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中范闲被害抄袭是第几集?
第26集
庄墨韩“迫于无奈”,只好说出一个惊人的事实——范闲那首名动天下的七言是抄的,抄的正是他老师的诗作。范闲被害抄袭,庆帝问范闲可有什么想法,范闲不以为意,只是问庄墨韩的老师可是姓杜,庄墨韩摇头,他的心立刻落到了肚子里。长公主问庄墨韩可有证据,这时,庄墨韩打开了随身携带的那幅旧字卷,上面写的正是范闲所做的那首诗。
王勃之死诗句?
【王勃 约650年——676年 享年27岁】
唐代诗人,字子安。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出身于豪门望族,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他们四人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上元二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亡,一代才子就这样消逝了,时年27岁。
相传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后,阎大人女婿吴子章(相传有过目不忘之才)被抢风头,大怒,讥讽王勃诗作是抄袭自己的,见阎大人和众士不信,吴子章当众将《滕王阁序》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众人皆大惊,对王勃起了疑心,怀疑王勃抄袭。王勃毫不惊慌,反问道:“吴兄过目不忘,令人佩服,但这首诗末尾还有序诗吗?”吴子章不能答,只见王勃起身挥墨,文不加点,写下一首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罢,众人皆服,无不称赞,相信《滕王阁序》实乃王勃所作。吴子章羞赧而退!
中国古代文人也有抄袭和版权的概念吗?
在古代,抄袭实在是太普遍了。柳宗元认定的抄袭界的鼻祖,是孔子同时代的辛计然,他的《文子》一书“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抄孟子和管子的尤其多。
班固也常常被指责抄袭,《通志》、《颜氏家训》、《史通》都指责他,甚至认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件事就是班固的杜撰,因为当时的其他书籍并未提及此事。
魏晋时有一段著名公案,向秀注《庄子》,书未成即辞世,他的儿子没有保管好他的手稿,不知怎么被郭象得到了,郭象将向秀的几篇拿来,自己注了另外几篇,就成了自己的书。等若干年后向秀的注问世,大家惊觉郭注的几篇怎么与之一模一样。
还有靠文抄公上位的例子,比今天的一些没节操的周冲之流还要过分。欧阳修的朋友宋祁有一回找他,说有位权贵喜欢他的文章,要几篇新作来看看,欧阳修就给了,反馈是权贵并不喜欢。
没想不久之后,江湖中有一位丘良孙文名甚著,口碑很好,欧阳修找他的文章来看,发现正是自己转交权贵的那几篇,原来是那位权贵偷梁换柱扶持丘良孙上位。后来欧阳修又听闻丘良孙向皇帝进文得到官职,找来一看,发现是抄令狐挺所作的《兵论》。
明代这种情况就更普遍,以致于顾炎武发出“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之书,无非盗窃而已……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
古代当然也有版权观念,从宋代开始,历朝都有立法,但一是保护的是版本——尤其是官刻版而非内容,二是执法成本很高,覆盖面积很小,所以并不能扭转抄袭横行的局面,作者、书商除了发发牢骚,也做不了什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借鉴还是抄袭呢?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既不是借鉴,也不是抄袭。
读书的人,为获取知识和学问,勤耕苦读,博纳众採。读过的书突破万卷,而且读懂弄通了所读书中的知识和学问。日积月累,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具备了深厚的学识功底,熟悉了大量的文字和词汇的运用。厚积薄发,论理能举一返三,叙事能抒情明意,阐物可入木三分。富有文化的人才思敏捷,落笔成章,如有神助。正如滴水成河,聚流成海。欲泄便滔滔不绝,一泄千里。且绵绵不绝,源远流长。
因此,掌握知识,蓄备学问,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熟记书中的道理和内容。既然能读书破万卷,自然就下笔如有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