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孩子”是冠军!“光头爸爸”做到了!
“2022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助残新闻人物”近日揭晓,淮北天德体育康复竞训中心负责人陈伟获专家提名“2022年度助残新闻人物”称号。他被残疾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光头爸爸”。
陈伟是淮北市首批拳击运动员
退役后成为国家一级拳击裁判
和中国田径协会E级田径教练员
一次闲谈中,有朋友感慨
“如果能有免费让残疾人训练的场地就好了!”
这句话,他铭记在心
办起淮北天德体育康复竞训中心
这是安徽首家私人开办的
残疾人免费训练基地
该基地约260平方米
设有训练场、宿舍、食堂和浴室
一个个家庭困难的残疾孩子来到这里
和陈伟同吃同住、一起训练
费用全部由陈伟承担
用他的话说是
“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这点“力所能及的事”
耗费了陈伟大量精力和财力
尽管跟训的残疾孩子不算多
不过陈伟仍尽心尽力、因材施教
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运动项目
制定训练计划
为了带孩子们去中国矿业大学
学习专业动作技巧
陈伟每个周末驾车
往返于淮北、徐州两地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找到
适合自己的训练项目
他列出一张张课程表
准时陪他们去场馆
与健全孩子一起上课
7年间
陈伟几乎花光了积蓄
朋友们得知情况后
纷纷慷慨解囊
淮北市慈善协会协调爱心企业捐资
不少爱心人士和团体也伸出了援手
相关部门免除了训练场地租金
一些企业送来了辅具和运动器械
大家的鼎力相助
坚定了陈伟关心关爱孩子们的决心
运动员王奇
先天性左上肢缺失
捡废品攒点辛苦钱就泡在游戏机室
2016年
王奇刚满9岁
经推荐跟随陈伟训练
他很不适应日复一日枯燥的训练生活
经常逃学、逃训或与同学打架
但陈伟始终对他不离不弃
在陈伟的感召下
王奇开始认真训练
很快便脱颖而出
2021年第十一届全国残运会上
作为田径项目中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
王奇分获T47级别跳高第四名、跳远第九名
去年第八届省残运会
王奇接连斩获T47级别跳高、跳远冠军
1500米跑亚军
今年4月
王奇获评第五届淮北市“新时代好少年”
并树立了奋斗目标
在两年后的全国残运会上
力争实现我省“铁人三项”奖牌“零”的突破
康复竞训中心为这些孩子
重燃了生活希望
找到了奋斗方向
前几年
陈伟开了一家爱心餐馆
聘请的服务员都是退役残疾人运动员
陈伟鼓励他们
自主创业、自立门户
为他们进入社会
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诚信经营、味道可口
餐馆业绩不错
陈伟说
餐馆既安置了退役残疾人运动员
又可以支撑他们的师弟师妹训练
2021年河南大雨
陈伟和员工积极捐款
餐馆常年为环卫工人、残疾人
提供半价爱心用餐优惠
……
陈伟做的好事
还有很多很多
近年来
陈伟获评“淮北好人”等荣誉称号
他说
爱心之路没有尽头
自己会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文字:殷骁
图片:受访者提供
来源: 安徽日报
“端盘子”教练带队5年拿下40金
一个雷锋式教练团队撑起合肥摔跤一片天
后排从左往右依次为罗燚、尚昌林和叶正芳三位教练
9月1日,在淮北结束的2023全省摔跤锦标赛上,合肥市中国式摔跤队获得了5金2银13铜。从2018年组队以来,五年的比赛中(2020年因疫情暂停),合肥市中国跤队已在全国、全省的各类比赛中,获得40枚金牌,而打造这支摔跤队伍的教练团队,多数成员是没有任何待遇的“编外”教练,他们之所以当“雷锋”,完全是凭着对中国跤这个项目的无比热爱。
中国跤是对抗运动之本
