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上基地 教练 野路子出身的孟庆余,是如何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众多世界冠军的

小编 23 0

野路子出身的孟庆余,是如何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众多世界冠军的

孟庆余并不是一名专业滑冰运动员。直白地说,他只是在小学的时候,跟体育老师学过滑冰。放到现在来说,他是个野路子出身的业余爱好者。然而他却训练出了杨扬、王濛、周洋、范可新等世界冠军,并且他还让七台河成为了“冬奥冠军之乡”,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哈尔滨冰上基地 教练 野路子出身的孟庆余,是如何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众多世界冠军的

(孟庆余教练旧照)

一、年少逐梦。

1951年,孟庆余出生于哈尔滨一户工人家庭。

那个年代,还没有执行计划生育,谁家都有一串孩子,孟庆余家也是如此,上有老下有小,张口吃饭的多,劳动干活的少,因此他家里的生活特别拮据。

由于贫困,孟庆余读小学的时候,只能靠给人打短工攒学费。劳动不光锻炼了孟庆余的独立生活能力,还让他练就了一身强壮的体魄。

那时候,孟庆余跟体育老师学会了滑冰。当时体育老师经常在上课的时候,让孟庆余与同学们进行滑冰比赛,看谁滑的最快,结果每次都是孟庆余遥遥领先。

从那以后,孟庆余就对滑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到冬天来临的时候,他穿上冰刀鞋在河道里一滑就是几个小时,迟迟不肯回家。他滑得又好又快,引得很多人对他夸赞不已。他还曾代表学校参加过哈尔滨市中小学的冰上运动会,在那次运动会上,他先后获得了小学组第三名和中学组冠军的好成绩。

那时的孟庆余,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全国速滑冠军和世界速滑冠军。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在别人玩耍的时候,孟庆余就在河道里苦练。没有教练,他就自己摸索经验。为了检验某个新动作,他在冰上摔倒又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他的同学看到他摔得鼻青脸肿,认为他大可不必那么辛苦。可孟庆余从不解释,只管埋头苦练,光是木板刀都不知道穿坏了多少副。

哈尔滨冰上基地 教练 野路子出身的孟庆余,是如何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众多世界冠军的

(七台河的煤矿工人)

二、被命运挟裹。

18岁这年,孟庆余没有成为全国冠军,而是成了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那天,在锣鼓喧天中,孟庆余背着被窝卷,和400多名知青一道,挥手告别了家人和朋友,被大卡车送到了离哈尔滨400余公里外的偏远小城——七台河。

七台河在黑龙江的几个城市里名气最小。它虽然产矿,但是比起鸡西,产量就低了不少。不过七台河的煤质量高,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无烟煤产区。

孟庆余被分到一个叫“胜利”的矿区,他在那里成了一名挖煤工人。

虽说七台河的煤质量高,可是由于煤层薄,矿井都不能开得太大。孟庆余每天都在地下的矿井里跪着挖煤,工作的环境十分恶劣。而且由于身体长期蜷曲干活,等一天的工作结束爬到地面上来时,他往往累得东倒西歪,只想休息。

尽管生活艰苦,环境恶劣,孟庆余还是割舍不下对滑冰的热爱。

他来七台河之前,他的体育老师在给他送行的时候,特意把一副冰刀绑在他的被窝卷上,对他说,别抛弃了你的爱好。

孟庆余牢牢地记住了老师的话,所以他在工作之余,常常在矿区附近的倭肯河上练习滑冰。

只要矿区有比赛,孟庆余都会踊跃报名参加。每次速滑比赛,一准是他拿冠军。1972年,孟庆余代表七台河参加地区举办的冰上运动会,他一举拿下了1500米、3000米和5000米3项冠军,一时名声大振。

哈尔滨冰上基地 教练 野路子出身的孟庆余,是如何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众多世界冠军的

(孟庆余与少年速滑队)

三、万事开头难。

是人才就不能埋没。

1973年,市体委主任徐继春找到了孟庆余,告诉他准备在市体校成立一个速滑队,让他担任男队教练。孟庆余非常高兴,他依稀觉得他的冠军梦又有了希望,于是一口应承了下来。

