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期广东省网球教练员培训班圆满落幕
7月2日,经过3天的培训,2023年第一期广东省网球教练员培训班在佛山市大沥网球中心圆满落幕。本期有来自大沥、三水、顺德、广州、深圳等省内从事网球教学工作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及有志从事网球教学的大学生、退役运动员积极参加。
广东省网球协会副主席、原中国国家青年队主教练贺东波,大沥网球协会会长叶凤琼共同出席了培训班开班仪式。
贺东波在开班致辞中表示,省网协在深入到各地市、学校、俱乐部和基层调研后发现,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人,学习网球需求量都很大,意味着教练需求量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很大。我们根据鲜明的地方特色,采用国际网联、中国网协的教学大纲,制定出适用于广东的网球教学系统和模式,导师由来自广东队退役运动员、教练员、高等院校网球教研人员组成的优秀团队,设计了实用性强的课程。同时提到,在将来,省网协还会继续搭建更多交流平台,为更多优秀教练员创造服务网球、服务社会的平台和机会。最后勉励大家,要努力为建设网球大省做出教练员应有的贡献。
大沥网球协会会长叶凤琼在致欢迎辞时表示,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沥网球特色镇参加本次培训,希望各位学员在期间能学有收获,互相学习、共同进步,通过网球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将网球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
本期导师由省网协教练组长张志斌和教练副组长董楠担任共同担任。
培训课程以青少年初学者为主要对象,内容涵盖理论授课和场上实操两部分,包括教练基本技能、教学技巧、基本击球法及青少年集体授课组织等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全面,科学合理,教学形式创新有趣。
首日晚上小组讨论环节,在导师指导下展开课程教学设计学习,大家分组讨论,学员都积极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气氛相当热烈。
学员徐辉烘表示,通过这次培训对网球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启发,学习了如何规划好幼儿的“三色球”课程,根据学员特点去设置合适的教案,以及学习到教练在课堂中如何去带动气氛,通过融入更多的肢体语言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十四届全运会群众组网球项目男双铜牌得主陈雨辰在本期通知一发出就已积极报名参训。他表示,自己打球很久了,但过往对于教初学者有点困难,从而更喜欢教已经会打球的孩子。但通过本次培训班才真正深入了解到如何掌握三色球教学,发现其实教好初学者并不难,通过参训后使自己对初学者教学更加有信心,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更科学有趣。
另一位学员梁恒学也是业余界好手,他表示,经过三天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使自己对教学课程设计框架感更为清晰,可以更合理地设计教案,让学员们能够很快就有机会对打,让课堂学习不再枯燥。
还有几位学员表示,感谢省网协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学习平台,一名好的教练绝不是单纯在视频或者线上的学习就能对教学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通过线下的交流,思想碰撞的火花有时才能对认知的刷新。
最后,全体学员均顺利完成所有课程,并完成理论考核和场上实践考核。
接下来,广东省网球协会还会将继续开展第二期广东省网球教练员培训班,将于7月21日-23日在广州联城网球俱乐部举办。期待让教练员从培训学习到更多,在交流中收获更多的经验,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教练同行,彼此沟通,共同进步,一起努力为广东网球开创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广东省网球协会
好叻!这位14岁少年,广州夺冠
近日
亚瑟士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广州站
在南沙落幕
一个背背篓的网球少年引发广泛关注
经过激烈比赛
他最终夺得U14组男单冠军
背篓少年成黑马
广州夺冠火出圈
少年名叫王发,
在半决赛中,他成为黑马,
以6-3战胜冠军热门人选。
随后在决赛中,
一鼓作气以6-2战胜对手,
捧起冠军奖杯。
决赛结束后,
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王发
背上颇具民族特色的竹编小背篓,
里面放着他心爱的球拍和网球。
他说:
“好长时间没回家,
背着背篓上赛场显得格外亲切。”
这位来自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的小将
在广州爆火,
背后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发是一位来自
云南临沧大山里的瓦族少年,
他的“球包”是一个佤族特色的竹编小背篓。
“如果不是网球,
我还在家里帮助父母干农活,
我们就是背着小背篓到农田里的,”
王发说,
“这是我们佤族的特色农具,
如今我将网球拍放进小背篓,
也是对家乡的怀念和记忆。”
身体条件好被教练看中
因为网球走出大山
这个佤族男孩
来自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
是当地第一批
正式接触网球的孩子。
网球少年合影。受访者供图
成立于2014年野象网球俱乐部,
致力于寻找大山里的孩子,
用网球改变他们的命运。
2016年,
王发被云南野象网球俱乐部
总教练张晓洪选中。
彼时,王发才8岁,
不知道网球是啥,
但他耐力好,爆发力也还不错,
张晓洪回忆说:
“是个好苗子,不培养可惜了!”
