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
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做摘抄笔记、拍照片、编辑剪报、制作资料卡片。
我们爱你啊,中国
一、 词语解释:
1、 气魄:A做事的魄力、胆识与风格B自然景色或建筑物等的气势。
2、 飘渺: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看不清楚的样子。
3、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有气势。
4、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5、 波澜壮阔:比喻规模宏伟或声势浩大。
6、 角装素裹:用白色的东西装饰、包裹起来,形容颜色洁白。本课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素:本色、白色。
7、 天工巧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
二、 课文中心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 ,全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诗歌首尾呼应,形成了结构上的完整性。
三、 课文题解
课文集中体现了洋溢在全诗中的真挚而热烈的爱国之情。拟人化的第二人称“你”的运用,则确立了祖国与我们的母子般的骨肉亲情。
四、 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
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北京天坛、西藏布达拉宫
五、 课外拓展
描写****山的诗:五岳归来不看山,****山归来不看岳
描写****河的诗:****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描写长江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六、 课后习题3
这首诗从“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光辉的历史”、“多样的民族”和“伟大的成就”等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郑成功
一、 词语解释
1、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2、 横行霸道:仗势胡作非为,蛮不讲理。
3、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望:希望。
4、 惊恐万状:因为惊慌而表现出许多不正常的姿态。状:形状、样子。
5、 载歌载舞: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载:又、且。
6、 负隅顽抗:凭借险要的地势或某种条件顽固抵抗,课文中指敌军依仗铁甲舰和大炮而拼命反抗。负,依仗、依靠;隅,角落。
二、课文中心
1、《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三、写作特点
全文结构严谨,清晰有序,叙述有详有略。课文重点是收复台湾的经过,着重描写了郑军官兵与荷兰侵略者作战的情景。
三、 课外拓展
1、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 林则徐(虎门销烟)
戚继光(抗击倭寇) 郑和(七下西洋)
2、 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3、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作用。
4、 形容欢乐、高兴的词语
喜出望外 兴致盎然 心旷神怡 皆大欢喜 惊喜万分
其乐无穷 笑逐颜开 和颜悦色 眉飞色舞 欣喜若狂
多音字(写出它们的读音并分别组词)
1、 横
2、 载
3、 荷
4、 厦
5、 乘
2、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 课文中心
课文讲述了波兰音乐家肖邦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二、词语解释
1、非愤欲绝:形容悲痛、愤怒到了极点。欲:将要。绝:气息中止。
2、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际:时候。
3、与世长辞:和人世永远告别。辞:告别。
4、异国他乡:指外国。异:别的,另外的。
三、写作特点
运用富含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热爱祖国这一主题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是肖邦临终前的请求,也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过情怀的充分表现。这是贯穿全文的倾翻主线。
四、课后习题4
1、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2、“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
五、课文拓展
1、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六、注意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欺凌(ling) 眼眶(kuang) 倾(qing)注 弹琴(qin) 呐()喊 旋()律
盛 sheng 旺盛 肖 xiao 肖邦 卡 ka 卡车
cheng 盛饭 xiao 肖像 qia 发卡
一、 课外拓展
1、 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 文天祥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南宋 陆游
2、 音乐家的别称
巴赫(德国)——音乐之父 海顿(奥地利)——交响乐之父
肖邦(波兰)——钢琴诗人 舒曼(德国)——浪漫音乐家
李斯特(匈牙利)——键盘魔王 贝多芬(德国)——乐圣
莫扎特(奥地利)——音乐神童
古诗两首
一、 主要内容
1、 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3、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
二、课后习题
1、第三题
妻子:夫人和孩子 元:同“原”,本来。 漫:随意、胡乱 但:只
2、 第四题
在陆游心中,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那就是他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重新统一,嘱咐儿子“无忘”正是陆游的“念念不忘”,体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四、课外拓展
1、古代诗人别称
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 王维——诗佛 孟郊——诗囚
李贺——诗鬼 大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 爱国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 游
五、带点字解释:△ 漫卷:随意地卷起来。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青春:明丽的春天 ◇示:告诉。 ◇九州:指中原。
◇万事空:什么事情都没有了。◇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同:全国统一。 ◇定:平定,收复。 ◇:家祭:祭祀祖先。
◇:无:同“勿”,不要。 ◇乃:你的。 ◇翁:父亲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不同点:第一首是通过“喜”来表达的,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后极度喜悦和急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练习一
一、 相同词不同读法的比较
(1) 老子:特指春秋时期思想家老聃,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这儿的“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子的美称。
(2) 老子:指口语中的父亲,或是男性的一种自称(含傲慢意)
(3) 地道:在地面下掘成的交通坑道。
(4) 地道:有三种理解A真正是有名产地出产的。B真正的。C指工作等够标准、实在。
(5) 照应:配合、呼应。
(6) 照应:照料、照顾
(7) 东西:指“东”和“西”两个方向。
(8) 东西:有两种理解A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B特指人或动物(多指厌恶或喜爱的感情)
(9) 兄弟:指“兄”和“弟”
(10) 兄弟:有三种理解A弟弟,B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C男子跟辈份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谦称。
(11) 对头:有三种理解A正确、合适B正常C合是来
(12) 对头:有两种理解:A仇敌,敌对的方面 B对手。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
1、运气应读作,是把力气贯注到身体某一部人的意思。
2、运气应读作,是命运或幸运的意思
3、孙子应读作,一咱观点认为指春秋末著名军事家孙武,别有观点认为指战中期军事家孙膑。
4、孙子应读作,意思是儿子的儿子。
三、知识拓展
《爱我中华》这首诗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所写的会歌,这支歌真切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如蒙古族(那达慕)、回族(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经节)、藏族(沐浴节)、维吾尔族(内孜节、库尔班节)、苗族(龙船节)、彝族(火把节)、壮族(三月三)、傣族(泼水节)、满族、朝鲜族、侗族(斗牛节)……
最后的姿势
1、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在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体现了谭老师在危难之际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
2、 结构: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3、 文章重点解读:
(1) 文中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及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2) 为了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具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3) 我眼中的谭老师: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当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4)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谭千秋老师的爱会恒古不变的传下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5) 为何以“最后的姿势”为题?
