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康:酷酷的少儿教练,理想的人生节奏
退役后,张晋康坐过办公室,办过北京有名的俱乐部京羽堂,但如今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最让自己满意的角色:少儿体校教练。
主动下沉成少儿之师
2013年全运会后,张晋康从北京羽毛球队正式退役。刚退役的那半年,她曾到过企业,过着规律的坐办公室的生活,但对于动了十几年的羽毛球运动员来说,显然单调乏味;她也和搭档王萌妍用了近一年时间,建立起当时在北京颇具名气的羽毛球业余俱乐部——京羽堂,但运营俱乐部的琐碎和自己对羽毛球的专注渐渐让她感到力不从心。
2014年,她通过考试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教练,终于遇到了她目前为止最理想的工作节奏。西城少儿业余体校训练地点一开始只在广安门体育馆,起初只有两片场地,人也不多。张晋康虽然是刚从专业队退役不久,身上还是有着浓重的追求专业好球的特性,但通过中间一年的社会历练和京羽堂的经历,她慢慢学着下沉自己,融入业余羽毛球圈。
到西城少儿业余体校的孩子大部分是上小学的年纪,如果孩子到了11岁以后,要么升学,要么被输送到什刹海体校,也就是北京羽毛球队。来少儿业余体校训练的孩子不乏零基础的,只是因为家长喜欢羽毛球才让孩子来学球,张晋康也在这类孩子身上碰过壁,就是她怎么说,孩子都听不懂、学不会。
遇到这些问题后,张晋康开始自己琢磨,慢慢摸索教孩子的门道。上课时,她的讲解开始从自己作为专业运动员的“这个动作应该怎么做”转变为“新学的孩子怎么做会更舒服”。课上,她开始减少专业术语,把这些词语变为大白话。比如说,“高吊”变为“打到网前”,“接杀”变为“打回去”,“缓冲”变成“轻一点”,诸如此类。
有原则地严厉执教
经过几年的发展,西城少儿业余体校得到发展壮大,成绩也开始冒尖。近几年,西城少儿业余体校在北京市少儿锦标赛上一直包揽前三名,慕名而来的家长越来越多,远至通州、回龙观的都有。现在,队伍同时在西城广安门体育馆和丰台二商体育馆开展训练,全部队员达到七八百人,教练团队也超过十人。
有些孩子每周会来训练三四次,平时是晚上,周末是上下午。每次训练的人数都在四五十人左右,在八片场地上浩浩荡荡的。而且每位队员又有家长陪同,“1+1”模式使场地很是热闹。采访当天正好是石景山业余体校来到二商体育馆和队伍打交流赛,这让到场的孩子数目成了双倍。加之是比赛,且是周末,很多父母同时到场给孩子助威,整个场馆仿佛大型亲子活动现场,热闹至极。
虽然已经发展起来,但作为主教练的张晋康一直坚持只做少儿培训,尽管孩子们都很怕她。“我很凶,特别凶,他们都很怕我,特别怕。”这可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张晋康的自评原话。孩子们往往正闹着,一见到张教练,就马上吓得站好,浑身不自在。
其实,“凶”的特质也不是张晋康要故意装出来的。在她看来,练体育是不能松懈的,必须严格要求。努力了达不到,没关系,但态度必须端正。她坦言,现在的孩子真的很聪明,能从你的态度和语气中读懂自己是否有可以商量或偷懒的空间,所以自己要在水平和气势上都拿住小徒弟们。
不过,张晋康自己透露,她也不是铁面教练,她也是会笑的,只是比较少而已。
找到理想的节奏
队伍慢慢发展壮大,张晋康还经常带队到外地参加比赛,队伍的装备和衣服的整齐度逐渐成为问题,张晋康想起了尤尼克斯公司。张晋康在国家队效力时,中国羽毛球队的装备赞助商是尤尼克斯,她也一直很喜欢和信赖这个品牌,沟通之下,张晋康和尤尼克斯公司一拍即合。
近期,属于西城少儿业余体校的专属队服出炉,服装有红色和蓝色两套,队伍直接就向尤尼克斯公司下了一千件的订单。对于小朋友而言,原来感觉专业队哥哥姐姐们的专属服装离自己是那么遥远,但现在自己都可以穿在身上,并印上了自己的名字,比赛时的投入度不自觉地都提升了几分。
在主教练的岗位上,张晋康有着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近几年,她为北京队输送了超过二十位苗子,最大的已经15岁了,到了该成长为队伍青年新秀的时刻。除去训练,张晋康的时间相对自由,平常白天不用带训练时,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健身、打拳。
2017年之前,张晋康一度酷爱滑雪,几年里便实现了从“小白”到能“滑S弯”的地步,她还带着老搭档陈智贲体验了他的第一次滑雪之旅。但由于腰部有伤,张晋康在2017年做了一次手术,腰部被打进了钢钉,之后便再没敢滑雪了。
走过一小段过渡路程后,张晋康找到了自己更想做的事情。她坦言现在的生活节奏特别理想,特别喜欢。她对着队员们凶凶的,自己也是酷酷的,充满个性,因为她在自己理想人生的节奏下延续着羽毛球的光。
本文节选自2021年6月刊
从塔底到塔尖 成为中国国家乒乓球队运动员要走多远的路?