万事开头难。孟庆余不仅要迅速组建一支业余少年速滑队,还得解决没有冰场训练的问题。

组建少年速滑队,孟庆余一点也不马虎。他走遍了七台河所有的小学,就连那些偏远的交通不便利的村小学,他也没有漏掉。他像篦子一样,把所有小学的学生都摸了个底后,才挑了20个孩子。

为了让这些孩子都能参加训练,在和家长做思想工作的时候,孟庆余告诉孩子的父母,参加训练,就算当不上世界冠军,也能当体育老师。靠着这句话,家长们信任地把孩子交给了他。

少年速滑队组建好后,体校却没有专门的冰场给孩子们训练。孟庆余把城郊的一处河道作为了训练场地。

小队员们每天很早就得起床训练,等他们来到河道上的时候,天黑沉沉的,四野里的北风呼啸着,直往人的脖领子里灌,别提有多冷了。孟庆余为了鼓励大家,就带头滑冰,跟小队员们比赛。这样一来,大家滑着滑着,也不觉得冷了。

后来,孟庆余觉得河道还是不够安全,又在城郊的洼地里浇冰场。

浇冰场是个苦活,孟庆余每天凌晨起床,把一个装满水的大铁桶放在铁爬犁上,他就推着这个简易而沉重的浇冰车,在洼地上一圈一圈地走,直到浇出一块简陋的冰场为止。每次浇完后,他的皮手套都已经湿透了,手冻得又红又肿,身上的衣服也被水打湿了多半,给冻得梆硬,上面还结着厚厚的冰碴子。

浇好冰场,孟庆余就带着队员们训练,常常一练就是一天。有时候一天下来,队员们累得走不动路,他就把队员们一个一个地背回宿舍。

到了夏天,由于没有滑冰的条件,孟庆余就让他们模拟滑雪练动作,或者骑自行车远行练体能,或者从六七米高的桥上往下跳练胆量。

等到休息的时候,孟庆余就给大家讲世界冠军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他总是激情澎湃地说,你们好好练,以后你们就是世界冠军。

队员们起哄,说他尽吹牛。对于队员们来说,哈尔滨已经够远了,世界冠军是啥?他们想不出来。

每到这种时候,孟庆余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训练出一支超一流的速滑队。总有一天,他要让这些孩子们明白,他真的没有吹牛。

哈尔滨冰上基地 教练 野路子出身的孟庆余,是如何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众多世界冠军的

(被还原的工作生活场景)

四、魔鬼教练。

几经转换阵地,最后体委才把市里一个球场拨给少年速滑队做训练基地。

由于没有经费,孟庆余就自己浇冰场,并且还在操场旁边搭了一处简易的木板房。那个木板房四面漏风,晚上睡在里面,跟睡在冰窖里一样,而他在那里一睡就是几年。

那时候,凌晨一两点,外面正是最冷的时候,温度都在零下30多度。孟庆余常常就穿上厚厚的衣服,戴上狗皮帽,裹上厚厚的围,全副武装好后,到操场上一圈一圈地浇冰场。等他那一大铁桶水浇完,冰场也基本上浇好了。最后,他还要认真检查冰场有没有断裂的地方,或者有没有坑洼。要知道冰场上的断裂或者坑洼,对于正在高速滑行的运动员来说,很有可能会让他们骨折受伤。

直到一切准备妥当后,孟庆余才到宿舍叫醒队员,让他们开始训练。

训练的时候,孟庆余非常严格。他为了锻炼队员的身体机能,常常一练就是1万米起步。随着大家慢慢适应,他也在一点一点地加大训练量,甚至一度让队员们一节课在冰上练2万多米。队员们一边叫苦,一边又不得不练。

当然,孟庆余也不是蛮练,他经常观看各种速滑比赛,对训练作出种种调整和尝试。最终,他无师自通地总结出了一套“高、精、狠、准、细”的训练方法。这套训练方法,能大大地缩减一个运动员的训练周期,效果非常好。

不过,对于队员们来说,由于每天早晨4点钟就得起床训练,每天都要承受超负荷的运动量,他们叫苦连天,在背后都把孟庆余称为“魔鬼教练”。

哈尔滨冰上基地 教练 野路子出身的孟庆余,是如何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众多世界冠军的

(正在训练小运动员的赵小兵)

