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柴荣收复幽云十六州就没有辽国了吗?
如果给柴荣时间他能够收复幽云十六州,但是这个和有没有辽国没有太大关系,因为辽国势力范围是在今天的东北地区,收复幽云十六周可以遏制辽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入侵。中原王朝习惯性的保持传统的统治疆域,所以柴荣收复后最多也是驻扎防守的策略不会去攻打辽国土地。
早在石敬瑭进献幽云十六州之前,辽国就已经建立了。所以就算柴荣收复了幽云十六州,辽国也会继续存在。
辽国何时建立?
辽国的主体民族是契丹族。契丹人是东胡后裔,东汉末年就已经形成独立的部落。《金史》则记载:“库莫奚、契丹起于汉末,盛于隋唐之间”。契丹人早期分为八部, 唐初形成了统一的大贺氏联盟。大贺氏联盟瓦解后,契丹人又建立了遥辇氏部落联盟,依附于后突厥汗国。等到公元745年,后突厥被回纥所灭,契丹人又跟着回纥。
等到唐末,辽国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耶律阿保机出生于迭剌部的一个贵族家庭,传说三个月就能行走,百日就能说话。少年时,伯父耶律释鲁掌权,常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
在伯父的扶持下,耶律阿保机迅速成长起来,并且屡立战功,相继降小黄室韦,破越兀、兀古、六奚诸部。伯父被杀后,耶律阿保机继承了他的于越职位,地位仅次于可汗,掌管了整个联盟的军事权力。
公元906年,前任可汗去世,推举耶律阿保机继任。耶律阿保机当上可汗后,在身边的汉人建议下,决心建立皇位世袭制度,以取代此前契丹每三年选举一次可汗的传统,因此尊母萧氏为皇太后,立皇后萧氏。北宰相萧辖剌、南宰相耶律欧里思率群臣上尊号曰天皇帝。
由于耶律阿保机不让位,引起了契丹各部落首领的不满。往后的几年内,耶律阿保机先后三次平定几位弟弟的叛乱。又在915年以退为进,先是答应退位,只保留汉地的统治,随后邀请其他七个部落首领赴宴,在众人喝醉之后将他们全部杀死。
至此,契丹部落内再也没有了反对耶律阿保机的力量,建国时机已经成熟。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也是后来的辽国,阿保机即为辽太祖。此时中原地区唐朝已经覆灭,朱温建立了后梁。
耶律阿保机立国后先是率部众建都城皇城,即后来的上京,京中建孔子庙、佛寺、道观等。又制定法律,颁定官爵位次。还先后命人创立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从此契丹社会开始不断发展。
辽国国号的变迁
一般国家国号建立后,都不会轻易改变,但是辽国是个例外。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时,国号契丹;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消灭后晋后,在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大辽 ;983年,辽圣宗又改称大契丹,1066年,辽道宗改回国号大辽 。
因此虽然直到947年,契丹国才改名大辽。但在916年,契丹国就已经成立,并且国祚一直流传,因此辽国的建立也被史学届公认为916年。
燕云十六州对辽国的影响
辽国建国初期疆域在今辽河流域上游一带。辽太祖时征服奚(今河北北部)、乌古、黑车子室韦(今内蒙古东部呼伦湖东南)、鞑靼、回鹘与渤海国。938年辽太宗在位时取得了石敬瑭进献的燕云十六州,并一度占有中原。
全胜时期辽国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沟河 ,国土面积达到460万平方公里,与宋朝南北对峙。
公元959年,宋朝尚未建立,此时经略中原的还是雄才大略的周世宗。然而在周军一路高歌猛进,幽州已经近在眼前之时,柴荣却病倒了,北伐功亏一篑。
但是,从辽国的疆域来看,即使丢失了燕云十六州,也远不会亡国。在燕云十六州往北,辽国还有大片的国土,都城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位置,距离燕云十六州也有相当的距离。
而且长城以北一直不在中原王朝的有效控制之下,那里的气候寒冷,更适合游牧民族发展。中原王朝如果想北征草原,需要面对的困难包括路途遥远,补给困难;地域广袤,很容易迷路或者找不到游牧民族主力;以及即使攻打下来,也要面临无险可守的局面。
整个汉朝,只有汉武帝时期才能组织成规模的北伐,而且代价巨大。周国处于五代的动乱时期,国力远不如汉朝。所以周世宗即使攻克了燕云十六州,也不可能一路灭掉辽国。
只是有了燕云十六州,辽国南下入侵方便了很多,广袤的华北平原门户大开,宋朝只能派重兵把守。另外,燕云十六州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直接影响了辽朝的封建化进程,推动辽朝社会向前发展。
总结
有了燕云十六州,辽国变得远比之前更加强盛,但是辽国建立在柴荣北伐之前,即使丢失了燕云十六州,辽国也只会元气大伤,不至于亡国的地步。
古代犯罪的人是不是出家了就不追究了?