中国式摔跤简称中国跤,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感觉很陌生,因为电视转播的大型比赛中出现的摔跤画面,多数是古典跤、自由跤,但在多年前,这个项目可以算是主流运动项目,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中国式摔跤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将这个项目从竞技体育比赛中取消。
经过七届全运会的引领和积淀,中国跤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格斗类体育人才,像安徽的拳击、散打、柔道、自由跤等早一批优秀人才,都是由练习中国跤开始,走向各个项目的最高领奖台的。
上世纪90年代,安徽的散打世界冠军、“白眉大侠”苑玉宝,就是练中国跤起步的,而在散打比赛中,他的摔法,更是传承了中国跤的特长和精髓。
中国首位UFC世界冠军张伟丽,也曾向中国跤全国冠军王相龙学习摔跤,丰富综合格斗的进攻手段。可以说在对抗、格斗类项目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跤的影响和作用,是别的项目很难达到的。
合肥的中国跤起点高
2017年,中国跤作为群众体育比赛项目进入天津全运会,2018年,安徽省运会正式恢复中国跤为比赛项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合肥市田径游泳学校正式组建合肥中国跤队。教练尚昌林是练中国跤项目出身的,没有队员,就从当时的合肥拳击队“挖”来4名队员,再加上临时招募的选手,进行突击改项训练,在2018年安徽省中国跤青少年锦标赛第一次正式亮相,就获得了6金、2银、5铜。
此后,合肥市田径游泳学校与合肥市青少年体校合并,尚昌林成为聘用教练。
合肥有了中国跤队,自然吸引了一批练习过这个项目的社会各界人士,叶正芳、罗燚就是被吸引过来的“编外教练”。
端盘子的“编外教练”
所谓“编外教练”,就是没有编制,没有任何收入,带队员训练,全凭奉献的雷锋式教练。主教练尚昌林说,合肥队组队后,主动请缨来当“编外教练”有好几个,叶正芳和罗燚是坚持至今,仍然在队里的两位。
今年47岁的叶正芳,哥哥是练中国跤的,自己和爱人都是练柔道的,两个双胞胎女儿是练跆拳道的,哥哥家的双胞胎男孩是练散打的,表妹家的孩子是她推荐到体操队,现在是自由式滑雪国家队队员。
叶正芳在当运动员期间,中国跤和柔道在同一块场地训练,她不仅练柔道进入了省队试训,当年只有男队员练的中国跤,她也练得深得要领。
合肥中国跤队组建后,她过来帮忙,一帮就是五年。
作为“编外教练”,这五年的生活来源怎么办?“我白天带队员训练,晚上到师兄开的饭店端盘子,一般都忙到凌晨两三点,从五里墩到大钟楼,端一晚上的盘子,师兄就给我一天的报酬。”叶正芳说,自己这五年来根本顾不上两个双胞胎女儿,自己的手机里全部是队员的照片,女儿双双考上大学后,特地用妈妈的手机,拍了几张留存下来。
流浪的队伍急需社会各界支持
在合肥,与别的项目队相比,作为非奥项目的中国跤队,注定了是一支命运坎坷的队伍。
摔跤队刚组建时,没有训练用的跤垫,时任合肥市田游学校校长的章守干就借助社会的力量,为队伍解决了训练器材、器械问题。
五年来,合肥中国跤队的训练,很难有一个稳定的场地,一直处于打游击状态。2018年建队之初,中国跤队借用的是合肥市国际跤项目的训练房,与国际跤队错开时间训练,但随着国际跤队队伍的扩大,中国跤队就开始了流浪之旅:2019至2020年,他们借用网球俱乐部的场地;2020年至2022年,他们搬到了合肥市青少年体校的综合馆,那个没有空调的训练馆,就是他们用过的最好的场地了;2023年2月至5月,他们借用庐阳区全民健身中心个人承包的训练馆;2023年5月起,在合肥市体育运动学校的露天操场训练,任凭风吹雨打……
“编外教练”罗燚非常感慨:没有待遇不可怕,流浪训练也不可怕,现在最囧的问题不是队伍能不能出成绩,能否招到队员的问题,而是队员进队后,如何解决他们边上学、边训练的问题。
由于合肥市中国跤队隶属于合肥市青少年体校这个走训制的学校,多是来自合肥周边和兄弟县市的队员,无法解决上午学习、下午训练的问题,而唯一可以采用集训制的合肥市体育运动学校目前又只接纳本校项目队的队员入学,打通这一瓶颈,合肥的中国跤队,才有望继续生存、发展。
#合报合爱同行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韦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