五、倒贴的教练。

1984年,为了提高速滑队的训练强度,在得到市体委批准后,他每年都会带速滑队到哈尔滨冰上训练基地去练习10个月的时间。

尽管市体委会拨一笔经费给速滑队,可是经费很少,根本不够速滑队的生活开销。于是,孟庆余就在冰上训练基地附近,租了一个不到20平的地下室,在里面架上高低床,充作队员们的宿舍。他既要当教练,还要买菜做饭。为了省钱,他就把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拿来用。考虑到队员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他还经常用自己的钱买肉买菜,给队员们补充营养。

其实,孟庆余贴钱的时候还多着呢。

比如孟庆余当年最器重的徒弟赵小兵,从小父母离异,一直跟着奶奶过活。家里的贫困,让他根本交不起体校的学费和生活费。孟庆余觉得他有天赋,不愿意他白白埋没,于是自己每年都给他交生活费和学费,解除他的后顾之忧。

还比如他在给队员磨冰刀的时候,发现范可新的冰刀已经磨损得不成样了。他考虑到范可新家里非常贫困,于是花了2500块钱给范可新买了一副好冰刀。

对于范可新来说,2500块钱已经是她一年的生活费了,所以范可新说啥也不肯接受。孟庆余就说,你得好好练,你只有努力,才能改变你家里的状况!

有人问孟庆余,当教练这么多年,究竟往速滑队里贴了多少钱?孟庆余笑着说,那谁记得住呀!

哈尔滨冰上基地 教练 野路子出身的孟庆余,是如何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众多世界冠军的

(领奖台上的杨扬)

六、一朝成名天下扬。

1985年,全国第一届少年速滑锦标赛在牡丹江举行,孟庆余带的小队员们代表七台河市参加那次比赛。没想到喜报频传,先是女队员张杰夺得了5块金牌,接着男队员许成录在1500米速滑决赛中又夺得了金牌,其他参赛的队员也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这样的成绩震惊了滑冰界,一下子,全国都知道了七台河体校,而孟庆余也因此成为了滑冰界的名教练。

1995年,杨扬在世锦赛上夺得金牌。消息传来,小城里立刻掀起了一阵波澜。大家没想到,孟庆余真不是吹牛,他还真培养出了世界冠军。

最激动的莫过于那些队员们。特别是当杨扬在休假时到体校来看他们,带着他们滑冰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真的和世界冠军挨得很近。

当时,王濛就把杨扬当作偶像。在要到杨扬的签名后,她还高兴地拿给孟庆余看。孟庆余却意味深长地说,她当年滑得还不如你呢!

这话让王濛顿时信心百倍,从那以后,她在训练时,再也没有喊苦叫累过了。

2002年,杨扬在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夺得500米决赛金牌,成为中国短道速滑史上第一个夺得金牌的人。

2006年,王濛在都灵冬奥会上夺得500米决赛冠军。4年后,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又先后拿下500米、1000米和3000米接力三项冠军。

此后,孙琳琳、刘秋宏、范可新等人也相继在国际比赛中夺得金牌。随着越来越多走出七台河的运动员在世界上夺冠,七台河也成为了中国短道速滑界的标杆。

哈尔滨冰上基地 教练 野路子出身的孟庆余,是如何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众多世界冠军的

(三冠王王濛)

七、傻子教练。

孟庆余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他的工资并不高。曾经有个省,开出了百万年薪想挖走他,但遭到了他的拒绝。他觉得是七台河成就了他的梦想,他离不开七台河,他要在那里培养出更多的世界冠军。

1997年,市体委让孟庆余去上海参加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孟庆余在上海开会的最后一天,原本主办方安排的是一日游,但孟庆余对短道速滑队放心不下,当天就买票回程。在回程之前,他把省下的差旅费买了20块磨冰刀的油石,背回了七台河,并发给了队员们。

此时,家长们再不像多年前,对孩子跟着孟庆余学滑冰疑虑万千了,他们只要听说孩子被孟庆余选中,不仅高兴不已,还十分配合和支持孟庆余。

比如杨扬的母亲,得知孟庆余在哈尔滨集训时,又得训练又得采购,还得做饭,根本忙不过来,她就主动承担起了做饭的工作。这一做,就做了3年。

还比如,在最为困窘的时候,孟庆余不得不找王濛的父亲借了3万块钱用来开销速滑队的生活。若干年后,王濛提起这件事时,还唏嘘地说道,那可是她家全部家当呢。

尽管困难一重又一重,由于孟庆余有着坚定的信念,所以他从未放弃过训练。也是被他的精神打动,那些队员们的家长,从最初的质疑到慢慢支持他的工作,再到以能把孩子送到他那里训练为荣。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们自己都觉得好笑。他们说,一个傻子教练带着,一群傻子练着,我们这些家长也变成了傻子,只知道跟着孟教练走。

