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教授梁莹曾被学生联名举报不屑于教学,你怎么看这件事?
南京大学是众多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梁教授这一席话,深深地刺痛了我们:“我上一学期的课还不如去外面作一次讲座,一小时好几千(元)了”。她甚至说:“我现在也是身价3000万的人啊。”这就是一个年轻教授说的话?难道现在大学教授都这样市侩了,“穷”得也只剩下钱了?先看看她“美丽的光环”:
梁莹,39岁,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个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从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苏州大学和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做过博士后研究,并于2009年起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任教。这样的人怎么能“混”走到今天的成就呢?
有的人在学校里熬了一辈子就是个教授,她却年纪轻轻就评上教授了,真是令人艳羡。但看起来,进步太快也不是件好事,她有点得意忘形了,也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一个年轻的教授,不搞科研,不做学问,不认真教学,却混身铜臭,以金钱来衡量教学,衡量身价,可怜可笑可悲,难道现在的大学教授也“穷”得只剩下钱了吗?如果你们这个群体都这样了,我们孩子怎么办?就你们这样,还能把我们的孩子教好?如果年轻人都这样了,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吗?
说实话,搞了几十年教育改革成功与否,那是要打上问号的。家长不满意、孩子不满意、连老师自己都不满意,这不是很可悲吗?大学行政化,那只会越来越市侩。哪还有心思搞主业,整天迎来送往,点头哈腰的,哪还有学校的独立精神?老师评职称,就看那些所谓“遮羞布”一样的论文,就能代表真实水平?
即使连梁莹自己都说,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所有中国的学者,那么多,人人都有问题了。”
我想她说的话,绝不仅是危言耸听,她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这是广大网友的共识。现在是所谓学术论文,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除了能养活了那些杂志,又有谁会看呢?除了为发表而发表,评职称和孩子高考加分需要,还有什么其它用处呢?
以上仅是我个人看法,同意的关注点赞支持,谢谢!
梁莹这个事件,单纯从教学层面讲,其态度和责任心的缺失并不意外。
为何会如此说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梁莹教授的简历。本科南化工,硕士博士分别为苏州大学,南京大学。30岁以发表论文30篇的业绩跻身名校教职队伍。几年间平步青云: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导。单纯看这个简历,还不算最牛,因为绝大多数老师一般只要足够努力,都能达到这个高度。最牛的是她拿到的各种国家层面、省部级层面的人才称号,见下文:
(1)2015年度入选首届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2)2016年度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3)2017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4)2011年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5)2014年度被评选为首届江苏省青年社科英才
(6)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7)2016年度入选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B层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首批校内人选
(8)2010年度被评选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这些人才项目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重科研、重排名、轻教学”的高校,你几乎站到了金字塔尖的位置;意味着学校得“屈就”着你。不说别的,一个长江学者给学校带来的无形资产至少抵得上10个普通教授的分量。不仅如此,包括211、985等各所学校对“院士、长江、黄河”等称号的学者也是非理性崇拜到极点。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展开“挖角”大战:豪宅、百万千万年薪,子女配偶解决入学工作等各种优厚条件和待遇不一而足。
在这种“唯科研论”的高校评价体系下,“人才”、“大腕”的“挖角”大战中,梁莹现象很容易出现。“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要科研做得好,项目拿到手,你就是在课堂上睡大觉学校领导也不能太拿你怎么样。“大腕”、“人才”给本科生上课,教学秩序和管理监督“形同虚设”,教学流程全凭教师自身的责任心和自律在约束,这种情况下,教学得到学生高度认可,教学效果能好才是怪事。
对于“梁莹们”而言,本科教学是一件“得不偿失”的苦差事:收入低、过程累心累力、又不能得名得利,何苦累心为之?有这时间,还不如制造一些论文走走穴赚点外快呢!
现有的评价体系下,“梁莹们”学术钻营名利双收,几乎无往而不胜。在“梁莹们”的盛名和光环之下,无数辛勤工作在教学一线老师的教学努力和责任心几乎被完全抹杀!这是真正让人悲哀的地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梁莹是萨沙校友,不过素不相识。实事求是来说,梁莹也属于倒霉的人。
说白了,大学里面像梁莹这种人还少吗?
诚然,也有专心教学,严肃搞学术的人,但已经不是校园的主流。
说白了,大学也是一种政府机构,本质上和政府机构没有区别,也要搞那一套。
只要巴结好上级领导,什么都有了,什么论文,教学,想办法糊弄过去就是,当然前提是不出大事。
之前梁莹被别人检举过几次,因为上面有人罩着,还不是不了了之。
这次之所以搞出事了,推测是派系斗争的倒霉蛋而已。
梁莹这种人,就是大学的一种现象,没什么值得奇怪的。
其实对于大学的教学和学术问题,无数地方都可以暴露出来,比如著名的常凯申事件。
资料如下:某网站上,署名为“高山杉”的网友以一篇题为《“门修斯”之后又见“常凯申”》的批评文章再度“炮轰”中国学界。文章指出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08年10月出版的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一书中几十处名字谬误,其中费正清、林同济、夏济安等学术名人纷纷被误译为了“费尔班德”、“林T.C”、“赫萨”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洋名”。而最为荒唐的是,蒋介石(采用韦氏拼音的原文为Chiang Kai-shek)也被改名为“常凯申”。
大家想想看,作为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连蒋介石能够搞成常凯申,这都是什么水平?这种人也能成为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