此言差矣自古以来,从纯粹的法的角度来说,我国就不存在“法外之人”,所以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汉武帝穷兵黩武之后,晚年写下《罪己诏》。而之所以有人会问“古代犯罪的人是不是出家了就不追究了? ”我想是源自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杀人出家的那一段。
关于鲁智深出家为僧的细节描述,在《水浒传》是这么说的赵员外道:“若如此,最好。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做五台山,山上有一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钱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个心腹之人,了这条愿心。如是提辖肯时,一应费用,都是赵某备办,委实肯落发做和尚么?”鲁达寻思:“如今便要去时,那里投奔人,不如就了这条路罢。”便道:“既蒙员外做主,洒家情愿做了和尚,专靠员外照管。”从此处可知,鲁智深出家做和尚,是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但是并不是“官府不再追捕他”,这是有区别的。前者,是鲁智深还有罪名在身,后者是官府赦免了鲁智深的杀人罪行。很多朋友读至此书,一般会认为“鲁智深出家做了和尚,官府就不再追究”。这个理解是大错特错,源自读者没有读明白这一段,也没有明白“为何鲁智深做了和尚就能躲避官府的追捕”。原因只在一个字上,即是赵员外所说的“五花度牒”。度牒,是佛教用语,是我国古代官府为了管理寺院而针对出家人颁发的证明文书。唐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并行,为唐皇室服务,那个时候真正的僧侣具有免除赋税和劳役的特权。而赋税和徭役是帝国运行的基础,为了控制僧侣的数量,因此制定下“度牒”制度。只有经过官府承认,并颁发“度牒”出家的僧人才是真正的僧人,享受僧人应有的特权,而私自出家的人,一经发现会受到处罚。在我国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三清观大圣留名,车迟国猴王显法”一章中所写“那阁门大使,进朝俯伏金阶奏曰:“外面有四个和尚,说是东土大唐取经的,欲来倒换关文,现在五凤楼前候旨。”国王闻奏道:“这和尚没处寻死,却来这里寻死!那巡捕官员,怎么不拿他解来?”旁边闪过当驾的太师,启奏道:“东土大唐,乃南赡部洲,号曰中华大国,到此有万里之遥,路多妖怪。这和尚一定有些法力,方敢西来。望陛下看中华之远僧,且召来验牒放行,庶不失善缘之意。”太师所说的“验牒”,检查就是唐僧在大唐出家是官府所颁发的“度牒”。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说说为何鲁智深出家躲避官府追捕的原因在“五花度牒”一词上。五花度牒在古代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僧人身份的官方证明,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度牒上面,详细记载着僧尼的原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到寺年月日、师父法名,并由礼部长官等有关官吏联名盖印。而《水浒传》中赵员外在很多年前就买下的“五花度牒”上面所具有的“僧尼的原籍、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到寺年月日、师父法名”等资料并不是鲁智深的,而是赵员外,或是他人的信息。这个“五花度牒”虽然是官府颁发的,但是其信息并不一定就是真的,所以赵员外说,“了这条愿心”,需要“有个心腹之人”。而此时杀人躲避追杀,且是金老救命恩人的鲁智深就成为了那个“心腹之人”。鲁智深顶替赵员外的“五花度牒”出家,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出家之后的鲁智深的身份就是五台山的“智深”禅师。智深大和尚的“度牒”的“原籍、俗名、年龄”都是全新的,与鲁智深本人没有关系。而在古代,信息流通缓慢,画像真实度低,穿上僧衣,剃光头,拥有全新身份的鲁智深,在官面上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人,只要自己不是傻了吧唧的说出杀人的事情,官府就不会把“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事情,找到鲁智深头上。由此可知,鲁智深出家是换了一个身份躲避官府的追捕,而不是官府不在追究其杀人之罪。智深和尚,跟“镇关西”案没有关系了,但是鲁智深还是“镇关西”案的凶手。在官面上,智深和尚与鲁智深是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