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世界冠军的网球教练:从入门到爬藤,冠军品格让孩子受益一生
看点 体育,正在成为越来越热的话题。但对很多家长来说,体育算是个“知识盲区”。而在培养了11位世界冠军的传奇网球教练盖布•贾拉米洛看来,不论是想让孩子体验运动,还是想走专业的“爬藤”路线,离不开磨练运动技艺,但最终能让孩子走更远更稳,甚至成为冠军的,还是背后的种种品格。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Christine 编丨Lulu
这两年,体育在家长圈里越来越热。
“体育爬藤”一度成为热词。外滩君也曾写过海外家长的“体育爬藤”内卷之路:《外国私教、旅游比赛、自建球场…体育爬藤的美国富裕家庭,又“卷”出了新高度》。不过,能像青蛙公主谷爱凌、高尔夫天才少女张斯洋那样最终走上职业道路的娃,毕竟还是少数。
更多时候,让孩子练练体育,一方面是能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孩子的体验。特别在美本申请中,几乎人人都有运动经历。而这两年,国内家长培养孩子体育来,也是越来越有想法,从大众运动,篮球、游泳,到小众项目,赛艇、壁球之类,都有人涉足。
不过,对于还没入门的家长来说,练体育其实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怎么判断孩子有没有天赋?什么样的信号能让孩子在体育这条路上继续深造?家长在体育推娃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著名网球教练盖布•贾拉米洛 (Gabe Jaramillo)在他的新书《冠军的品格》 里就提到了自己培养顶尖运动的方法。
《冠军的品格》书封
作为曾打造出锦织圭、阿加西、塞莱斯 等11位网球世界冠军,拥有超过40年经验的盖布教练在国际网球界,几乎是传奇的代名词。
如果培养一位、两位世界冠军还有点运气的味道的话,那么培养出11位网球冠军和27位世界排名前十网球运动员的盖布教练,一定有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论。
网球教练盖布•贾拉米洛
围绕很多家长关心的体育话题,他也同外滩君分享了他的体育育儿经。
想要参加运动,
怎么看孩子有没有“天赋”?
盖布教练出生在一个运动氛围浓厚的体育之家,爸爸专练网球,妈妈深耕游泳,也是游泳赛事的奥运教练。
他和弟弟从小就在爸妈的引导下放养式地尝试了很多运动,包括网球和游泳。直到8岁时,爸爸妈妈说,他们现在必须选定一项运动,作为长期发展的运动爱好,接受针对性的培养。
因为同爸爸关系比较好,盖布一下就决定了跟着爸爸继续打网球。这一打就是半辈子,还培养出了不少世界冠军。
01
可如果不像盖布一样有个体育世家,
要怎样才能发现孩子的天赋信号?
其实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出身体素质的差距:有的孩子爬上爬下,特别利索,到了运动场特别开心;而有的孩子协调能力没那么好,手脚不灵活,这些细节就能看出孩子们的差异。
但是,“没有谁生来就能在各个层面优于他人。” 盖布在长达30多年的教练经历中总结出来这一点。
比如体能、敏捷度和耐力,孩子很早就可能展现出来与生俱来的天分,而家长可以通过试错、尝试不同类型的运动,如网球、游泳、高尔夫这种不大需要团队协作的运动。
他提到,运动天赋不仅仅是基本身体素质、基因遗传,更多决定孩子能在一项运动中走多远的因素,还是兴趣、力量、耐力、平衡性、协调性和心理素质这些,其中不少素质也可以后期培养。
误区
天赋是老天爷赏饭吃,没有天赋就不适合打网球。
盖布在接触了这么多球员后坦诚,他常见到这样一种遗憾:孩子明明有天赋,却得不到认可与磨练,天生的才华形同虚设。
“如果家长有先入为主的概念,认为才华是天生的,或是天赋是靠老天爷赏饭吃,那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是很负面的。”盖布说。一旦有这种想法,孩子在遭遇比赛失利、训练遇到瓶颈时就会拿天赋当借口,“我没天分”“我不适合这项运动”,从而轻易放弃。
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天赋,而是了解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他们更倾向于参加哪种活动,以及他们的舒适区和不自在。 在早期阶段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非常难能可贵,如果在早期就能专注于某项运动,取得成就的概率更高。
02
那想要把网球从爱好变成一项特长,
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专门的训练呢?