答: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千秋老师舍己救人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6)课文最后一节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诠释人名涵义。
4、词语理解: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震撼:震动,摇撼。文中指心理受到的强烈冲击。
诠释:说明,解释。
生死攸关:关系到人的生死和存亡。攸:所。
5、相关知识拓展:
(1)形容情况危险的四字词语有:危在旦夕、千钧一发、危机四伏、命悬一线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船长
1、课文中心:《船长》这篇课文选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他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
2、写作特点:
(1)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的对话,突出了船长的镇定、沉着、机智。
(2)在叙述中恰当地融入议论。几处议论讴歌了船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
(3)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有助于突出人物的个性,衬托人物的形象。
3、课后练习3
危急的境况下,哈尔威船长与机械师非常精炼的对话,突出了船长的沉着、镇定、机智。(情况危急,语速应急促;命令是威严的,语调应凝重有力。)
4、 课后练习4:
(1) 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品德所感动,没有一个人再违反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有秩序地开展自救。这句话蕴含着对船长忠于职宇、舍己救人崇高品格的讴歌与赞美。
(2) 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又一次表现他的高尚品格。
5、 按照“遇险——自救——牺牲”为提纲可以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6、 解释词语
肇祸:闯祸。 井然有序: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也不乱。
忠于职守:忠诚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岗位。
7、 多音字(写出它们的读音并分别组词)
薄
号
8、 课外拓展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9、做人之道: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尊敬长辈、宽容大度等等。
爱之链
1、文章中心:《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课文叙写了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不计报酬,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链条),赞扬了(人间的互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2、课文以“爱之链”为题是因为:乔依关爱老妇人,老妇人关爱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关爱,形成了爱的链条。也传达了作者希望这种关爱能如美丽的链一样,连续不断的传递下去。
3、写作特点:
(1)通过描写人物的特点、语言和动作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2)文章内容注意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4、课后练习题2
(1)篇末点题,要帮助他人,传递爱心,让人人心里充满温暖。
(2)真情互助,人人需要帮助,人人应该给别人帮助,造就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5、课后习题3:课文为什么以“爱之链”为题?
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而老妇人深受感动,在他的启发下帮助了家境贫困而又热情善良的女店主。这更印证了“爱之链”的主题,这也是用它作课题的道理。
6、补充分析
(1)乔依帮老妇人修车的细节描写,突出了乔依的热情、体贴、细心,更表现了他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2)女店主对工作认真细致,对人热情关心,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了顾客。
7、重点读音和词意(给加点字注音)
颠簸( )不禁( )暖和( )脚腕( )蹭破( )几乎( )
尽管( )粗糙( )脸颊( )车胎瘪了( )
多音字组词(写出读音并分别组词)
和 落 禁
几 尽
荒无人烟:没有人居住的很偏僻的地方。
天经地义:非常正确、不容质疑的道理
9、 表示热心助人的成语:乐于助人、慷慨解囊、扶危济贫、仗义疏财
10、“爱”字成语:爱莫能助、爱民如子、爱不释手、爱憎分明
10、 “然”字成语:浑然天成、恍然大悟、全然不顾、轩然大波
负荆请罪
1、牢记生字音
蔺相如(lìn) 上卿(qīng) 荆条(jīng) 筵(yán )席
侮(wǔ)辱 侵(qīn)犯 踱(duó)步
着(zhuó)想 着(zháo)急 一着(zhāo)不慎,满盘皆输
解(jiě)气 押解(jiè) 浑身解(xiè)数
咽(yàn)气 咽(yān)喉 哽咽(yè)
2、文章中心
本课是个历史小话剧。剧本通过人物的对话,进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反映了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剧本分两幕。第一幕主要讲了蔺相如劝韩勃别为谦颇的挡道而生气并讲明自己避让三分的原因。
第二幕主要讲了谦颇向蔺相如请求原谅的故事。
3、剧本特点
剧本一般开头先交代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人物,剧中分幕,剧中的方括号主要交代舞台背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以上这些称为舞台提示。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特点的。剧本中最生要的是人物的语言,也就是台词,作者是通过它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
4、课后练习3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有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甘愿受责罚,也表示向别人认错赔罪。
5、人物形象分析:
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心系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
廉颇的知错就改,爽直磊落。韩博:直爽、直言不讳,一心护主。
6、名句送主人公:
廉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蔺相如——“宰相肚里能撑船”
7、表示认错改错的成语
负荆请罪、洗心革面、幡然醒悟、悔过自新、迷途知返、改恶从善、浪子回头。
8、补充解词:
府邸——旧时高级官员的住所。 上卿——战国时,诸候的高级长官
门客——古代寄食于豪门贵族之家为之服务的人,又称为食客
练习2
一、语文与生活参考答案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溶化:固体溶解了,变成了液体。
3、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的程度变成液体
4、临近:(时间、地区)靠近、接近。
5、邻近:附近。
6、品味:品尝
7、品位:指物品质量、文体作品所达到的水平。
8、直接:不经过中间事物的(跟“间接”相对)
9、直捷:直截了当,有方便、快捷的意思。
10、直截:(言语、行动等)简单快捷。
11、截至:截止到(某人时候)
二、诵读与感悟
《我不期望回报》作者汪国真,他的诗集和小说集,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2、学了课文《爱之链》,使我们想起了汪国真写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也使我们想到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采访的注意点:
(1)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2)确定好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4)记录重要的内容。
小草和大树
一、 课文中心:《小草和大树》这个故事折射出勃朗特三姐妹不屈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们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和胆识。勃朗特三姐妹分别是:夏洛蒂•勃朗特 (人名),她的代表作是《简•爱》 ,艾米莉•勃朗特(人名),她的代表作是《呼啸山庄》 ,安恩•勃朗特(人名),她的代表作是《艾格尼斯•格雷》。
二、全文线索
1、勃朗特的成长经历:
贫苦中奋斗——写作中受挫——思考中转型——努力中成功
2、与保守和偏见相抗争的线索
三、课后习题分析
1、课后第3题句子的含义:
(1)作者将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仙人掌花”,意在突出她不屈的精神和在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的顽强的生命力。
(2)从作者比喻中可体会出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韧不屈的意志。
2、“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这句话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把意志比作了钢铁,把成功前的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比作小草,把成功后的三姐妹比作大树,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三姐妹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句中的两个“硬是”突出了她们付出的艰辛努力。
3、课后第4题:从勃朗特三姐妹身上受到的启发有:要敢于和保守观念、偏见作抗争;要不畏生活的艰难,环境的恶劣,发奋努力;要具备顽强的意志,不怕挫折,才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词语解释
嗷嗷待哺:嗷嗷:形容哀号或喊叫声。哺:喂养
脱颖而出:颖:尖子。 寥寥无几:寥寥:非常少
