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走麦城是啥意思?
《三国演义》走麦城是啥意思?我来问答这个问题。
1、走麦城形容失利的局面。
2、汉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在败走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后以"走麦城"喻陷入绝境。
出处: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麦城在当阳市两河乡境内,距市平阳镇20余公里。为东周时楚国重要城邑,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县治所在地。三国时,关羽为孙权所袭,为了自保而选择走麦城。
历史故事:
麦城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战役,在《三国演义》里被浓墨重彩地描写。
当时,关羽已经失去了荆州,损失惨重。只有三百人马来到了麦城(今湖北宜昌当阳市两河镇)。关羽向远在西川(今四川)的大哥刘备和上庸(今湖北竹山县)的刘备的义子刘封、孟达求救。但是,刘备远在西川,救兵无法准时到达,而刘封、孟达见死不救。
关羽无奈突围,结果遭到了吴国将领潘璋、朱然等人的埋伏。关羽被吴国擒获,宁死不屈,被孙权斩杀。麦城之战的故事后来被演义成败走麦城而闻名天下。
蜀国大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带兵入打曹操控制的襄阳城,孙权趁机派人夺走了荆州。关羽带兵回来抢夺荆州,晚了一步,被孙权的部队打得大败,最后兵败麦城而亡。
败走麦城是形容失利的局面
1、失败了
2、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
3、自己有过曾经失意或失败的事情。
三国演义里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说关羽败走麦城的整个经过
从前因后果,以及呼应后面整个三国演义的剧情走向。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知道关羽守荆州到丢荆州,其实有一个很长的时间的,先后经历了东吴讨荆州,逼要荆州,以后最后的取荆州三个部分。
我们来剖析下,每一阶段的历程。
讨荆州:光光这个过程就先后经历了四次
如果不算周瑜用美人计,假途灭虢等计策来赚取荆州的话,就是四次了。
- 第一次是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用刘备以叔辅侄并把刘琦请来将鲁肃抵挡回去。
- 第二次是第五十四回刘琦死后,鲁肃又来讨荆州,诸葛亮把鲁肃“批评”了一顿,又立了借荆州的文书。鲁肃回见周瑜,周瑜气不过,才设了美人计。
- 第三次是第五十六回,孔明三气周公瑾之前,鲁肃又来讨荆州,诸葛亮利用鲁肃的同情心,让刘备放声大哭,又把可怜的鲁肃挡了回去。
- 第四次是刘备取下西川后孙权听了张昭的建议假意执下诸葛瑾的老小,让他去刘备处见孔明,诸葛亮和刘备假意答应将关羽所守的荆州三郡还与东吴,关羽明白刘备和军师的意思,并没有将其归还。张昭的计谋落了空
第二个阶段便是鲁肃摆鸿门宴逼要荆州
这里面就是著名的单刀赴会了故事了,原文是这样讲的。
关羽为了荆州之事只身过江,与鲁肃会面,以下为其简要内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鲁肃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题,索还荆州。关公开始时以饮酒莫谈国事为由将话题叉开,哪料鲁肃步步紧逼;关公乃以刘备继承汉室土地为由,且使刀铃铮铮直响。周仓插话:“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抵赖之言,毫不掩饰。关羽于是变色而起,从周仓手中夺过大刀,假装怒叱道:“这是国家大事,休得多嘴,快快给我退出!”明叱周仓,实在鲁肃!接着,关公推醉,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亲热之中又带有几分杀气:“今天饮酒,我已经醉了,莫要再提荆州之事,担心我这刀伤了故旧之情。改日我再请到荆州赴会,再作商议。”鲁肃被他一提,挣脱不得,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暗藏的刀斧手也只好望洋兴叹。到了船边,关公才放了鲁肃,拱手道谢而别。鲁肃如痴如醉,半晌才缓过气来。
所以这一次东吴还是没有要回荆州,直接导致后最后的败走麦城,吕蒙杀死关羽的可悲结局。
第三个阶段便是吕蒙摔白衣暗度荆州城,取回荆州
关羽败走麦城时,赤兔马35岁了,彻底的老了。而关羽是一个快六十的老人,骑着一匹风烛残年的老马,扛着重82斤的青龙刀, 面对追兵,安有不败之理?
关羽吃了败仗又在麦城中了吕蒙的埋伏,硬生生的被捕获了之后又被杀害,结果大名鼎鼎的关羽就这样丧失了自己的性命,在一个自己看不起眼的人手里丧失了自己的性命啊,这实在需要感叹。
至此败走麦城,也成了关羽最后的一个地方,麦城而败,麦城而死。
现在都用来形容失败的意思。
麦城之战不仅使关羽战死沙场,而且使蜀国永远失去了荆州重地。从此,诸葛亮的《隆中对》由于失去了荆州,该策略化为了泡影。蜀国自此开始由鼎盛转为衰落。
而且,还造成了刘备为关羽报仇的结果,导致后来夷陵之战的发生。蜀国更加衰落。
走麦城形容失利的局面。
汉建安二十四年,蜀将关羽在败走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后以"走麦城"喻陷入绝境。
出处:明·罗贯中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
麦城在当阳市两河乡境内,距市平阳镇20余公里。为东周时楚国重要城邑,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3年)昭丘县治所在地。三国时,关羽为孙权所袭,为了自保而选择走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