盖布自己是从8岁左右开始正式练习网球,根据他的经验,一般孩子在13岁左右就可以开始正规训练了 。而且这个年龄段孩子展现出来的能力,比如在球场的表现、各项能力数据,以及丢球后的心理建设,都能判断孩子是否能在网球上走的长远,以后要不要走职业道路。
值得一说的是,如果决定只把网球当成一个爱好,而非特长或职业,那么营造享受比赛、乐在其中的氛围是最重要的。要是不强求孩子提升某项运动的技能水平,只关注运动给孩子带来的社交、身体和心理益处,那就可以将时间安排得随意一点。
如果想要孩子把体育作为一项拿得出手的特长,或是要走“体育爬藤”等职业路线,那么把握孩子早期的关键成长阶段很重要。
误区
最终水平只看天赋。
那么足量的训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才华吗?
前面说到,天赋决定孩子在运动中能走到多远,比如运动步伐是否敏捷、是否能游刃有余地完成每一次击球,并能预判对手的策略等,这些都决定了球手的天赋。
而潜力指的是多大程度上,孩子能继续花时间探索这项运动。 像盖布这样的职业教练在球员们年纪很小时就会判断他们的潜力,“他们对这项运动的热爱、对比赛的感受、失败后还有没有勇气重来……”
天赋和潜力,两者共同形成了所见的运动才华。而才华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才能被激发出来。“量”的积累是把兴趣转化为职业的必要条件 。
盖布的职业学员每天训练5个小时,包括技术、策略、心理等多方面的系统训练,早上两小时,下午两小时,中间还有1个小时的体能训练。一周五天都在训练,大多数周末都在比赛,通过大大小小的巡回赛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
训练量是成为职业球员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学业压力巨大的高中生来说,要继续保证训练量不折不扣地完成,时间管理能力尤为重要,甚至把24小时用成48小时。
那些能冲到藤校级别的孩子,除了成绩优异,每天还是保证至少三小时的训练。很多中国的孩子迫于学业压力,每天最多只能训练两小时、一周两三次,这在盖布眼中,只能算是“玩玩”(for fun)的水平。
03
体育爬藤”,如何让大学教练看到自己?
在谈到“体育爬藤”时,盖布提到,除了学术成绩,最需要重视的就是比赛积分,那些积分榜前排的选手不愁没有大学教练来联系 。
当然,普通运动员也可以自己联系大学教练,但问题在于,大学教练们每年都会收到上百份录像、材料,他们如何决定一定是“你”?“这时候,一个靠谱的机构,一位惊艳的教练,往往比学生自己联系要更有效率。”
对于国际生来说,一个棘手且现实的问题是:不能在美国本土参加比赛的话,如何让大学教练看到自己?
“这里面有个误区。”盖布说,“不能到美国打球,就不能让大学教练直观地看到你的运动水平,这确实很糟糕。但是现在美国本土的不少比赛也向国际选手开放,这给了运动员被看到的机会 。”
此外,国际上也有不少锦标赛可以帮助累计积分 。这些都是爬藤时值得考虑的。
优秀的小运动员背后,
背后都有智慧型家长
在培养球员的这些年,盖布深深感受到,家长功不可没。尽管都在说,要以孩子为中心,但是在运动这条路上,其实父母才是整个团队的灵魂人物。
因为他们不仅是团队的组建人(帮孩子找教练),还要在孩子的情绪和教练的训练之间斡旋。
每一位优秀运动员的背后,必然有智慧型家长的全方位支持。什么才能称得上是智慧型家长?
1.选择并相信一个优秀的教练,整个团队都要紧紧跟随教练的步伐。
想要能更好地挖掘孩子的运动天赋,系统地提供运动计划,盖布反复提到沟通两个字。在孩子、家长、教练三者的团队里,两两之间的沟通都是必要的。
网球教练盖布•贾拉米洛
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优秀的教练、合理的计划至关重要。因此,对教练的信任很重要。与此同时,盖布十分鼓励家长主动向教练询问训练目标和计划 ,“最好请教练提供书面材料,如果孩子的训练计划里纯是体能训练和日复一日的训练场练习,说明教练不信任孩子。”
另一方面,孩子有时也会闹脾气,不想遵守教练的计划,或是想偷懒。这时候,就考验父母的定力了。是迁就孩子,还是执行教练的训练计划?