要强好胜:好:喜爱。胜:胜利,成功。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惴惴不安:惴惴:形容害怕又发愁的样子。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
节衣缩食:节:节约。缩:缩减,减少。
五、拓展
1、逆境中成才的典型:爱迪生、司马迁
2、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名言
(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轮椅上的霍金
一、文章中心
1、《轮椅上的霍金》课文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人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赞扬了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抒发了由衷的敬仰之情。
2、霍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被称为“宇宙之王”,科学著作《时间简史》
3、像霍金这样身残志坚的人还有:贝多芬、爱迪尔、张海迪、海伦·凯勒、桑兰。
4、霍金名言: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生活是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二、重点分析
1、课后第4题,说霍金的非凡之处。从以下方面来组织语言回答:
(1)在受到病魔的残酷折磨下,依然顽强地地行科学探索。(2)取得的成就。(3)忘我工作的事例。(4)回答记者提问的事例。
2、第八自然段揭示了文章的中心。“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文章的过渡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重点词语
禁锢:监禁,关押。本课指霍金全身瘫痪,永远离不开轮椅了。
顶礼膜拜:双手合掌,高举过顶,然后跪下,用头顶住受礼人的脚。原为佛教徒对佛最虔诚的礼仪,现多用来比喻对人无限崇拜。
景仰:敬佩、仰慕。
悲悯:哀怜,慈悲怜悯
唐突:本课指莽撞,冒失。
静默:寂静。
四、拓展
1、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一、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故事告诉我们,《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本告诉我们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的书。
二、句段分析
1、“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这句话是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的名言。他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大英雄。
2、 书很旧很旧,封面已看不出颜色,还用透明胶带粘补过。
“很旧”的叠用,颜色的褪去,粘补过的痕迹,充分地反映出这本书已经历时很久了。
3、 我想象中的鲁滨逊是这样子的:身着羊皮短衣短裤,腰间别一把小锯,一把斧子,肩上挂着弹药袋子,背上背一个筐子,挂一支鸟枪,头顶撑一把又丑又笨的羊皮伞……
这是“我”想象中的鲁滨逊的样子。这些装备,都是为了克服困难准备的,他的装束表明他是一个探索者、发明者、创造者。
4、 讨论“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
女孩子也要读,因为这本书告诉大家不要畏惧任何困难,学会生存,学会坚强。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学会这一点都很重要。
5、课文作者杨红樱,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有校园系列小说《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与坏小子》。
6、丹尼尔 笛福
(1660—1731)英国小说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父”。还写过《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罗克查娜》、《一个骑士的回忆录》等。
练习3
1、前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当我们的草稿写好后修改的好方法是放开声音去读你的草稿。正如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不准?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看。
2、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我国小学生的生命财产、合法权益随时都国家法律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就是专门为保护我们少年儿童而制定的法律。
3、《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启示我们:成才不光需要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因此,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姥姥的剪纸
一、 文章分析理解:
1、《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姥姥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围绕“喜鹊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纸展开了“我”和姥姥间动情有趣的故事,表现了“我”对姥姥的深切怀念之情。
2、姥姥是个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技巧高超的人。她剪纸技艺高超、作品很受欢迎的原因有:剪纸逼真;姥姥心地善良,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3、课文为何以“姥姥的剪纸”为题?
(1)姥姥不识字,只能用剪纸来表达她对我的期待,对我的牵挂。
(2)剪纸是我和姥姥之情感联的桥梁。
4、课后习题4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
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姥姥技艺娴熟。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只要肯花时间,肯花功夫,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
5、“我抢过来看了……老牛背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姥姥的剪纸的确是有“形”有“神”,姥姥的剪纸具有象征意义:我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姥姥是一头温顺的老牛,温顺的老牛乐意让一只顽皮的小兔骑在背上,昭示着姥姥“俯首甘为孺子牛。”
6、“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寄托了姥姥对我的想念之情:显示姥姥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多长见识,将来生活得更幸福。
7、 课文线索: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抓住这个主线,披文入情,就能走进姥姥的内心情感世界。
二、生字词
刁难:故意使人为难。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耍赖:使用无赖手段。课文中指“我”的淘气与顽皮。
调皮蛋:是对调皮孩子的昵称。
给加点字注音
择菜( )选择( )撩起( )撩动( )
刁难( )困难( )挑剔( )
三、课文内容及情感: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能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牛郎织女
一、 课文内容及常识
1、《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 (体裁),作者是叶圣陶。牵牛星属于天鹰座,在银河的两岸,当牛郎隔河相望,有一颗特别亮的大星星,即就是织女星,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每年的7月初7,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一次,称为“七夕”他们深受人们的同情,大家希望他们有个美好的未来,正如苏轼的一首词中写道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3、民间故事:指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些故事大多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我国四大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
5、关于爱情的成语:相濡以沫、天长地久、一见钟情、两情相悦、至死不逾、白头偕老、琴瑟之好、比翼双飞、海枯石烂、天荒地老、心心相印、花好月圆
6、表示爱情的诗词:
(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 白居易《长恨歌》)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 李商陶《无题》)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宋 苏轼《江城子》)
7、人物素描:
牛郎——心地善良、勤劳能干、重情义,向往美好生活。
织女——心地善良,心灵手巧,善解人意,勇敢、向往美好的生活。
老牛——知恩图报,善解人意,勤劳。
王母娘娘——心狠手辣,残暴专制,无情无义。
安塞腰鼓
一、 主要内容
《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台艺术,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课文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的顺序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二、写作特色
1、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比喻的运用,展现了腰鼓舞壮阔火烈豪放的场面,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3、叠字、叠词增添了文章的气势和韵味。
4、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5、反复手法的运用,关力强调,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三、句段赏析
