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金,武汉籍主教练圆梦
北京时间7月28日上午,东京奥运会赛艇女子4人双桨决赛,由崔晓桐、吕扬、张灵和陈云霞操桨的中国赛艇超出第二名一个多艇身的绝对优势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次奥运会上的第10枚金牌。这枚金牌的背后,有太多人的汗水和付出,除了4位运动员,此刻还有一个人是最欣慰的。她就是来自武汉的前奥运会赛艇银牌得主、有着赛艇“不老传奇”美誉的张秀云。长江日报记者张琳在东京和张秀云合影。特派记者张琳 摄
当中国队赛艇“撞线”的那一瞬间,看台上的张秀云兴奋得跳起来,她与站在身旁的丈夫、中国赛艇协会主席刘爱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当运动员时,我就差一枚奥运金牌。今天可以说,那个梦想终于由我的队员们帮我实现了!”赛后,长江日报记者找到了张秀云。在得知记者来自武汉时,张秀云非常热情地接受了采访。
从1996到2012,书写赛艇“不老传说”
1993年赛艇世锦赛,年仅17岁的武汉蔡甸姑娘张秀云一战成名。从事赛艇运动仅3年,她便拿到了世锦赛冠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张秀云又和队友合作在双人双桨项目上摘银,创下了当时中国赛艇在世界赛场的最好成绩。
与金牌失之交臂,并未消磨张秀云的斗志,她选择了坚持。可是2001年,就在她信心满满地准备在全运会上为湖北队再夺一块赛艇金牌时,在一次赛前训练中,突然昏厥了数次,经检查才得知心脏出了问题。同时,她的腰椎间盘也有很严重的伤。医生曾告诉她:“如果你到2004年还没坐轮椅,我佩服你。”张秀云却说:“我偏不信,我的眼里只有赛艇。”
虽然曾多次被下达病危通知书,但凭借着顽强的精神以及对赛艇的热爱,张秀云一次又一次地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些专家的预言,创造了奇迹。
2008年北京奥运会,距离张秀云第一次参加奥运12年后,她又再次站上奥运赛场,这个时候她已经是个妈妈级选手了。此后,心中的奥运金牌梦欲加强烈,支撑着她以36岁“高龄”接着又参加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尽管只获得第六,但张秀云仍是当年国际赛艇女子单人艇项目的年度总冠军。
当时她说:“20多年的赛艇生涯,我该做的都做了。如果说我还有什么遗憾,并非奥运金牌,而是从来没有好好陪伴过我的女儿。”从伦敦回来后,张秀云正式退役,转型为一名教练员。
张秀云在比赛中。新华社资料图
转型教练,助中国赛艇再创辉煌
自2008年之后,中国赛艇界在世界大赛上又陷入沉寂。2017年,张秀云正式接手中国赛艇队女子双桨组的训练。女子四人双桨的4位姑娘,都是张秀云一手挑选的。“我刚接手时,改变了很多训练方式,首先从运动员的姿态开始抓起。”张秀云说。
刚开始,为了纠正姿势,张秀云常常到艇上同她们一起划,手把手教,这在赛艇教练中是极为少见的;为了狠抓体能,张秀云狠下心,不达标绝不停止,甚至把运动员练哭过。每当这个时候张秀云也会暗暗心疼,但训练中她依然一丝不苟,从不打折扣。“一开始她们也很不适应,生怕自己坚持不了,但渐渐地她们看到了质的改变。毕竟我当了那么多年的运动员,也在国外学习过,所以我希望把最新、最科学的训练理念带给队员,让她们少走弯路。”张秀云说。
在张秀云的悉心指导下,女子双桨组的进步明显。从2018年世锦赛的第四名,到2019年世锦赛金牌,中国女子双人双桨不仅战胜了老牌劲旅英国队,还在世界赛艇圈名声大噪。张秀云说:“以前我当运动员时,欧美人并没有将中国队放在眼里,现在感觉不一样了,我们成了他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去年疫情期间,中国赛艇队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封闭训练,训练之余,张秀云会鼓励姑娘们学健身舞,调节气氛。她也欣然听取年轻人的建议,在体能训练时允许队员戴迷你音响,放动感十足的音乐,让训练气氛更活泼。
出征东京奥运会,张秀云对胜利充满信心:“当运动员时,我只差一枚奥运金牌,这是我运动员生涯唯一的遗憾。做为主教练,我要帮助运动员实现奥运金牌梦。”
东京圆梦
东京奥运会,女子组四人双桨决赛哨响后,中国女子四人双桨队便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并且将领先优势一直保持至终点。6分05秒13这一成绩,创下了该项目世界最佳战绩。
