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航天发射主要内容?
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
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而神舟十三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
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运行。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
空间站建造阶段共规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
首先发射天舟四号货运飞船,运送补给物资,为随后实施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做准备;
神舟十四号乘组在轨驻留期间,将先后发射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进行舱段转位,在2022年底前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
随后实施天舟五号货运补给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五号乘组将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开展在轨轮换。对空间站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后,转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
后续,将择机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长期独立飞行,开展巡天观测,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补给和维护升级。
据了解,目前,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人已完成隔离恢复工作,即将转入疗养恢复阶段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搭载3名航天员于10月16日0时23分发射。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主要目的:
①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②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
③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④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⑤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航天员简介
3个月的空间站生活航天员身高变化?
在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太空生活之后,中国空间站的3名航天员,将会在9月中下旬择机返回地球,全新的着陆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风着陆场,目前也已经准备就绪,只待航天英雄们返回地球了。

那么,太空生活3个月后,航天员的身体会发生变化吗?
和地球上的宜居环境不同,我们都知道,太空中的环境都是很恶劣的,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太空中的生活,是微重力、低气压、强辐射、超低温的环境,航天员们在太空中,会处于完全失重的状态,再这样的情况下,身体的确会发生一些变化。
第一个变化,就是在刚返回地球的时候,航天员会变高一些。这是因为太空中的失重环境,导致航天员们的骨骼压力是非常小的,脊柱也可以得到更好地舒展,所以,如果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太空生活,刚返回地球后,如果立刻测量身高,会发现要比离开地球的时候,高出2-5厘米左右。

当然,这种“长个”是暂时的,因为当航天员出舱后适应了地球的重力环境,可以进行正常行走之后,伴随着骨骼压力的恢复,身高也会立刻恢复到原有的水平。
第二个变化,就是航天员的肌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萎缩,这其实也与太空中的失重环境有关,我们都知道,中国空间站上可是为航天员们,配备了专门的健身区,目的就是让他们在太空中多运动,防止肌肉退化萎缩的情况变得严重。
当然,这种肌肉退化萎缩也都是暂时的,因为在返回地球后,航天员都会立刻进行为期1-3个月左右的恢复性训练,伴随着身体机能的慢慢恢复,肌肉也将重新变得强壮有力起来,身体也会恢复如初。

第三个变化,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由于失重环境,会导致骨密度下降,在返回地球后,他们会更容易出现骨折、凝血障碍、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同时,在太空中,由于血液和体液都是向上倒流的状态,这也会导致身体的重心不是向下而是向上,因此,在刚返回地球的时候,航天员们也会出现头部肿胀、静脉曲张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也都是可以慢慢恢复的,只不过相对来说,需要的时间会更长一点。
这也是为什么航天员再返回地球后,下一次执行任务的间隔,会在2年左右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了让航天员们的身体,可以得到最好地恢复,否则“带病”重返太空,对于身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没有国家会愿意拿自己本国航天员的健康去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