王发在赛场上挥拍。受访者供图
但考虑到孩子年龄小,
王发爸妈想把孩子
留在自己身边,
还有一个顾虑是,
学网球花费高,
家里负担不起。
“孩子我会照顾好,
你们一分钱不用出,
只要他能跟我好好打球。”
在张晓洪的一再劝说下,
这些顾虑都被一一打消。
王发和小伙伴们
从沧源来到昆明,
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大山。
王发说,
是网球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鞋穿烂了才想着换
网球起毛了还在继续打
网球的训练是辛苦的,
每天,孩子们6点半就起床,
7点到11点,
进行发球、挥拍等训练科目,
每天挥拍不低于7000次。
到了下午,
就是连续两个多小时的体能训练,
晚上是文化课学习时间。
孩子们省吃俭用,
鞋穿烂了,才想着去换;
网球起毛了,还在继续打……
这让张晓洪心里很受触动,
正是因为这股精神,
孩子们进步都很快,
也很快就适应了紧张的训练环境。
网球少年捧着奖杯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因为网球,孩子们去了很多城市:
北京、广州、成都……
有时候,需要连轴转打比赛,
大家都互相加油打气,
团队里好几个人都拿了冠军。
而在张晓洪看来,
成绩并不是第一位,
孩子们只要打出自己的精气神就好。
网球少年在赛场上给自己打气。受访者供图
这几天,王发夺冠的消息
从广州传到村子里,
父母为他感到骄傲,
镜头里的王发,壮实了不少,
也比以前更加自信了。
他说,
从一开始不喜欢,
到渐渐爱上这项运动,
通过比赛他收获了自信,
接下来会继续努力,
希望将来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推动 “东西部协作”新形式
广州再现“山海情”
这群佤族网球少年
多次被邀请到广东参赛,
黝黑的皮肤是他们的名片,
昂扬的斗志是他们的特质,
佤族少年日益成为
国内青少年网坛的一股新势力。
亚洲之路俱乐部理事长、著名网球推广人余小波表示,你在人群中一眼就可以认出野象俱乐部的孩子们,他们身高并不出众,但身体素质很好,有着超人的意志力,训练非常刻苦,即便是在高温天气下比赛他们也毫不松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余小波也将野象俱乐部推荐给广东省内各地方队和俱乐部,为孩子们争取训练场地和赞助物资,这也是“东西部协作”的一种新形式,展示了云南-广东的“山海情”。
通过广州日报的报道,更多人了解了佤族网球少年,为他们搭建训练、比赛和人才交流的通道,这和广州电竞行业峰会、新花城骑行大会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题活动,共同构成了广州日报活动策划、执行与媒体矩阵中的品牌项目。
近年来,广州日报全力投入“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等重大活动当中,积极参与策划、打造、报道系列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不断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推动媒体融合,构建传播矩阵,在地方媒体中独树一帜。
网友评论
许多网友
得知这个14岁少年夺冠的消息后
纷纷为他点赞:
“小小年纪就这么厉害”
“激情挥拍,彰显朝气”
“少年强则中国强”
“这个背篓也太帅了吧!
期待你背着它上国际赛场!”
加油,少年!
未来可期!
部分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嘉晖
部分图/李建艺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网、网友评论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