赛后,姑娘们面对采访镜头一直很轻松。可在谈到张秀云时,她们哽咽了。陈云霞对着镜头感谢张指导说:“教练你辛苦了,真的太辛苦了。”直到赛前,张秀云带着严重腰伤还坚持指导四人训练。
“我对4个队员今天的表现非常满意。她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划出了今年世界最佳的成绩。今天风浪不小,对她们有影响,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划出这样的水平,真的蛮棒。”赛后张秀云对弟子们的表现赞不绝口。
张秀云坦言,弟子们了不起,完成了自己当年没能实现的目标。“我当了那么多年的运动员,最想拿的就是奥运金牌,可惜一直没能拿到。作为教练员,我希望我的弟子们能够拿到金牌。这也算圆了我的梦。”张秀云说。
颁奖仪式后,张秀云与丈夫刘爱杰请摄影师为自己合影。风很大,刘爱杰细心地为妻子整理好帽子。两人并肩相拥面对镜头合照了一张。“之前他的压力也蛮大。这块金牌对他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因为工作的原因,这些年张秀云一直生活在北京。但她心中还是牵挂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我非常感谢。我现在离开了家乡,但他们对我一直还是非常肯定的。我很感谢他们,希望以后能够继续给我支持和鼓励。”
长江日报出品 采写:特派记者张琳 制图:王语哲 编辑:王戎飞 校对: 胡蝶
荆楚好老师群星计划带学生打“扑克”、挖蚯蚓,这个奥赛金牌教练很特别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通讯员 容菲
实习生 顾雨晴 梅雨菲
视频剪辑 柯称
视频加载中...
“首先要看孩子对生物是不是真的感兴趣,不要只想着竞赛对考大学有什么帮助……”7月24日,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生物老师吴小芳,对来咨询的新高一家长说。将上一批竞赛队员送入北大、武大等名校后,这个暑假她正忙着挑选新苗子。
在武汉,奥赛金牌教练多是男性,吴小芳这样的女教练很少见。而且,她不仅带竞赛队,还长期带多个班,这就更罕见了。
更令大家“不解”的是,在学业压力最大的高中阶段,吴小芳还像小学老师那样,用大量时间带着学生“玩”生物、学科学。吴小芳说:“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让更多人有兴趣和志向,有科学探索精神,这比奥赛拿金牌更重要。”
她的课上可以打“扑克 ”
科学,难免深奥、枯燥。在吴小芳看来则不是这样,“生物和生活联系紧密,想让学生对生物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生活讲起。”
每次讲新课,吴小芳总是尽力从生活现象讲起。于是,在学生的记忆中,吴老师的课总是充满惊喜。
讲到高压蒸汽灭菌,她让同学们在家用高压锅炖汤;讲细胞无氧呼吸,她带着学生一起酿米酒;讲发酵工程,又一起制作酸奶、腐乳……
2023届高三6班学生周帅还记得,高二一节生物课要讲样本采集,吴老师突然大手一挥说,“走,跟我去校园里找植物。”周帅说,那节课吴老师并没有提任务要求,但同学们也没有岔着玩,而是很自觉地采集样本。
“吴老师不仅带我们玩,她讲课就很幽默,很好玩。”周帅举例说,吴老师讲净光合作用时说,“一家人像是一棵植物,你们只花钱像根细胞只有线粒体,父母花钱又挣钱像叶肉细胞既有线粒体又有叶绿体……”周帅今年高考生物科目考了92分的好成绩,她认为,有兴趣的科目自然能够学好。
不仅能出去玩,上吴小芳的生物课有时还能看电影。讲遗传时播放《侏罗纪公园》,讲免疫时播放《极度恐慌》,讲生理时看《怦然心动》……有年轻老师不解,高中这么紧,哪有时间让学生在课上看电影?吴小芳却说,“学习是跑马拉松,劳逸结合才是最佳状态。”
在她的课上,学生甚至能打扑克。原来,吴小芳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原理、应用等知识点印在了卡牌上。上课时学生每6人一组,每组一副“扑克”。当吴小芳给出一个关键词,学生就会说出相应的生物学术语并“出牌”,然后接龙出下一个过程的“牌”,越快出完说明小组对知识掌握得越牢。
吴小芳原创的这副“扑克”制作了20套,在全年级共享使用。她还用花生做高三第一轮复习提要,用吸管做四分体模型,用电线做DNA半保留复制模型,用面粉揉成染色体组概念模型,想方设法让知识点生动可见。
带高中生一起挖蚯蚓
吴小芳的课堂还在教室之外。
2023届高三12班学生方秋蕴,原本是个内向的女孩,分到班上后一时无法融入,吴小芳特意选了她当生物课代表。