2023年12月31日,中国乒乓球队进行了国家队与国家青年队的内部选拔赛。据悉黄友政(北京)、胡东申(河北)、温瑞博(河南)、纵歌曼(广东)、徐奕(山东鲁能)、覃予萱(北京)等多名运动员经过大循环的激烈争夺,成功进入中国国家乒乓球队。 在2024年国家青年队交流选拔赛中,康有德(山东鲁能)、费浚航(江苏)、王梓宁(辽宁)、敖华磊(广东)、杨慧泽(北京)、邬铭君(上海)、徐嘉忆(湖北)、姚梓旋(福建)等26名运动员成功进入中国国家青年乒乓球队。 在2024年国家青年队交流选拔赛中,敖华磊获得2005-2006年组下半区男单冠军,凭借此成绩成功进入国家青年队。对于2006年出生的他而言,此次交流选拔赛几乎是其竞争国青队名额的最后一次机会。赛后敖华磊的省队教练张超也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希望队员能够永远记住赢得有多惨烈,打上国家队有多不易。 “中国乒乓球的梯队建设,具有全世界最健全与完善的培养机制。从具有1亿人的塔基,到最后只有几十人的国家队,中间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残酷的选拔过程。”乒乓球在中国被称为国球,世人对于乒乓球的印象往往贴着“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标签,许多父母也偏爱选择把孩子送去打乒乓球,并寄予厚望,希望能有一天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而事实却是,这是一条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险峻地道路。想要走向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往往要经过体校、省(市)队、国家青年队,最后才有机会进入梦寐以求的国家队。一个普通人,要想竞争进入乒乓球体校,大概需要淘汰5个人,即6个人中只能有1个人能进入体校;在体校中,平均30个人只有3个人能进省队;省队里的30个人,一般来说只有1个人能够进入进国家二队(即国家青年队);国家二队则大概只有30%的运动员才能进入国家一队(即国家队);国家一队只有前15%的运动员才能进入到前五号主力。前五号主力就是世界冠军,但是想要竞争到奥运会冠军,获得奥运参赛资格就必须达到队内前三号的水平,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奥运冠军,百万分之一的可能性。5岁学习乒乓球,在未来十几年的时间里,每一步都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取得一定的成绩,要几乎将自己的全部放在乒乓球上,甚至放弃学业,去赌一个并不确定的未来...... 在马龙5岁那年,他的父亲因乒乓球既能“锻炼身体”,又“不容易受伤”为由让马龙开始学习打乒乓球。11岁时,马龙进入辽宁省体校;2001年,13岁的马龙一度面临被省队淘汰的境地,然而正值北京西城体校的教练到辽宁挑选苗子,北京队的教练看中了马龙,并把他从辽宁带到了北京,继续学习乒乓球。2002年,马龙参加山东日照的优秀苗子集训,成功入选国家二队;2003年,在进入二队后第一次参加的升降级比赛中,马龙凭借优异成绩成果进入国家一队二组。 在这条路上,“双圈大满贯”马龙也走得并不平坦。曾在辽宁体校期间面临淘汰,是祸也是福,这个机缘巧合让马龙进入北京队,并开启了他的巅峰之路。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林高远也曾在采访中提到,“从小教练挑队员,我都是被被剩下没人挑的。”在这条道路上,仿佛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从小看大”,也没有绝对的年少成名与大器晚成。 天赋只是你进入这里的门槛,用这句话来讲述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再合适不过。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天才,而走进来发现,天才之上还有天才,自己曾引以为傲的天赋变得不值一提。周雨曾谈到“小的时候一直认为自己很有天赋,但进了国家队就不这么认为了,他们好像都比我有天赋,我就只能靠努力了。” 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是一个极度精英化的团队,每一位专业练习乒乓球的孩子的目标都是来到这里,并在这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渴望着成为世界冠军、成为奥运冠军,一刻不敢停歇,为了竞争到那屈指可数的参赛资格。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纯粹的热爱也变得不同,当人生只有这一件事,如果没有极致的坚韧和不懈的追求,估计很难走下去。 中国国家乒乓球队孕育梦想,也打碎幻想。这里满是世界冠军,但这里也满是具备着120%的天赋并甘于付出120%的努力的人,从塔底到塔尖的路,是不断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也许能够到达,也许不能。因为天坛东路最不缺的就是把天道酬勤书写到极致的天才。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