1、“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中“震撼”、“烧灼”、“威逼”三个词用得好,好在用动感十足的语言把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表达了出来。这三个词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强盛的生命力。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这句话采用排比的手法,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展现了它激动人心、摄人心魄的魅力。
3、课后习题3:
(1)“茂腾腾”写出了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写出了后生们的健壮、朴实与活力。
(2)“燥热”、“飞溅”道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的特点。
(3)“震撼”、“烧灼”、“威逼”动感十足,将安塞腰鼓的活跃与激烈表达了出来,给人与感官与心灵上的震撼,展现了强烈的生命力。
4、、课后习题4:
“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4次,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与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5、“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好在变幻的舞姿。
6、“一声渺远的鸡啼”表现了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四、描写气势非凡的成语:
惊天动地、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地动山摇、浩浩荡荡
练习四
一、 俗语的理解
1、“五岳归来不看山,****山归来不看岳”五岳指我国的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它们的景色奇丽无比,游览过五岳的人,就不要再欣赏别的山色了,因为没有哪座山的景色能够超过它们。而看过****山景色的人,连五岳也不要看了,这句俗语说出了****山景色的无与伦比,独一无二。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是是苏州,杭州的景色十分优美,人们认为天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如果说天上有天堂之美,地上就有苏杭之美。又能可以理解为:苏州、杭州和天堂一样美好,是人间的天堂。
3、“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句话是说桂林的山水景色天下第一,而阳朔的山水又是桂林第一。可谓优中之优,无与伦比。这句俗语讲出了阳朔山水的美不胜收。
4、“华山自古一条道”是说自古以来上华山顶峰,只有一条道可走,也暗指别的方法行不通,只能有一种方法。
5、“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句话概括了东北的特产,就是人参、貂皮、乌拉草。“宝”、“草”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
6、“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雁门关外气候的变化莫测,一天中温差很大。
二、关于南京的俗语
以物喻人类:紫金山不是堆的,牛皮不是吹的;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的,中华门的城堡跑不了。
气候篇:蛐蛐唱歌,有雨不多;天****有雨,人****有病;春要捂,秋要冻;习俗篇:三天不吃青,眼睛冒金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敲锣卖糖,各干一行;
告诫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小孩如小树,若要成才(材)须要从小育;惯子不孝,肥田长瘪稻;跟好学好,跟着叫花子学讨;嘴里舌头打个滚,喊人不赊本。
三、成语解释
1、生旦净丑:指戏曲表演中的角色;生,男子;旦,女子;净,性格刚或粗暴的男性,通称花脸;丑,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称小丑,小花脸。
2、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
3、粉墨登场:粉墨,擦脸用和画眉用的化妆品。这里指演戏前涂上粉或墨、装扮好了,登场演戏,多用了贬义,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4、余音绕梁:余音,音乐演奏后好像还留下来的乐声。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
5、字正腔圆:(说或唱)字音准确、腔调圆润。(多用于戏曲或曲艺)
6、惟妙惟肖:惟,相似,逼真。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
7、活灵活现: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像亲眼看到一样。
8、感人肺腑:肺腑,内心深处。使人深深地感动。
9、动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的弦,形容心情激动人心。
10、唱念做打: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看构成歌舞化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另一大要素的“舞”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课文理解
1、课文内容: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2、全文的线索: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3、课后习题3
(1)这棵柳树经历过那么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竟没有死亡!他能顽强地与命运作抗争,不像其他柳树,遇到大风大雪就无力抵抗;人死了就不能复生,而柳树它一次又一次被摧毁后,却能一回又一回苏醒过来,多么神奇!因为柳树过于神奇,神奇到让人不得不产生敬畏的感觉。
(2)不是。柳树靠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成就了这片绿阴,创造了奇迹。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也许不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创造奇迹。
4、习题4
作者拿家乡名贯古今的灞河柳做比较。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与灞河柳绝然不同,所付出的努力也不一样。用对比手法衬托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生存环境恶劣,更深层地反映出柳树生命力的顽强。
二、拓展积累
1、青海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称。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江内陆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省由此得名。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高的内陆大盆地。自然资源丰富,人称“聚宝盆”
2、关于“柳”的成语:
桃红柳绿 柳暗花明 柳暖花春 柳折花残 傍花随柳
桃腮柳眼 柳门竹巷 眠花醉柳 杨柳依依 柳影花阴
3、 关于“柳”的诗句
(1)《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绝句》宋 志南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3)《竹枝词》唐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4)《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催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 陈忠实:西安东效灞桥区人。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
草原
一、 内容理解
1、 内容与中心:本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作者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以及蒙古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
2、 课文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3、 课后习题3
(1) 回味:指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口腔里的余味。
(2) 回味:指经历或接触过的事情重新体味。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呢?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按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扣,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二、知识拓展
1、离别诗
(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4)《别董大》高适
千里****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2、与草相关的成语
草长莺飞 草船借箭 依草附木 风吹草动 视如草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疾风知劲草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3、老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
话剧剧本《龙须沟》、《茶馆》、《立珍珠》、《春华秋实》《女店员》等
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
麋鹿
一、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第一段(1)大丰自然保护区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介绍了麋鹿“四不像”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麋鹿经历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
二、写作方法
在3-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写麋鹿独特的生活习性。
三、课文重点内容解读
1、麋鹿传奇经历示意图
有麋鹿——销声匿迹——120头——几乎绝迹——400多头
