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终身制没了终身教授和院士)科研资源集中在院士手中,是否有可能阻碍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

小编 433 0

科研资源集中在院士手中,是否有可能阻碍年轻科技人才的成长?

阻碍与否一来取决于院士的人品,二来取决于制度。这方面,年轻人最有发言权。一个师弟告诉我,他们单位的杰青(非院士)掌控学院的进人名额,别人的团队进不来人,要10个人,必须有他的9个人,一个很有希望获得优青的年轻了人近走高飞了。

只要非故意针对年轻人,给别人发展空间,就算好同志了。

这个问题很严重,也是很多有才华的人到美国寻求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国内,想申请课题基金,都想找牛人站台背书,院士是首先。实际很多院士和项目根本不沾边,但挂他名就容易申请上。

这名可不白挂,资金要分一部分给出去,项目出来了还要挂名,院士名利双收,甚至大头,实际啥也没干。院士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而不是院士的学阀,大批存在,这成为一个主流现象。很可怕。

中国的人才流失,这是重要原因,甚至主要原因。

院士终身制,在科研项目的评审具有生死大权,客观上现成学术派系,导致年轻人需要迎合他们才有可能站住脚跟。

不少院士是从科研作假开始奠定他的学术地位,然后利用这个地位,一步步打怪升级,走向人生巅峰,为自己、为单位捞取巨大的好处。不能说全部院士是这样的,但从媒体报道的消息来看,绝不是少数,已成公开秘密。即使被报道出来,也没有几个被处理,风险极小,而获益匪浅,让回来者前赴后继。如南开大学C院士、四川W院士、新冠病毒武汉某院士等等,他们大都在生物医学领域说一不二。医学的领军人物造假,我们看病的时候是不是要多一个心眼?

所以,他们给青年人树立一个坏榜样,要么作假,要么投靠他的江湖,可以快速升级,有捷径可走,还认真做什么科研?

科研资源集中在院士手中,不但不会阻碍年轻科技人才成长,相反还可以更好的培养科技人才!

首先,院士是科研力量的集中体现,是最有能力也最有把握实现科研目标者。院士对科研项目更具有统筹规划能力,科研资源集中于院士,有利于科研资源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也有利于实现以老带新,培养祖国的阶梯型科研团队。

其次,科研资源集中于院士,并不意味着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不能使用。一般情况下,科研项目都是团队联合攻关,院士牵头,其它各梯次人士在不同岗位上共同参与,所以科研资源不是院士独占,而是项目科研团队所有成员共享。

第三,对于科研能力强的年轻的科学家,国家在科研资源分配上还是会兼顾的。事实上,现在相当一部分科研资源已经向年轻新锐们倾斜,我国不少重大攻关项目也都是年轻的科学家担当大梁,他们理所当然的也是科研资源的拥有者和调配者!

袁隆平院士不退休回老家安享晚年,为什么还坚持上班?

是由于袁院士的两个愿望没完成,他始终坚持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中国人手里的观点,禾下乘凉,杂交水稻推广全球,可想而知他的抱负非常人能比,如果上苍能借他五百年他绝对会好好利用为民造福的。袁老的灵魂没有死,他还会回来实现他的两个梦想。

袁老在给他母亲的信中,开始和结尾都以稻子熟了,我在想你…,说明他对事业的追求和探索,母爱的伟大,但比起事业来说,事业更伟大。没有亲自赔着母亲到最后是袁老的终去遗憾。可见他一心想着人民的温饱,一心想着国家,一心想着全世界的博大胸怀。袁老之所以伟大,是他把人民、国家、全社会看得更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