孟庆余不光训练出了多个世界冠军,他还培养出了技术过硬、训练经验丰富的接班人。像七台河体校的马庆忠,还有早年夺得全国冠军的张杰、赵小兵等,后来都成为了七台河很有名气的短道速滑教练。他们同样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运动员,而七台河也因为他们的努力,成为了国家队后备人才储蓄基地。

哈尔滨冰上基地 教练 野路子出身的孟庆余,是如何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众多世界冠军的

(夺冠的范可新)

八、运动员心中永恒的明灯。

孟庆余的妻子韩平云还记得,2006年8月2日那天,孟庆余出门的时候,还和她说,范可新营养不良,她最好能跟着去哈尔滨照顾孩子们,帮着做做饭什么的。

韩平云答应了,不过家里的事情还没安排好,她就暂时留了下来。

没想到,那竟然是她和丈夫的永别。

不久后,就有噩耗传来,孟庆余在去哈尔滨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不幸去世。

这个消息让韩平云顿时心如刀绞,难受得几乎要昏倒在地。

七台河也因为孟庆余的不幸离世而陷入了悲痛。在孟庆余的葬礼上,数千人自发前来送行。他曾经教过的那些队员们也纷纷赶来,在他的灵前失声痛哭。

随着媒体的报道,孟庆余的事迹才广为人知。人们被他的精神和信念感动,而他也成为了七台河短道速滑的名片人物。

这届北京冬奥会上,在混合2000米接力中获得金牌的范可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提到孟庆余教练当年花2500块钱给她买冰刀的事,依然泣不成声。

对于范可新和那些曾经在一起训练的队员们来说,孟庆余已经不单单是教练了,而是他们心里的一盏明灯,始终照耀着他们向世界冠军的方向拼搏进取。

冰雪赛场,有他们的身影——哈尔滨体育学院助力服务冬奥纪实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1月13日,在首钢训练馆,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现任国家短道速滑队技术教练严力,正在跟随国家短道速滑队进行奥运前的备战训练。“全力以赴,争取更好的成绩。”严力给自己和运动员加油打气。

不仅严力,哈尔滨体育学院作为一所冰雪特色鲜明的高校,2018年入选首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培训基地。学校相继选派了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科研人员等70余名师生助力服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即将开幕的大赛贡献“龙江力量”。

为国家荣誉全力拼搏

“注意线路”“手别松”……在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现任国家轮椅冰壶队主教练岳清爽正在带领队员进行备战,她专注地看着队员,针对出现的问题,大声提醒。

2003年,18岁的岳清爽和队友夺得了第十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冠军。进入国家队后,岳清爽相继获得女子冰壶世锦赛冠军、温哥华冬奥会季军等多项殊荣。

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岳清爽感受到责任更大了。“冰壶比赛,轮椅运动员纯是靠自己的感觉去投球,比赛过程中没有任何扫冰,日常训练中需要教练员格外用心、细心。”队员们大多20出头,但都非常刻苦、认真。这让她暗暗决定,要尽其所能带领他们提高成绩。除了技术动作,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对比赛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日常训练中,岳清爽特别注意观察,哪怕是像队员皱眉这样的小细节,她都会留心,并及时跟队员沟通了解情况。

“平昌夺冠已成历史,从零开始奔向北京”。挂在训练馆墙上的横幅大字时刻提醒着队员们。2018年,韩国平昌冬残奥会上,岳清爽带领这支队伍在决赛中以6:5险胜挪威队,一举夺得轮椅冰壶的金牌,实现了我国冬残奥会金牌、奖牌零的突破。赛后,岳清爽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枚金牌的取得标志着中国残疾人冰壶运动的一个开始,我们要持续下去、延续下去,争取在家门口的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转眼,赛事临近。3月5日,轮椅冰壶队将首次在北京亮相。每天8小时的冰上训练,回到驻地,岳清爽的脚已经麻木了,利用泡脚的工夫,她还要认真研究队员的比赛战术,偶尔抽出时间练练字,“越是赛前越要让自己静下来”。

