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之后为什么疯了?这其中有什么原因?
在范进的人生中,科举考试就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几十年屡试不第,在别人的眼中,他和一个死人差不多,即使不是死人,也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他的灵魂完全被困在了科举考试里。
他从不考虑养家糊口的问题,生活卑微低入草芥,却又十分渴望功名利俸,他把科举考试看得比他的命值钱,而恰恰忘记了活着并不只是为了科举。
当一个穷苦不堪的社会底层人民,考了半辈子,希望渺茫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你高中了,可以想象这个结果对他产生的冲击力有多大,还好他是发疯不是毙命。
《儒林外史》本身就是一部讽刺小说,一部控诉科举制度的小说,范进这个人物形象就是科举制度的直接受害者,是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强烈讽刺。
被科举逼出精神病的人格分裂者
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有衡量道德价值的能力,也有重建道德标准的能力,对于具有独立人格的文人,有能力洞察事物的本质,摆脱精神上的奴役。但有一类文人在现实中并不具备独立的人格,这类人就是功利实用型的。
范进就是这类功利实用型的文人,他没有自我,他的精神被他人奴役,没有独立的思维,只能被动的接受他人的价值观念,并为这种被奴役的人生充满向往。
范进半辈子就只知道读书,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他中举前的生活十分落魄,备受老丈人胡屠户的讥讽,“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每次都把范进骂得狗血淋头,然而范进已习惯了逆来顺受,他能如此忍受当初的生活,所有的动力皆来自于科考。
对于科举制度,我们并不能否认它本身积极的一面,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愚民政策,利用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其标准多是符合统治者的道德要求的,其中不乏一些思想僵化的书呆子,随遇而安和逆来顺受的功利文人。
科举的存在对于这些功利文人而言,有一种集体的负面人格,表现出一种“御用心态”。这些人的思想被科举制度捆绑,就像患上了一种心理流行病,丧失了文人学者本应具有的品格和价值取向,进而转变为忍耐、嫉妒、矫情、觊觎官场等特征,奉行政治权力和现实利益至上的原则。
范进就是一个追着名利跑的人,他执着于科举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升官发财,并没有济世助人的思想,他的人格意识是扭曲的,堕落的,消极的。他之所以变疯,正是因为对功利的过度迷恋,被动失去自我以及人格意识扭曲而造成的。
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
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可以说完全是两种人生,一个在地,一个在天,差别不是一般的大。中举前无米下锅,落魄成鸡,被胡屠户骂成狗,也不知道吠一声。中举后,不仅周围的人变了,他自己也变了。
中举前的范进不会巴结,也没有攀附达官贵人,但他的内心对功名利禄很向往,他渴望拥有那份御用的政治权力和现实利益所带来的实惠。中举后,他有了田产,有了钱粮,丫环、奴仆,还有别人的阿谀奉承,尊严也变得贵重了,还学会了攀附贵人。
他被钦点为山东学道时,卖力的替老师跑腿,其中也不乏借此寻找机会上位的可能性。在充满伪面孔的官场环境里,嘴里说吃素却夹一个大虾丸子往嘴里塞,范进也终于虚伪了起来。
作者在连接范进中举前后的两个世界,必然要有一个能引人注目的过渡情节,以此来表示,从前的那个范进一去不复返了,之后的范进是一个重生的人。
“范进发疯”这个情节很好的满足这样的写作要求,作为一个作者,必然要为此设计一个特别的情节。一是增强小说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小说本身带有娱乐的特点。另一个也满足人物塑造的要求,将喜极而疯的范进刻画的入木三分,对他进入官场前后天差地别的生活形成对比,有力的讽刺了科举的黑暗面。
因此,我们理解范进发疯,可以从戏里戏外看,戏外有真实的历史现实,戏里有作者对人物的思考,从而对小说的角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范进中举的时候一波一波報子找不到范进,询问之下才知道范进去了集市,邻居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范进,范进听后,开始不相信,以為邻居拿自己打趣,莫耽擱自己插标卖鸡,後來感覺到好像是真的,便打算回去看看,可这回去一看頭面人物都来祝贺他,家里张灯结彩,以前看不起他的人,此时都对他恭恭敬敬,他突然之间从一個穷小子,转而变成了有房有车的富豪,这似乎一切都是在梦里,范进蒙了。那古时候的人考中功名为什么会那么开心?甚至可怜的范进还没有享受到功名财富,就高兴的发疯了。這是因為
第一:社会地位提高,范进中举前是没什么社会地位的,一家三口日子过的苦,而他现在社會地位提高,这种社会地位和面子,这是范进,所最渴望得到的。
第二:是财产,古时候人们也是有户口的,你名下的田地就需要耕种,耕种收货之后就需要交地税,而考中科举之后再也没有这些烦恼了。
第三:考中科举后拥有了官位。连知县都对他赔笑,突然得到了这种尊重,范进就感觉自己像在梦里一样,狂喜而疯。思想上,范进认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够跳龙门,彻底改变穷困潦倒、饱受欺凌的人下人境况.這才呕心沥血、集希望于科举考试,而屡试屡败的打击使他原本脆弱的心靈更加脆弱;从能力上看,他读的是死书,丧失了谋生能力,穷困窘迫更加重了他靠科举改变命运的观念.心理压力重了.
還有就是社会环境的压力.科举考试不仅毒害了读书人,也毒害了群众.中举与不中举成了世人品评读书人的标准.范进屡试不第,自然就成了人们眼中的廢物,普通人的势利、冷漠、白眼和愚弄,導致范进逐渐走向思想崩溃的边缘.这就是科举考试的间接祸害.
另外范进热衷科举考试,到了痴迷境地,读死书、死读书,顽固不化.却又把所有希望都押在科考上.过热的渴望与冰冷的现实本来是许多读书人遇到的矛盾.但是他特有的遭遇、特有的痴迷,又加重了自身的压力,使其承受力越来越低,一旦遇到激烈刺激,发疯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