的几代乒乓球运动员努力拼搏,让中国乒乓球始终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
而作为“特殊打法”的前辈,梁友能也格外关注世界乒坛的动向。“现在外协会涌现了优秀的直板运动员,也有特殊胶皮打法的新秀,当然削球手也有成绩不错的。很期待我们的乒乓球今后仍能始终贯彻‘百花齐放’和‘以我为主’的方针,继续向前迈进。”
朱梓予:努力打出削球的灵感
朱梓予
17岁|摩羯座|河北队
打法:右手横板削球
我的乒器
底板:Yasaka
正手:狂飚
反手:Yasaka
羽转乒,攻转守
朱梓予的运动生涯从5岁开启,最开始练的项目是羽毛球。小学三年级时,朱梓予在学校组织的体能测试中拿到了年级第一,她出众的协调能力和良好爆发力,让校乒乓队教练觉得这是块打乒乓球的好苗子。尝试练习了几天,朱梓予很快就能有模有样地打上几个回合。两个项目并行训练了一段时间后,朱梓予决定专注于乒乓训练。
在石家庄体校里,朱梓予从两面反胶学起。不到半年的时间,她就在教练的建议下改为了削球打法,“我记得当时攻球还没打利索,但教练觉得我的身体素质好,移动范围大,很适合练削球”。由攻转守,朱梓予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乒乓之路。她不但“削”得了多届少儿杯赛的冠军,又在河北省苗子调赛中打进前三名,得到了去省队集训的机会。成为职业运动员,朱梓予也得到了父母的鼎力支持。2020年,朱梓予以两届河北省锦标赛单打冠军以及全国少年锦标赛北方赛区单打第2名的成绩,正式成为河北省队一员。
多练别扭球,晋级国青队
2021年,朱梓予通过选拔,成为国青国少集训队第一批队员。也是从那次集训起,“打进国青队”成为了朱梓予努力追逐的目标。翌年的全国锦标赛,朱梓予作为河北队团体阵容的一员,跟随师姐们站上了领奖台,“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莎莎姐和佳佳姐比赛,这次我就站在她们身边一起训练备战,她们也会经常给我一些指导,很受激励”。
今年初的全国青年锦标赛,增设了进入单打8强的特殊打法队员可以入选国青队的新规。“青锦前在北京训练的这段时间,对我的提升和帮助非常大。”朱梓予称这段日子为“脱离舒适区”的集训,她以前喜欢打热闹球,专挑“回合多,上手顺”的球去打,但这一次她逼迫自己要“带着比赛去训练”,主动制造困难,多打陌生别扭的球。“练得越别扭越好,就像在比赛中遇到的难缠对手,需要我去解决克服困难。”
正当朱梓予准备在青锦赛中检验集训成果时,却被发烧打乱了阵脚,在北京集训的最后一个星期,她都是在房间里度过的,“烧到快40度,很急又没办法”。没法训练,朱梓予就一遍遍翻看着前期的训练录像,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幸运的是,开赛前一天朱梓予的身体回到了健康状态,她试着恢复训练,“感觉还挺顺的,我以为没什么大问题了”。然而第二天团体赛,真正投身比赛的朱梓予,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节奏,她只能坐在场边看着队友打完了3场小组赛。
淘汰赛河北队的对手是四川队,朱梓予申请上场去搏一搏,看看自己到底能打出什么状态。第一盘失利其实在朱梓予的预料之中,“毕竟歇了这么久,体力和比赛感觉差一些也正常”。第四盘对阵之前比较上风的冷雨桐,朱梓予“第一局被对手打得连球都没摸到”,靠着一股韧劲跟对手缠到了决胜局。“人已经懵了,累得喘不上气”,但她不停地提醒自己,“这正是集训里反复练习过的别扭球,只有把对手也打别扭了,才有获胜的希望”。虽然河北队没能再进一步,但这场胜利给朱梓予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她对后面的单打重拾信心。
朱梓予的单打晋级之路不算平坦,但打得很坚定。1/8决赛,对手也是反手颗粒的特殊打法,朱梓予取得过3比1的领先,也曾被对手在第六局中搏得很难受,但赛前走出舒适圈的磨练,赋予了她足够的底气,“怕失误也要变,这是一个和自己作斗争的过程,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对手”。打得更为勇敢的朱梓予,最终赢下了比赛,也获得进入国青队的名额。朱梓予说自己好像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因为此情此景她已经想象过太多次了。
朱梓予喜欢打削球,也爱琢磨,她会经常看丁松、朱世赫等顶级削球手的录像,研究他们是如何处理球的。“很多人认为削球是一种偏陪练的打法,但我觉得乒乓球是多元化的,削球能守能攻,还有很多空间去开发。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打出削球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