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谷4个月花数十万买谷花了多少钱)古代有没有通货膨胀?

小编 146 0

古代有没有通货膨胀?

谢邀。

通货膨胀用通俗的话说,就是钱多得没用。如果一千元钱买不了一斤辣椒,一万元钱买不到一斤大米,那叫恶性通货膨胀,这个时候一般就是天下大乱也要到来的时候了。象我们现在,十到二十元还能买到一斤猪肉或猪排骨,大米也在二元以上一斤,算不算通货膨胀呢?那要看其他大宗商品的购买力,比如目前最厉害的房地产,一般人的工资收入,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最多可以负担一个孩子读高中或大学,买房子连一个平方也买不起。所以现在也正处在通货膨胀的一个阶段之中,只不过叫良性的通货膨胀。

理论上讲,凡是需要货币流通的国家或地区,而且国家或地区都是需要人治理的,那就会出现通货膨胀这样的事,所以古代也是有通货膨胀的。不过中国的古人好象不太喜欢讲经济,大都是“重农轻商”的时代,所以通货膨胀这种现象出现的情况不多,不象现在差不多50年会有一次;在古代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大都是王朝晚期,而且大都被阶级斗争的巨浪所吸引,几乎忽视了它的存在,这也是中国历史学的缺限。

当然有,中国古代金属货币时代(铜钱),统治者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经常会通过超发货币(大量发行货币,通过货币贬值来掠夺民众财富)的方法来填补赤字,造成货币供给远高于货币需求,从而引发恶性通胀。

货币超发(货币贬值),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降纯。由于铜材有限,因而可以降低每枚铜钱的铜含量而铜钱重量不变,来提高发行量。比如原来铜钱都是含铜90%,重10克,现在政府发行的新铜钱的铜含量只有70%,也重10克,在一定铜材数量限制下,政府可发行更多的新铜钱。

第二,减重。每一枚铜钱的铜含量不变,但是其重量下降。比如原来的铜钱的铜含量是90%,重10克,政府新发行的铜钱铜含量也是90%,但是重量却变成了8克。每一枚铜钱的实际价值下降。

第三,铸造大面值铜钱,铜钱的面值远超其实际价值。比如原来一枚铜钱能买一个馒头,政府新发行的铜钱,和原来铜钱的铜含量和重量一样,但是政府强制规定,新铜钱面值是原来铜钱的两倍(一枚新铜钱能买两个馒头),这实际就是将原来铜钱强行贬值了。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以交错或同时发生,由于古代的铜钱是手工铸造的,铸造出来的铜钱都不怎么精整,不够标准化,所以民间一直存在,私自铸造私自融化的问题,每当统治者以上述三种方式发行新货币时,往往都会造成货币流通混乱。

更详细了解,可查看我的文章《中国货币简史》上、下系列

早在西汉末年就出现过通货膨胀的现象。

古代通货膨胀的主要表现为流通中的金属铸币(以铜币为主)的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以及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古代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尊重客观规律胡乱发行货币:在西汉时期地方割据社会动荡,各大家族胡乱抬高物价民不聊生的背景下,王莽推行了一场“莽撞”的币制改革。废“五珠钱”发行“大泉”,一“大泉”重12珠却相当于50个“五珠钱”;另发行"宝货"包含金、银、龟、贝、铜等28件物品,且期间的换算关系十分复杂;失败后又作货布、货泉两种并行货泉重5铢,货布重25铢, 但一个货布却值25个货泉。王莽胡乱发行货币导致"每一易钱,民用破业","农商失业,食货俱废"。(下图为大泉图片和五珠钱图片)

(买谷4个月花数十万买谷花了多少钱)古代有没有通货膨胀?

(买谷4个月花数十万买谷花了多少钱)古代有没有通货膨胀?

2.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或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通常在战争年代居多),不顾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滥发纸币以弥补财政赤字: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库空虚,为增加财政收入弥补赤字,唐肃宗发行“乾元重宝”以及"重轮乾元重宝"造成"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注:《旧唐书》卷48《食货志》)。北宋末年、南宋以及清代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货币贬值的现象都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

3.货币制度遭到了破坏:隋朝末年许多民间都开始私自铸造货币,后来发展到几乎人人都是铸币大师,到最后甚至出现了把铁片、兽皮、纸糊起来的民间货币。最终经济走向绝境隋朝也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