如果团队里没有这样的支持三角,不管教练有多好、多有经验,或者球员有多有天赋,再高效的训练方法都不会起作用。“家长得做好这个团队的灵魂人物,帮助孩子跟上教练的节奏 。”
2.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作为家长避免过度保护。
在训练场上,除了球场表现,盖布还会观察一些场外因素,比如球员几点到场,谁来准备球拍、水和毛巾,离场是谁来接送,这些因素的背后能看出孩子多大程度上是独立的。
盖布在中国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在孩子试练结束后父母们走上球场,用毛巾擦去孩子脸上的汗水;抑或是赛前妈妈给孩子系鞋带——父母的角色远远超过了他们应该在的位置。
“但孩子、球员、运动员,都必须是独立的。”这是盖布一直秉承的理念,哪怕他们才六七岁,也应该对自己的装备负责。
他曾指导过的一个小运动员已经完全有了职业运动员的素养,一次去陌生的墨西哥比赛,他准备了五支张力不同的球拍、一双硬地网球场运动鞋、一双红土网球场运动鞋,这些都是为了应对不同的场地要求。这不仅是独立,还有缜密的心思。
盖布觉得,中国的父母还需要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长大,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自己犯错误。如果他们犯了错误,他们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而变得更好。
3. 注重心理健康,利用失败引导孩子。
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练,也是孩子情感和心理支持的源泉。教练负责技术指导和比赛策略,而选手自身则需要具备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动力。在这之中,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极为关键的。
体育比赛,冠军只有一个,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就拿网球比赛来说,要从1/16一路杀到决赛,才能拿到冠军。哪怕是小型比赛,流程也差不多。因此,面对失败是很重要的课题。盖布就遇见过不少因战术没执行到位、比赛失利,备受打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
盖布还记得玛丽亚的例子,她有段时间经常输掉比赛,不管她付出再多努力还是没有改善。对待失败,Maria一直向家长吐槽、传递负面的情绪,“我怎么总是输”。一次比赛失利后,她又向爸爸吐槽比赛的不顺心,把一切的失利归结于外界环境因素,而从未从自己身上反思。她爸爸借此“大爆发”引导她要承担自己决定所带来的后果,这比一味闷头训练来的更有意义。
作为教练,盖布有很多种应对输球的策略,但就像他说的,“‘无限风光在险峰’,对职业运动员来说,输不可怕,怕才可怕 。”
而所有这些看似放手的养育,都离不开父母这个强大的团队核心。非洲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举全家之力养育一个孩子。”这种育儿观念似乎有些过时了。但是,在顶尖体育领域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成为冠军的品格:
不同他人比较,专注自己成长
盖布的网球训练一般早上7点开始,不少学员6点半就到场开始准备,盖布问他们为什么每次都早到,回答总是“我希望可以提前准备好”。这样的“提前意识”让孩子一直保持在ready的状态。
而真正的冠军,都不屑于同他人比较,只专注自己成长曲线 。
可是,运动总会有受伤、比赛总有失利,甚至有时现实的种种状况还会让孩子和家长考虑是否要放弃一项运动。面对这一系列普通人感觉头疼的问题,盖布的回答出奇得简单——“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一词。”
“当我的学生第一次来找到我,我总是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 你有什么目标?你想在一周或一年内完成什么? ’我让他闭上眼睛,问他将来怎么看待自己赢得温布尔登?能认为自己是世界第一吗? ”
这就是盖布一直在传递的理念,在教的一件事——坚定目标,敢于拼搏,不屈不挠。 韧性是网球这项运动的价值之一,也是坚持任何一项运动的价值。
对教练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确保这些学生能够适应,抓住他们遇到的每一个失败的机会,从失败和挑战中引导球员继续前进。“如果他们跌倒了七次,那就必须爬起来七次,每次输球,他们都需要站起来,他们需要继续战斗,需要继续前进。”
盖布还记得自己的一位学员汤米,有一场比赛尽管他输了,但是盖布认为他打得非常好。盖布特意剪辑了他的高光时刻,配上了他喜欢的音乐,每个看过视频的人都为汤米鼓掌了。但汤米本人却没有观看,因为对他来说,过去的比赛已经过去了,他的目光永远在看前方。
盖布说,冠军有时还是一种气质。 运动场上有些孩子,尽管只有九岁、十岁,你却会觉得自己在和一位真正的冠军呢打交道,他们走路的气场、说话的方式,甚至是着装,都已经流露出未来冠军的气质。
而且,哪怕他们今后选择深造学业、或是转到其他行业,这种冠军气质也能让他们在新领域受益匪浅。
也曾有学员跟盖布倾诉烦恼,已经拿到大学的offer,可是自己很想打职业比赛,到底去不去大学?盖布无法直接替他做决定,但是给他分析:
”
大学的训练条件也很好,几乎就是换个地方打职业比赛,只不过也会有学业压力,但是接受教育永远不会是坏事;如果不去大学,留在网球学院,也能帮助他日后走职业路线。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永远不要放弃梦想。
其实,和孩子相处几年,甚至十数年的教练,和家长应该很有共同语言,因为同样陪伴了孩子的成长。
在访谈的最后,外滩君问,“对家长来说,哪件事最重要?”