3000多年前——汉朝——1865年——1900年——1967年——1986年
****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京南郊——英国——回到祖国
2、麋鹿的过去
(1)人类给麋鹿带来了灾难,麋鹿减少甚至到即将消失,关键在人,因为麋鹿不仅是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所以人们没有爱惜它,任意去狩猎,去残杀。
(2)少了适宜的生活环境:适宜的生活环境是麋鹿生长的必要条件;古时候,人们为了多种庄稼,把许多沼泽或近海低洼荒地被开垦成为农田,使麋鹿没有了容身之所,所以许多麋鹿被告迫远离家乡。
(3)社会因素;外国人的发现和撰文介绍是麋鹿从国内移居国外的导火线,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最后一群麋鹿惨遭厄运,也是麋鹿再次暴风遇难的重要原因。
3、课后练习2
(1)饲养一词是讲麋鹿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接受人工喂养,因为精心喂养,所以生长良好,和第一自然段放养不同,后者更侧重于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自由生长。
(2)陆续、继续是一对近义词,陆续在文中指麋鹿不断地疲人盗往欧洲,相继在文中指麋鹿一个跟一个死去。
3、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四、课外延伸
1、中国古典神话小说:《济公传》、《聊斋志异》《封神榜》《镜花缘》……
2、《封神榜》中的人物:哪吒、姜子牙、文王……
3、姜子牙: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4、我国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可可西里、九寨沟、****龙、神农架
4、 大丰在江苏省盐城市,盐城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扩展以丹顶鹤为主的珍禽。
给家乡孩子的信
1、牢记重点字音
原谅( ) 羡慕( )
2、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争先恐后:争着往前、唯恐落后。
3、 了解书信的格式:
书信:是用书面形式交流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情况的应用文,书信的格式分为五个部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书信要注意内容真实、具体、使收信人能看懂你写信的目的和要求。书信还要求要用词准确,注意对象,说话得体。
4、 关于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堂,又名李霈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者;2005年辞世,是“五四”以来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十二本散文、游记和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5、 文章中心
本文是一篇书信。作家巴金爷爷在这篇书信中,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家孩子的真诚关怀、亲切地勉励、抒发了自己要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给人生以启发。
6、 课后习题二
(1) 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终于”强调了巴金爷爷在提笔写字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着给家乡孩子们回信,体现了他对家乡孩子的理解和关爱)
(2) 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终于”强调了巴金爷爷对生命意义的感悟是经过种种努力“思索”、“追求”之后得来的)
这两句“终于”如果省略了,不仅语气上显得平淡,表意上也失去了强调的作用。
7、 理解下列句子的深意
(1)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情感。
答:这句话写出了自己无限的创作动力是源于作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爱,只有爱才能感动读者,拨动心弦。
8、 有关“…然……”结构的成语
处之泰然、焕然一新、恍然大悟、庞然大物、怅然若失
豁然开朗、黯然神伤、哑然失笑、怡然自得
9、 表示珍惜时间的成语:
争分夺秒、分秒必争、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刻千金
10、 表示珍惜时间的名言诗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非——乐府民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练习五
1、 积累带有“风”的词语
风,有大有小,有冷有暖,在我们生活中关于风的词语非常多,往往一字之差就把风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比如:和春天有关的风有微风、和风、春风、杨柳风;和夏天有关的风有暴风、狂风;和秋天有关的风有金风、秋风;和冬天有关的风有寒风、西北风、朔风;和戈壁、沙漠有关的风有狂风;表示风大而快的有疾风;带来一阵凉意,感觉很舒服的风有凉风、清风、轻风。
2、 积累带有“风”的句子
(1) 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朔风:特别冷的北风,常用于书面语言,本句出自革命样板剧《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句戏词)
(2)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
(3) 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大雁排着队往南方飞去。
(4) 一阵狂风刮来,飞沙走石,人们难以行走。
(5) 雨住了,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凉风习习,人们感到舒服极了。
3、 积累带有“风”的诗句
千里****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儿童散学归来早,归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巢《题菊花》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倚(微风)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4、 作家沙白的小诗《秋》。从短短二十个字中,可以欣赏到他眼中独特而美丽的秋。“上面坐着一个秋天”这句诗的表达十分奇妙;采用拟人的手法,似乎秋天是个可爱的孩子,正坐在红叶上,更奇妙的是一个“坐”字,让人感觉到秋天遐想空间。这首小诗优美的意象,令人心驰神往。寄托着诗人的精神与情趣,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
钱学森
1、 注意生字读音
富裕( )袒露( )
2、文章中心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回国为我国的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作出的项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美好情怀。
3、 写作特点:
(1) 采用倒叙的方式,恰当地表现了钱学森迫切归国的心情。
(2) 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如文中第2自然段和4自然段中钱学森说的话,让读者感受到他那颗拳拳报国之心。
4、 钱学森简介
钱学森,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钱学森是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也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
周恩来总理曾把钱伟长、钱学森和钱三强并称为“三钱”。
5、 语录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6、 反映人物品质的成语:
平易近人、大义凛然、宽宏大度、临危不惧、冰清玉洁
光明磊落、持之以恒、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安贫乐道
舍己为人、先人后已、助人为乐、忠于职守、大公无私
一清二白、执法如山、克已奉公、正气凛然、大义灭亲
7、 表达爱国情感的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8、 表达思乡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詹天佑
1、牢记生字字音:
詹天佑( )修筑( )要挟( )深涧( )
勘测( )峭壁( )隧道( )经纬( )
泥浆( )藐视( )蔑视( )
2、 词语理解
(1) 干线:交通线、电线、输送管(水管、输油管之类)等的主要路线(跟支线相对),课文指铁路的主要线路。
(2) 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
(3)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4) 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文中指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5) 周密:周到而细密。一般指考虑问题、做计划或方案时,想得周到而细密,没有疏漏和错误。文中詹天佑就是一个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做事周密的人。
(6) 经纬仪:测量角度用的仪器,由绕水平轴旋转的望远镜、垂直记得度盘和水平刻度盘构成。天文、地形和各种工程测量上广泛应用。
(7) 竣工:完工。一般指规模较大的工程。
(8) 藐视:轻视、小看。课文指帝国主义者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3、 了解詹天佑:
詹天佑:中国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1872年赴美国留学,188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回国后参加了京张铁路的修建工作。并且为中国培养了解一批优秀的工程师。
4、 文章中心
本文记叙了清朝末年,詹天佑在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不怕帝国主义者的要挟嘲竹笼 ,不拍工程中的千难万险,与工人同甘共苦,提前两年竣工,为中国人争气。赞扬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和创新精神。
5、 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要阻挠清政府用本国的工程师来修建铁路?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之后,为什么帝国主义者认为是个笑话?