在赛场上,岳清爽是一个尽心尽责的教练,但在家里却是一个缺席的母亲。2020年跟队备战冬残奥会时,孩子才十个月,还不会叫妈妈。“两年只回去两次,加起来不到一周时间。平时自己的训练时间和孩子作息也都是错开的,只能通过手机监控看看小家伙睡觉的样子。”岳清爽说,“虽然不能陪伴在身边,但希望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让他看到妈妈为国家荣誉而全力拼搏的样子。”

在赛场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风采

将越野滑雪和射击相结合的冬季两项竞赛,是冬奥会的正式项目之一。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史明担任该项目的竞赛长,负责此项赛事赛场的布置、场内的各种设施的调配及所有裁判和工作人员岗位的调整和履职。

2006年,黑龙江省筹办第二十四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史明第一次接触并且喜欢上了这个项目,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历练,他从普通裁判员成长为竞赛长,见证了这项赛事在中国的发展。

“这个项目原来在国内非常小众,很少人知晓,甚至没有专门的比赛场地,2016年我参加全运会执裁时,运动员只有六十多人。2021年年初参加全国锦标赛的时候,运动员人数已经达到一百九十余人。”史明说,“不仅是运动员,裁判员队伍也在发生变化,相较以往裁判员队伍以退役运动员和退役教练员为主的单一构成,现在越来越多的有专业学科和知识背景的公务员和教师加入冬季两项的执裁当中。”

作为竞赛长,史明早在2016年冬季两项赛场规划建设期间就参与其中。“从一片草地到世界顶级赛场的变化,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国家付出的巨大努力,大家心里都在暗暗较劲,一定要把各项细节做好。现在,我们信心十足,期待站到赛场上,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举办国际赛事的能力和风采。”史明告诉记者,此次在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为发展冬季体育赛事、大众体育运动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各项冰雪运动。

据悉,哈尔滨体育学院将为2022北京冬奥会冬季两项项目输送十余名优秀教师担任裁判工作。

科研成果助力中国冰雪竞技人才培养

滑行、起跳、转体、落地……过去指导运动员进行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训练,全靠教练的经验判断,如今哈尔滨体育学院教师李兴洋带领科研团队研发的北斗导航U型场地数字化场地分析系统,可以精确检测到运动员滑行的轨迹,包括射出角度、飞行高度、滑行速度等,这些数据对教练员分析纠正运动员错误的滑行线路和起跳角度有着极大的帮助,相当于教练员的“第三只眼睛”。

作为中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国家集训队的科研教练员,李兴洋多项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都为我国冰雪技巧类项目提供了科技支持。“以前没有办法在极寒条件下精准测量到运动员空中位移轨迹运动数据,对此,科研团队针对室内和室外不同的冰雪项目研发出可穿戴设备,如一块腕表或一块贴片,采集运动员现场运动数据,包括空间三维轨迹、运动速度、起跳速度、起跳角度等并进行精确分析,教练据此改进运动员的运动技巧,提升训练效率和成绩。”李兴洋介绍。

如今,科技与冬奥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进步带动奥运场馆硬件设施改善、训练设备的优化,使运动员潜能得到激发,竞技能力实现提升,同时冬季奥运会的举办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对此,李兴洋深有感触,“本届冬奥会我国设立科技冬奥专项课题,组织国内专家进行科研攻关,使冰雪项目有了强力而全面的科技支持和保障。”

“运动员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四年时间,李兴洋的科研工作很苦,但他乐此不疲。“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科技助力运动员取得更好的成绩,为国家赢得更高的荣誉。”

四年与运动员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冬奥备战,让李兴洋找到了能有效帮助他们提升竞技能力的关键点。“冰雪竞技运动最有效解决技术问题的学科,是运动生物力学,涉及体育、力学、生物医学等多学科,未来我将瞄准这一方向开展科研攻关。”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李兴洋正在筹备由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三家共同成立的“智能冰雪生物力学联合实验室”。“希望通过5至10年的时间,能产出国际一流的科研成果,助力国家培养一流的冰雪运动竞技人才和科研人才。”李兴洋对此充满信心。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9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