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传奇老人马相伯,为办学卖掉上海3000亩地,临终为何说自己是条狗?
马相伯这个名字大家或许有些陌生,但这位老先生绝对算是中国近代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乃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的创始人兼首任校长,就连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也都是他的弟子。老人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唤醒国人,却最终在日军侵华时期遗憾去世,没能见到国家的崛起。病重之际,由于忧国忧时,他说道:“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早年出国经历使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下定决心毁家兴学
马相伯祖籍江苏丹阳,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咸丰八年(1858年)时,全家从江苏镇江搬至上海定居。马相伯5岁入私塾读书,12岁到上海进入圣依纳爵公学(今徐汇中学)读书,继而入小修院、大修院,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
同治九年(1870年),马相伯获得神学博士衔,加入耶稣会,授司铎神职。同治十三年(1874年),马相伯调任徐汇公学校长兼教务,讲授经史子集;并兼耶稣会编撰。而在光绪二年(1876年)时,马相伯因自筹白银2000两救济灾民,竟然遭到教会幽禁“省过”,其一怒之下逐脱离耶稣会。
此后,马相伯开始从事外交和洋务活动,先后前往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尤其是日本维新变法和朝鲜守旧思想的强烈冲突,使得他深受启迪,他认为国家要想富强,就必须提倡科学,兴办实业。
然而,马相伯虽然多次向朝廷献策,却始终没有获得回应,于是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辞官,深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的他,逐决定毁家兴学。
先后参与筹办多所大学,为教育事业奉献几乎一切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马相伯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全部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因父母是天主教徒,马相伯在襁褓中便接受洗礼成为了天主教徒),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产兴学字据”,规定该产业供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
△民国时期的震旦大学校舍鸟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南洋公学发生“墨水瓶”事件,学生集体退学,蔡元培便介绍部分学生向马相伯求学。次年,马相伯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余屋,以“中西大学堂”的理念,创办震旦大学院,自任院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二月初三,学校正式开学,震旦大学也成为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耶稣教会意图将震旦大学变为教会学校,并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为总教习,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结果引起学生不满,集体退学。马相伯见状,毫不犹豫的站在了学生一边,在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人的支持下,另行筹建复旦大学,并于同年中秋正式开学,马相伯任校长兼法文教授,李登辉任教务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马相伯前往日本,在日本学会成立典礼上发表演说勉励留学生,“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张之洞将此语引为至言,誉他为“中国第一位演说家。”
马相伯还曾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震旦学院预科,后改为震旦大学附中(今上海市向明中学前身)。又和章太炎、梁启超等发起创办“函夏考文苑”,与英华创办辅仁社(辅仁大学)和培根女校等等。此外,他还曾多次向其他学校进行捐款,资助学生。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期间,马相伯充满遗憾的逝去
“九一八”事变时,马相伯已经是91岁的高龄,深感国难当头的他,不仅号召“立息内争,共御外侮”,更是亲自参与筹款,先后筹得10万元支援抗日义勇军。
从1932年11月起,他曾连续四个月发表了12次国难广播演说,并先后发起组建江苏国难会、不忍人会、中国国难救济会和全国各界救国会等爱国救亡团体,被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日军逼近南京,在冯玉祥、李宗仁等人纷纷劝说马相伯移居桂林风洞山。次年,在于右任的邀请下,马相伯入滇、蜀,道经越南谅山,因病留居。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百岁寿诞之际,他给上海复旦同学会的亲笔信中写下了““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老朽何为,流离异域。正愧无德无功,每嫌多寿多辱!”之语,又将各方赠与的寿仪全部捐给了前线将士。
病重之际,忧国忧时之情更深,不禁说出了“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之语。10月20日,甚至湘北大捷的他兴奋异常、夜不能寝,结果导致病势加剧,最终于11月4日溘然长逝。噩耗传出,举国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