答:帝国主义者控制修筑权,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恃强凌弱。他们完全低估了中国的力量和智慧,妄图要挟清政府,达到最后还得求助于他们的目的。自然条件是十分艰险的,工程是十分艰巨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詹天佑完成了修筑的任务,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6、 描写环境恶劣的成语
飞沙走石、穷山恶水、不毛之地、寸草不生、凄风苦雨
7、 战胜困难、有意志的名言警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鞋匠的儿子
1、主要内容:本文以生动的事例叙述了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虽然出身贫寒,但面对态度傲慢、自恃上流社会的所谓“优越的人”的嘲讽,凭自己的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的信任和受戴。
2、结构:第一自然段写当林肯成为美国总统时,那些上流社会上的人,都有点尴尬,想要羞辱林肯;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写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笑,以他出类拔萃的才华,赢得了大家的尊重;第六自然段写林肯坚定地反对国家分裂,领导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
3、写作特色:语言朴实,充满情感,展现了林肯自信、潇洒、宽大、仁爱、正义的形象。
4、线索:
主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伟大人的智慧、仁慈、正义与自豪。
暗线——文中参议员态度的变化: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
5、 重点语段赏析
(1) 林肯的三段话
第一段话:“我非常感激你”一连用了三个“永远”,“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一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体现了他宽宏大度的胸襟,是对那位议员的有力回击:“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表现出林肯的坦诚,表现出他作为一个鞋匠的儿子的自豪、坚定、“……永远无法像父亲……做得那么好”表达了他对父亲的尊敬、爱戴、怀念和感激。这段话为下面两段话埋下了伏笔,作了铺垫。
第二段话:是对那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说的。林肯凭借自己的智慧,以父亲为这位傲慢的参议员的家人做鞋子为由,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合作是那么重要。体会林肯从小具有的勤劳、俭朴的品质,领悟他不卑不亢的作风。
(2) 第六自然段林肯在一次演说中强调的话为理解的重点,“裂开的房子”指当时美国正处于南北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他的演讲表达了北方人民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希望国家“结束分裂,它应该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的愿望。这个完整的整体便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6、 理解感悟:
林肯出身卑微,可两度成为美国总统,深受人民爱戴,他靠的是什么?
答复:林肯的伟大不仅在于打赢了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而且在于他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7、 应知应会
(1) 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著名演讲家、律师,美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他被告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有“卓越的演讲家”之誉。他领导了对南方奴隶制度的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的宣言》,维护了联邦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
(2) 他1865年4月15日遇刺身亡,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3) 南北战争被称为继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第二次革命,林肯称为黑人解放的象征。
22、古诗两首
一、诗句的意思
1、冬夜读书示子聿: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解释: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释: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4、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解释:半亩方塘好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反映出来了。
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释: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5、 解释字词
示:指导、训示。 子聿:陆游的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浅:少。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的意思。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鉴:镜子。 徘徊:来回移动。 渠;相当于“它”的意思。诗中指方塘。
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因为。
二、品味赏析
1、《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诗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2、《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作品。这首诗以暗喻的手法,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体会。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三、知识链接
1、有关读书的名言(诗句)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
2、来自古诗的成语:粉身碎骨、山重水复、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3、《观书有感》(其二)南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学与问
一、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
二、写作特色:课文针对“勤学好问”这一观点的叙述言简意赅。先写“问”的重要性,再举例证实,接着写“问”与“思”要结合,最后有理有据地提出观点,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所选事例的角度,本文选择了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和中国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事例。前者侧重于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多提出问题,后者主要说明要善于将“勤学好问和观察看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两个事例相结合,说理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四、词语辨析:
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如:我从中获得启示。
启事:一种应用文体,为了说明某事而公开发表的文字。如“寻人启事”
五、句段赏析
1、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
这段话中,“经常”说明小哥白尼思考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也多。“缠”说明他对问题的不懈追求。
2、古人说的“能者为师”就是这个意思
“能者为师”中的“能”是指有能力,可以给你以帮助的;“师”就是老师,“能者为师”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只要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少,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
