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中文物被发掘后,墓怎么处置?
我们国家文物保护的原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所以在技术手段还不发达的今天,我们对文物从不主动挖掘,只有在文物暴露在外时,才进行抢救性发掘,对文物进行提取。对墓葬文物提取后,对墓葬也要进行研究,如果是没有什么研究价值的一般的墓葬则采取发掘后,将资料和随葬品提取后,就会采取对墓葬进行回填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是,如果是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墓葬,研究价值比较高的,则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是极具学术价值和开放价值的有条件的会原址进行保护,比如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墓,就在乾陵博物馆内进行保护,供游人参观,了解唐代葬制;再比如2014年发现的上官婉儿墓,就在原址建立了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对在工程中发现的遗址,保存价值比较高的,也会选择让工程进行避让以保护,并在原址修建遗址博物馆进行开放,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陕西汉阳陵陪葬墓,因为它的发现让西安咸阳机场高速向东偏移,还有成都金沙遗址让原有的商业建筑也进行了迁址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比较特殊的,也会整体搬迁到合适的地方,这类墓葬并不多,近几年也有一些这样的例子,比如“2014年6月南通市民关注的北城大桥清代墓葬中的主墓穴经过整体打包,终于落户南通博物苑”;“2015年大同市文物部门为更好地保护和研究,对两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辽代壁画墓葬整体搬迁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一间特制的大房子内”;“2016年12月河南洛阳文物部门对2600多年前的一座陆浑戎贵族墓进行整体装箱搬迁,这是洛阳首次对大型墓葬进行整体搬迁保护”等等。
另外还有少数的主动性发掘(计划性发掘),这种发掘是为了科学研究而进行的考古发掘,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自从明定陵挖掘后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问题存在后,墓葬很少会被批准进行主动发掘。现在被主动发掘的一般是城址,聚落等遗址,比如西安汉唐长安城的发掘,这种项目发掘一般都是长期的,在遗址比较重要的情况下会选择保留,有些部分会修建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部分搞清遗址结构的解剖性质的会回填。而部分不具备对外开放条件,以及地方没有意愿进行开放的遗址,一般采取回填恢复原有地表,继续种地。
现在,考古工作者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挖墓的,基本上都是被动发掘,比如配合基础设施建设,考古人员提前介入做发掘;比如施工方突然挖到墓了,或者说破坏到墓葬了,考古人员紧急介入做发掘。还有就是墓葬遇到了天灾,以及人祸(盗墓贼),如果不发掘里面的文物会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于是考古人员介入了做抢救性发掘。当然也有少数的主动性发掘,但审批的程序非常复杂。
这里面,配合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占据了大头,基本上考古人员在清理完古墓葬里的文物,记录好相关信息之后,都会把空空如也的墓室交给建设方,然后各类建筑便在古人的墓葬上拔地而起。其实这也挺无奈的,因为经济建设毕竟是第一位的,许多时候文物都不得不做出让步。
那些抢救性发掘,以及主动发掘,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回填,因为在考古人看来,保持现状才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况且很多发掘占用了农民的地,长期下去对考古队来说租地的费用会增加,还会影响到土地主人的收入从而引起摩擦。
只有极少数发掘过的墓葬会被保留下来,比如上官婉儿墓,因为社会影响太大了,原定穿越墓葬的道路被临时改道,原址修了一座遗址公园,只是墓葬依旧被回填,在地表种上绿植来还原墓室的结构。也有的在墓葬基础上修建博物馆,人们可以下到墓室里去最近距离的感受历史。比如乾陵和昭陵的那些陪葬墓,比如汉阳陵的外仓坑等等。
这些都是凤毛麟角,因为不论修遗址公园还是博物馆,都要牵扯二次投资,如果所有的墓都要保留,那么花费将非常的巨大,这些钱又该从哪来呢?
要看不同的情况而定。现在考古一般都是抢救性发掘,有历史价值的东西都会搬走,古墓本身如果有不能移动的,比如壁画,就会原地保护起来。墓道从新封堵,设立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是建设工地的古墓,一般文物被拿出后就会拆除了。
古埃及的壁画和雕塑历经千年,为何颜色依旧很鲜艳?
作为世界四大古国之一,位于尼罗河湾畔的古埃及给人类留下了叹为观止的遗迹和文明,也正是这样吸引着千万名游客前来领略这独特的风光。
经过考古学者和不同领域科学家多年的挖掘与探索中,一个曾经庞大且又神秘的帝国正逐渐向世界揭开它的面纱。最近,埃及文物部向外界表示他们在探索中再一次有了新发现,在一个距今4300多年的古墓中,竟然发现了一处保存非常完好的古埃及壁画。令人震撼的是,幕中的壁画色彩依然鲜明透亮,仿佛就是一幅刚完成的作品,画中的人物和图腾器物清晰可见,栩栩如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整整齐齐的图案居然没有大范围的受损,颜色和线条搭配是那么刚刚好,舒服感油然而生。这个堪称史上发现最美的古墓在今年三月份与大家正式见面。当时工作人员正在对埃及首都一个巨大的墓葬进行挖掘,意外发现了一个不起眼的通道。这个通道的入口非常狭小,一个正常成年男性进入是十分困难的。为了探究竟,考古分队每当徒手将前方的障碍物拨开才能向前迈一步,艰难通过这条小黑道后,充满艺术气息的墙壁映入眼帘。墙壁上是几千年前的祖先们用精湛的手法记录下当时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祭祀的盛大场面。壁画的墙壁是由白色的石灰石砖砌成的,这和大多数埃及的壁画没什么差异,与众不同的是,壁画中的颜料除了用到以往传统的黄色和白色,还被检测出加入了极为罕见的绿色树脂和在埋葬过程中防止棺木腐烂的油脂。也许正是加入这种神奇的油脂才得以完好无损吧。穿过壁画来到了主墓,这里放着一具已经被损坏的木乃伊和珍贵的陪葬品。在木乃伊的不远处看到几个疑似存放着墓主主人器脏的罐子。而令研究人员振奋人心的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古文物还能保存最原始的样子。它采用性质稳定的无机矿物颜料,白色颜料是碳酸钙镁石,黑色颜料是炭黑,红色颜料是红赭石,黄色颜料是黄赭石和雌黄,蓝色用蓝铜矿(石青)和埃及蓝,绿色用孔雀石粉(石绿)和埃及绿。埃及蓝和埃及绿是玻璃料制成的颜料,比受热后容易变质的石绿石青要稳定得多。古代颜料的变质、变色 天天天蓝,埃及蓝不天然 保存环境,水汽潮湿温差变化和风沙对壁画的破坏是比较严重的,所以保存完好的壁画多是出自墓葬和被沙土掩盖的神庙建筑。后人修复,有不少国际团队对埃及的壁画进行保护和修复,比如著名的娜菲塔利(Nefertari)之墓的壁画灰泥成片脱落,表面布满污垢和浮尘,1986-1992年一个国际团队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后才能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