方秋蕴说,吴老师总是笑呵呵的,她总是有奇妙的实验让学生自愿参与,“有一天讲完细胞分裂,她中午就带来自己培养的水培大蒜,让我们去实验室在显微镜下观测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同学们说,吴小芳指导的很多实验都不属于高考范围内,她不占用上课时间,也不强求学生参加,但大家都很积极地参与。为了做好这些生物实验,吴小芳的淘宝购物车里,除了竞赛书籍,最多的就是各类种子,还有蝗虫、蚯蚓、鲫鱼等实验耗材。
学生们在做解剖实验前,还经常会兴致勃勃地跟着吴小芳去校园里挖蚯蚓,在雨后寻找蜗牛;或是在周末一同去植物园、马鞍山森林公园,采集植物标本,做蝴蝶标本。
在学校行政楼背后的临湖步道修建前,吴小芳还带着学生在那里开辟了自己的“农场”。生菜、苋菜、黄瓜、番茄、豌豆、玉米……随着一次次丰收,学生们自然掌握了模式生物种植全过程知识。
“生命科学奥妙无穷,怎么能被书本和教室限制住?走进大自然,自己动手,相信他们会对生命科学更向往。”吴小芳笑着说。同事们则笑言,她把很多学生的生物成绩,都带得像竞赛队看齐。
多年都是“非常6+1”
让学生“玩”好生物,吴小芳牺牲的是自己的休息时间。
每周,她6天是任课教师,组织课内课外的教学活动;1天是竞赛教练,带着竞赛小组训练。这样“非常6+1”的节奏,几乎贯穿了她21年的执教生涯。
2014年,已经是奥赛金牌教练的她调入洪山高中,担负起学校奥赛拓荒的重任。一开始,除了选拔竞赛人才,她还要带5个班的生物课。后来,负责生物竞赛队的同时,她每年至少要带两个班,有时还担任班主任。
由于竞赛周期的特殊性,这些年吴小芳几乎也没享受过寒暑假。
腊月十八,带着竞赛队去杭州;腊月十九至腊月二十八,十天集训九场考试;腊月二十八带队回武汉;腊月二十九回婆家过年;正月初五又在学校开始集训……这是吴小芳去年寒假的行程。
7月上旬去黄冈参加预赛;再去长沙集训一个多星期;再回武汉继续训练,然后去南昌做模拟实验;最后去太原正式比赛,回到武汉已经是8月下旬……这是吴小芳去年暑假的行程。
那年最终夺得全国生物奥赛金牌的谢宸栋说,吴老师为了竞赛队几乎搭进了全部课余时间,“每次出去她都是又当老师又当家长,非常照顾我们,在武汉时她还会带我们去大学的实验室,找教授求教。为了我们,她甚至都没有时间管自己当时读高三的儿子。”
吴小芳的爱人也是一名教师,他非常理解和支持妻子,“妈妈的拼劲和良好的家风也影响了孩子,他非常自律和勤奋,学习上不用我们操太多心。受我们影响,他考取了我们的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将来也想当老师。”
最欣慰学生走上科研路
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是一套方法,培养拔尖人才又是一套方法。
多年来,吴小芳先后获得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优课、湖北省实验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湖北省教学设计一等奖等,她辅导的学生先后有3人进入冬令营并获金牌,38人获得省级赛区国家一等奖,5人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比起金牌,吴小芳更希望看到这些学生将来能走上科研的道路,希望他们投身基础科学研究。
2017届毕业生吴承远,是吴小芳在洪山高中带的第一届竞赛队员之一,当年他们一口气拿了五个省赛一等奖。吴承远因此得以入选武汉大学“英才计划”,在开启大学生涯前就进入武大实验室接触到科学研究。
后来,吴承远继续在武大这个实验室求学,又去往明尼苏达大学深造,目前是美国莱斯大学系统合成物理生物学在读博士,从事抗体疫苗相关的研究。吴承远说:“吴老师亦师亦友,她是我生物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不是她带着我做实验、用培养箱做种子抚育、在校园里收集昆虫和植物,我不会爱上这一行。”
2020届毕业生刘嘉泽也说,是吴小芳奠定了他选择生物方向的道路。目前就读于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的他回忆,“吴老师特别善于鼓励学生,遇到难题她总是说‘再试一试’,而且她总是跟我们讲生物领域最前沿的新闻,比如每年的诺贝尔生物奖是怎么回事,鼓励我们去自主学习。”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愿继续做好那个,为学生打基础的人。”吴小芳说,她的梦想是为国家培养出能担当大任的科学家。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