4、 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沈括心里时刻挂念着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停过思考和探求,所以在深山的寺庙边,才会发现常人没有注意的问题。明白诗中的道理。
六、课后习题二
(1)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学无涯而问不止,问无休而学有成。
(2)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即学问之道贵在勤奋不辍,贵在持之以恒。
七、有关“学与问”的名言警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八、科学家介绍
尼古拉 哥白尼:波兰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写了巨著《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开始。
沈括:北宋年间著名的改革家与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创作了科学世著《梦溪笔谈》
大自然的文字
一、主要内容: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写作特色:课文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三、句段赏析:
1、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这句话运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天上”和“脚下”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两个“每”字共同说明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文中连用了“搬、穿、爬、带、走”等动词,“爬”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无们体会到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的变迁。
3、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只有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全文用这句话结尾,是希望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四、你知道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吗?
(一)谚语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星星稀,好天气。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斗笠。
(二)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五、关于作者
伊林(1895—1953)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擅长于用诗一般的语言创作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就是他撰写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他还为青少年创作过《几点钟》、《黑白》等作品。
课文中的文学常识及其他
世界名著:《茶花女》、《羊脂球》、《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 、《牛郎织女》
爱国的书籍、文章或诗:《岳飞传》《杨家将》《刘胡兰》《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春望》
《过零丁洋》
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冼星海、聂耳、阿炳
逆境成才的人物:孔子、贝多芬、毛泽东、高尔基、爱迪生
笛福的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不要可怕一万倍。
俗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爱国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爱国的诗句:
A、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C、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积累
1、描写桂林的诗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描写西湖的诗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描写****山的诗句: ****山一夜雪,渭水泻声多。
4、描写庐山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描写长江的诗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6、描写****河的诗句: ****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成语分类
来自历史故事: 卧薪尝胆 完璧归赵 四面楚歌 望梅止渴
(勾践) (蔺相如) (项羽) (曹操)
人的优秀品质: 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忠于职守 孜孜不倦
来自神话故事: 火眼金睛 八仙过海 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来自寓言故事: 叶公好龙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长 画蛇添足
爱国的成语: 精忠报国 鞠躬尽瘁 一心为国 忧国忧民
描写山水的: 清奇俊秀 山清水秀 江山如画 风光秀丽
阴森森 冷冰冰 乐颠颠 咝溜溜 亮晶晶
人的口才好: 口若悬河 妙语连珠 出口成章 滔滔不绝
晨钟暮鼓: 明争暗斗 出生入死 古往今来 里应外合
潸然泪下: 恍然大悟 庞然大物 井然有序 戛然而止
与戏曲有关的:锣鼓喧天 唱念做打 有板有眼 余音绕梁
珍惜时间的: 争分夺秒 分秒必争 一刻千金 尺璧寸阴
精神集中的: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目不转睛 专心致志
形容名气大的:举世闻名 驰名中外 大名鼎鼎 天下闻名
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顷刻间 一瞬间 转眼间 霎时间 刹那间
逆境成才的名言警句:
A、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B、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
C、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D、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我喜欢读的书是《西游记》,它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它主要写了唐僧西天取经,先后收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为徒,一路上,他们斩妖除魔、惩恶扬善,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泼水节是傣族人最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还要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人物特点:
蔺相如:( 深明大义、宽容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 爽直磊落、知错就改 )
郑成功:( 收复台湾、爱国爱民 ) 罗伯特·骚塞:( 观念陈腐 )
肖邦:( 热爱祖国、热爱音乐 ) 杜甫:( 热爱祖国 )
哈尔威:( 忠于职守、舍己救人) 陆游:( 热爱祖国、渴望祖国统一)
夏洛蒂三姐妹:(要强好胜、意志坚强) 乔依:( 乐于助人,不图回报 )
霍金:( 勇敢顽强、坚韧不拔 ) 鲁滨逊:( 聪明机智、毅力坚强、善于创造)
姥姥:( 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
牛郞:( 吃苦耐劳、心地善良 ) 织女:( 心灵手巧、美丽贤惠 )
王母娘娘:( 心狠手辣、不顾亲情 ) 后生:( 元气淋漓 )
走近世界公认的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故地拾记之一(东欧游记之八)