盖布的回答非常像一位家长:
”
孩子的成长就像建造一座大楼,我们需要从夯实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地搭建,每一天都有微小的进步。而这个过程,切忌‘今天投入,明天就要看到回报’的功利想法。别把孩子的成长局限在比赛名次的那几个数字上。
大坂娜奥米与教练分手有什么理由?换教练已成女子网坛的时髦
并非在人员流动频繁的休赛季,而是澳网夺魁的两周后,新科网坛一姐大坂娜奥米通过社交媒体宣布与教练萨沙·巴金“分手”。这则突如其来的新闻令各方颇感诧异。在两人合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日本新星将两座大满贯冠军奖杯收入囊中,职业生涯排名频频创下新高,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巴金的调教。据日本媒体《日刊体育》透露,双方关系在今年初出现破裂,澳网训练课上就有过巴金缺席的情况,而大坂娜奥米夺冠后指代模糊的感言也似乎为分手留下了伏笔。
2019赛季启幕前后,过去四项大满贯女单冠军得主均与功勋教练分道扬镳。女子网坛更换教练的频率近年来不断提升。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ESPN)资深记者彼得·博多认为,以往选手更换教练,多半由于成绩陷入瓶颈后寻求变化,而如今,运动员一旦渴求新想法,便会付诸换帅计划,无论身处怎样的状态。这些变化或许能带来显著效果,亦或无功而返。不可否认的是,教练愈发成为影响网坛的重要筹码。
频繁更换教练有利有弊
教练员变动的高峰往往出现于休赛期,去年底,又一批运动员做出了新选择,其中包括女子网坛好手哈勒普、大威、斯维托丽娜等人。
哈勒普的前教练达伦·卡希尔主动离开,只因他希望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中国金花王蔷与其教练结束合作,则因为彼得·麦克纳马拉身体抱恙。比起这些双方相互理解的和平解约,因个人冲突不再延续合作关系的师徒,则往往给出较为含糊的“分手”理由。结束与大威长达11年的合作后,大卫·维特虽表示理解,但对昔日弟子“两分钟电话便结束合作”之举明显有些不满。
不同于男子网坛稳定的“巨头”格局,女子网坛近年来屡有低排位选手“扮猪吃老虎”,在大赛中取得不俗战绩。这无形中给高排位球手增加压力,不愿不进则退的她们遂将更换教练作为转变作战思路和提高成绩的“捷径”之一。李娜就曾为了“走得更远”解雇带其实现大满贯突破的迈克尔·莫腾森,只因其温和的执教理念无法继续激发她的斗志。德国人科贝尔也曾在登顶大满贯后结束一段师徒关系,原因是“未来想法不一致”。曾执教过桑普拉斯与费德勒的保罗·安纳孔认为,网球教练“一对一”沟通固然有效,但也意味着鼓励与策略容易迅速过时,而新教练会带来上任“雇主”的独家信息,在双方今后的较量中提供最直接的技术支持。
频繁换帅也并非总能成功。加拿大选手布沙尔就经历多任教练的指导,她的现任教练乔伊斯直言,过多的声音使布沙尔变得有些迷惑,“会使运动员受到伤害”。
教练曝光度显著提升
卡希尔在执教哈勒普时从未在赛季结束前接受过采访,执教过莎拉波娃的乔伊斯也曾再三拒绝媒体邀约。以往,教练多充当在球员身后指挥的角色,能对媒体侃侃而谈的并非主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教练愿意给自己更多曝光度,教练正成为球员团队中的亮眼角色。
官方协会也正不断鼓励教练们走上前台:国际女子网球协会(WTA)在今年澳网前针对教练设定媒体开放日,在接下来的马德里、辛辛那提站也计划做此尝试;WTA官网也上线了关于教练的介绍板块,协会主席史蒂夫·西蒙认为,无论在赛场内还是训练场,教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添教练栏是为了让球迷更了解这项运动的内涵”。
网球教练纷纷打破沉默,是否会影响与球员的合作?包括斯托瑟、大坂娜奥米等球员都表达过对此并不介意,她们认为这是双方建立信任的一种方式,不会限制教练在媒体面前的用语。小威的教练帕特里克·莫拉托格鲁一直酷爱对外发表意见,去年美网决赛上由他引发的“场上指导”争议也被反复炒作多时,这些举动饱受球迷诟病,也使小威承受舆论压力,但两人的合作依然紧密。在ESPN媒体人西蒙·坎伯斯看来,这种紧密关系说明小威相信莫拉托格鲁不会透露任何机密。莫拉托格鲁则认为,网球教练在公众中越出名,对于运动员就越利好,也能让球迷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网球教练是比赛的影响因子,我们不仅要激励运动员,也给与对手压力。”
显而易见,过往更像是高级陪练的教练,如今正在女子网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占悦
编辑: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