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为什么多了点?
一说:是因为古时趵突泉喷泉之水高达数丈,几次立碑都被冲倒了,于是明朝时济南府请山东巡抚胡缵宗书写立碑。端午这天,知府官吏把刻有“趵突泉”的石碑竖立在趵突泉源头。然而不久却发现,“突”字上的两点被腾空的泉水冲走了,都说冲到大明湖去了,其中一点留在了“明”上。
二说:“大明湖”三字是从清嘉庆大明湖碑上拓下来的,这“目月”组成的明是帖写的写法,在书法艺术中,为了字体结构平衡或者美感,经常会有加笔和减笔的情况。
三说:清朝书法家为了避讳明朝的“明”而多写了一笔。
济南马拉松大明湖还能去吗?
不能去
济南马拉松对出行有一定影响。比赛期间,部分道路将被封闭或限制交通,可能导致交通堵塞和行驶缓慢。居民和游客在赛道沿线的出行需提前规划,选择合适的交通路线或时间避开封闭区域。此外,部分公交线路也可能进行调整或暂停运营。因此,参与者和居民应提前了解赛事路线和交通限制,合理安排出行,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扰。
大明湖站还运行吗?
大明湖站还运行的
大明湖站是济南市四个火车站之一,它一直在正常运行。
济南市目前一共有济南西站,济南站,济南东站和大明湖站等四个火车站,其中济南西站和济南东站主要是动车和高铁,而大明湖站主要停靠的都是省内的快车或者普通车,也有货车,但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大明湖结冰历史?
济南大明湖,众泉汇流之地。大明湖的湖水,是由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等泉群的泉水汇集而成,泉水自地下涌出,常年恒温不结冰,按说大明湖也该不结冰才对。
1958年冬天,大明湖整个湖面完全被冰冻起来,众多市民纷纷在湖面滑起冰来。这样的景象,自58年之后很少出现,相信再往后也不会有了!
大明湖免门票吗?
1.实行免票政策。
2.是济南市三大历史名胜之一。历史悠久,纪念故人政绩或行踪的建筑及自然景观众多,如历下亭、铁公祠、小苍浪、北极阁、汇波楼、轩稼祠等。很值得一游。
清朝文字狱如此盛行,济南的大明湖,难道没有改名吗?
因为,先有大明湖,后有大明。取名意图上,跟反清复明无关,且众所周知。
另外,济南之意,就是济水之南,济水河由于上游水溢,下游断绝,被用于解决黄河泛滥,被黄河取道。在宋代改为大清河,东引大海,直到清末还在用。
所以,那个时候,济南的“大清”河,和“大明”湖,两个名词同时在,取名相对“均衡”了。
清代确实是叫大明湖 但最终湖水归入小清河中 大概让人感觉 明清更替符合天道 所以没有改名 也没说因为这个兴起文字狱
2、乾隆皇帝对铁铉也是极力的推崇,并为铁铉修建铁公祠,也就极有可能为纪念前朝的忠臣,保留大明湖的称号。
这既宣扬了忠君精神,也显示了自我的胸襟,最后也是给大明朝伤口上撒了把盐,昭显大清朝皇帝比大明朝皇帝圣明。
清代确实是叫大明湖,但最终湖水归入小清河中,大概让人感觉:明清更替符合天道,所以没有改名!
这就是大明湖在清朝没有被改名字的原因,正式因为这样,直到今天我们才有机会一直叫着大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当年清代书法家铁保和诗人刘凤诰在小沧浪亭上饮酒对弈,刘凤诰一时兴起,随口吟出这两句诗,铁保挥毫题字,于是成了历代题咏大明湖的佳句中最著名的一句。
正如诗中所言,大明湖作为泉城济南三大名胜之一,风光秀丽、美不胜收。大明湖之所以盛名远播、历久弥新,除了其自然风景怡人,更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古往今来四方名士皆钟爱大明湖,在这里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痕迹。
“大明湖”之名,源起于何时?
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大明湖之名始见于何时,为什么叫“大明”湖?要想十分明晰地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1400多年前问世的《水经注》一书谈起。
《水经注》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杰作。全书共40卷,记载了1253条水道,并且以此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每条河道的源头、流经的山川、湖泊和城邑。
同时还记述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传说、物产、水利设施等等内容。
郦道元在年轻时曾随其父、青州刺史郦范年到过济南,出于习惯,他留心考察过济南的山水风光。随后在《水经注》中,对当时的济南水道作了极为生动、真实的描述:
“其水(指泺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文中所指大明湖位置在今五龙潭一带,而现今大明湖一带水域则名“历水陂”。
另有史料记载,那时的大明湖称历下波或历水波,南至濯缨湖,北至鹊山和华不注山,也就是说大明湖、五龙潭和北园是相连的一个大湖,湖阔数十里,平吞济泺。
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隋唐时它既名“莲子湖”,又名“历水陂”。宋代时又有“西湖”之称。
而与今日相重合的“大明湖”称谓,最早是出现在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中。
“大明湖”之名,为何在清朝时没有因避讳而改掉?
清代顺治年间开始,朝廷大兴文字狱,那么为何“大明湖”这个名字可以安然无恙呢?其实这个事情有答案,那就是清朝的文字狱是“对人不对物”的。不过还有几个有趣的解释,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种说法是:黄河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有一次大改道,之前自南宋一直是从河南开封兰阳(今兰考县)附近向东南夺淮河入黄海的。
而现今自河南济源市到济南市一段的黄河其实便是古济水。重点是,在此之前,山东段的济水叫做“大清河”。
瞧见了没,大明湖的水主要自趵突泉流进,然后再汇集到北水门向北经洛口汇入“大清河”。
第二种说法:大明湖的牌楼和旁边的石碑上,可以看到“明”字的“日月”,写成了“目月”。
不过立马有网友指出,“眀”和“朙”可不是通假字!书法上却有这两种写法,而古人所写的现存于世的各种字迹中“眀”的出现频率非常的高。
不仅明朝当时这么写,更远的唐宋也是这么写的。现代人练书法学得最多的欧阳询的楷体书法,明都是写成“眀”。站在简体字的立场上说,“眀”和“朙”最多算异体字。
其实,大清皇帝还是能分得清什么是“含沙射影”,什么是“本就如此”的。要不然,康熙的宠臣明珠,就该有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