在东欧波兰旅游,游客只要一听到音乐,就会不约而同地赞美天才音乐家肖邦。他是世界上公认的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被誉为是一位用音乐写诗的怪才。他的爱国情怀为世人所敬仰,是爱国主义的一张名片。于是,大家的脚步随着导游一起,走近了肖邦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肖邦是波兰人的骄傲,所以来到华沙游览,凡是与肖邦有关的景点,都应该去寻访一下,实地瞻仰这位世界公认闻名的音乐大师。这些地方包括肖邦在波兰华沙边远郊区的肖邦故居;首都华沙的肖邦博物馆、肖邦音乐学院、肖邦心脏埋葬地圣十字架天主教堂、肖邦公园等等,因为这里的每一处都镌刻了有关肖邦人生中流传的故事。
那天一大早,在导游带领下,我们游览的第一景点就是前往肖邦的诞生地。在导游介绍下知道:肖邦的故乡离华沙西北约50公里,是一个名叫热拉佐瓦•沃拉的小村庄,译成中文就是“钢铁意志村”。这个村庄的人口虽然不足百人,但因为它是著名音乐家肖邦的诞生地而名声远播,成为了波兰国内接待世界各地游客旅游观景的一块“金字招牌”。
约一小时,我们的车在肖邦故居的大门前停下。一下车,就见前面有一幢掩映在绿树和鲜花丛中的白色屋子。园中白杨林立,四周鲜花绽放,芳香扑鼻。原来,建于19世纪初的肖邦故居周围已辟为公园,占地面积七点多公顷。院内竖立着4座造型各异的肖邦塑像,其中有一座是100多年前的雕塑作品,已是名贵的文物。据说这座雕像也是肖邦在波兰的第一座塑像。只见他长发披到额前,双目深邃睿智,低头沉思着,似乎正在构思一部人生的乐曲,一展肖邦的创作风采。
古老的庄园里。一条林荫道直通往一幅白墙青瓦、窗户明净的尖顶房屋住宅。在当地的中文导游介绍下,我们知道这幢房屋就是肖邦的出生地。岁月回望,19世纪初,这个地方原本是一个名叫施卡尔别克伯爵的领地。而肖邦的父亲尼古拉·肖邦,是一位有着波兰血统的法国人。当波兰遭受第二次瓜分的时候,他参加了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的复国雪耻的起义部队,并且当上了大尉,带兵转战各地。后来起义失败,他从死亡线上逃出,坐上河畔的一个木筏任其漂流到了沃里亚,上了岸才得以生存。由于他喜欢钢琴,就给当地的施卡尔别克伯爵家里的孩子当了一名家庭钢琴教师。
在这里,尼古拉·肖邦和伯爵的远房亲戚尤斯汀娜·克瑞扎娜伏卡娅认识了,经过多次交流日久生情,两人不久就产生了爱情,在热恋中定居结了婚。1810年3月1日,肖邦就在这里的一间屋子里降生了。在此之前,肖邦已经有了一个姐姐。一个男孩的到来,令全家人欣喜若狂。按照当地的习俗,在肖邦出生后的1810年4月23日,父母就抱着出生一个多月的肖邦去了华沙的一家约翰·圣十字教堂举行了洗礼仪式。
那时候,波兰正处于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国内到处充满了惊惶和不安。而法国拿破仑的军队,又不断地在沃里亚地区来回驻扎,使得原本平稳的乡村失去了宁静。于是,在肖邦生下八个月后,尼古拉·肖邦就想法把家搬到了华沙城内。就这样,肖邦开始长大。按照传统,每到节假日时,全家人就会一起回到故居住一段时间。后来肖邦又有了二个妹妹。尽管家里人口多了,但每年回到故乡居住一段日子的方式依旧不变。所以故居也是肖邦童年时代和姐妹们一起生活的地方。
说到肖邦的故居,其中还有一个寻找的故事。据说当年肖邦在巴黎生病离世后,肖邦的好友在寻找他的故居在哪?一度产生了迷团。1891年,一位热爱肖邦的俄国作曲家巴瓦基莱夫,在离沃里亚11公里的一座教堂里发现了肖邦的出生地证明书,好奇的作曲家循着纸上的地址一路寻找,终于找到了地处偏僻的热拉佐瓦•沃拉村。从那以后,这幢被关闭了多年的肖邦故居的门窗才被重新打开,屋中摆放着各种生活用品和用具,就像被当作宝贝一样经过整理后保存起来。如今肖邦故居的一切陈设,都按照肖邦出生时和童年时代的样子陈列着,包括他的父母、姐姐妹妹,还有祖母等的居舍里摆设的东西……
现今的肖邦的故居,也是当地对外开放的纪念馆。带着崇敬的心情进入肖邦故居门,首先看到的是肖邦父亲的卧室,里面几乎没有什么遗物,只有墙上一些反映他生活和战斗年代的历史图片。老式的书橱里,还放着一些法文书籍和法国著名作家写的文学集。肖邦母亲的房间比较大。室内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1810年弗雷德里克·肖邦在此诞生。”
房间里的墙角边放着一只十七世纪的衣橱,另一边的墙角上摆放着古老的立钟,靠窗明亮的地方放着一架19世纪的“长颈鹿”钢琴,这是肖邦母亲专用的钢琴。相传肖邦的母亲有着音乐天赋,弹得一手好钢琴,她也擅长歌唱,她是肖邦和妹妹的音乐启蒙老师,这里也是她教儿女弹钢琴的地方。那架钢琴依旧保持完好,说明肖邦的家庭很有艺术氛围。
走进肖邦住的住室,很有趣意。展柜里放着肖邦小时候画的画,柜子里还有珍藏着的肖邦的出生证、洗礼证明书,以及肖邦亲手制作的送给父亲的生日贺卡。墙上的镜框里还陈列着肖邦少年时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的手稿:《降a大调波罗乃兹》。五线谱上的每一个音符都写得清清楚楚。里面除了还保存着肖邦儿童少年时创作的音乐作品外,还有肖邦和妹妹曾经使用过的“长颈鹿”竖式钢琴。在肖邦外祖母的房间墙上,除了挂着十七世纪华沙城市的素描画,还有一幅肖邦小时候的画像,可见肖邦从小在家庭中的地位。
据当地导游介绍:如今每到周日,这里的故居外的草坪和花圃旁,都要举行纪念性质的音乐会,来自世界各地著名钢琴家会来到这里弹奏肖邦的作品,以表达对肖邦的敬意。而每年的5月到9月的夏秋季节,这里都会和华沙肖邦公园举办的钢琴音乐活动同步进行,以这样的方式吸引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前来旅游观光。游客们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热拉佐瓦•沃拉村庄的住宿常常一房难求。肖邦故居已成为当今波兰的一处旅游胜地,推动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走出肖邦故居,沿着侧门走下一个台阶,只见花草前面不远就是一条小河,如一条清悠的绸带,弯弯地缠绕着整个故居流淌着。忽然,微风送来一阵钢琴声,那是肖邦的第一钢琴叙事曲,是从肖邦故居里飞出来的。仿佛是看到肖邦突然在故居的座位上站起来,用手推开了置放钢琴房间里的那扇窗子,在用他拿手的钢琴曲在为我们送行。
参观了肖邦的故居,下午我们就乘车返回华沙。一路上又听导游作有关肖邦童年、少年、青年时在故居和在华沙生活和学习的补充介绍,以加深我们对肖邦的印象和了解。
原来,在肖邦出生后不久,由于战乱等原因,全家开始搬到华沙市内生活,但父母会经常抓住空余时间,回到故乡热拉佐瓦沃拉的屋里度假。那时,农村的民间音乐旋律给了他很深的印象和熏陶,使他的音乐具有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爱国主义的特点。
在华沙城里,肖邦一家随父亲居在华沙的克拉科夫郊区大街的附近的住所,由于战乱时局动荡,他们家在华沙的住所也曾换过好几次。在家里,为了生活,父亲还招收一些喜欢弹钢琴的学生进行多方面指教。他经常听父亲的学生和大姐鲁德维卡在一起练习钢琴曲,并且自己也爱上了钢琴,只要父亲的学生回家了,就趴在钢琴上开始了弹钢琴尝试。没想到肖邦竟然是个音乐神童,一试就展现出了他惊人的音乐天赋。
肖邦三岁的时候,每当有喜事或者过节的日子,家里总是要举行晚会,前来参加晚会的隔壁邻舍们的孩子都喜欢参加跳舞,只有肖邦总是认真看自己的母亲在弹钢琴,看母亲熟练的手指和动作。晚会一结束,他就会坐在母亲的钢琴前,学着弹出悠扬的曲子,令母亲听了很惊讶。为了培养肖邦,母亲决定给他请一位水平比她更高的有才华的钢琴老师。这位老师就是捷克裔有名的音乐家沃伊切赫•日维尼。肖邦十分珍惜这个机会,学琴十分认真,老师很快发现了肖邦杰出的音乐天赋。
弹钢琴,手指的长与短很有关系。因为肖邦年龄小,手小手指也短,常常会影响了按键效果。但肖邦是有志向的孩子,为了尽快突破这个难题,他请求父母帮他解决难题。在父母的指导下,肖邦一有空就练习手指的弹力和张力,为了让手指的间隔大一些,他在每天晚上睡觉前,想办法在自己的手指头缝里塞上了软木塞子,虽然手指张开一时不适,但他能坚持不懈,令老师和父母非常感动。
肖邦6岁时,已经在家中的钢琴上能欢快地弹奏乐曲。每逢节假日,他还会随父母从城里回到乡间,除了和妹妹在周边土地上游览看风景,还喜欢请父母把家里有轮子的钢琴推到屋外的花园旁,在云杉和椴树荫下演奏他学会的钢琴曲,受到乡人们的点赞。捏指数来,肖邦从城里回到沃拉这块地方生活,总共大约有九年时光。
肖邦的家庭应该是一个文化家庭。随着年龄的增加,16岁的大姐露伊斯聪明伶俐,成为了华沙文学院的一名大学生,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梦想成为一名女作家。大妹伊莎贝拉从小喜欢绘画,也进入了华沙的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在绘画方面也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小妹艾米莉娅,和肖邦兴趣相同,喜欢学习弹奏钢琴,她兴致一来就常常往肖邦的房间里跑,缠着哥哥要多教她一点琴艺。肖邦总是想方设法关心着妹妹。后来因小妹身体不好患上了肺病。肖邦的父母为了女儿治病,跑遍华沙等地四处求医问药,昂贵的医药费使他们家穷得差点揭不开锅,不得不向朋友们借钱度日。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肖邦看了心里非常难受,从此家里那种欢乐的气氛顿时消失了。
肖邦知道小妹患病的痛苦,每当看到妹妹咳嗽咳出血来时,他总是会上前用纸巾帮她擦掉,还不停安慰她,并走近钢琴给小妹弹奏喜欢听的乐曲,用音乐激励小妹战胜病魔。每当这时,小妹那苍白的脸上就会露出微笑,这是她对哥哥肖邦的感谢。一天,肖邦又为病重的妹妹弹奏爱听的乐曲,他希望妹妹的病能奇迹般地好起来。但就在肖邦弹得浑身是汗的时候,家里人发现艾米莉娅在音乐声中睡着了,父母看到睡着的小女儿,便去摸一下她枯柴般的手,突然发现小女儿的手已凉了,艾米莉娅闭着双眼,她再也没有醒来。那一刻,肖邦陷入了无限的悲痛之中。他为失去自己的妹妹放声大哭。
三天后,那是1827年的一个阴沉沉的春天,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全家为小妹艾米莉娅举行了葬礼,附近邻里人家也一起参加了送行的队伍,肖邦脸上的泪水和春雨一起流淌着。肖邦怀里紧紧抱着小妹的画像走在队伍前,仿佛妹妹艾米莉娅可爱的笑容像平常一样,在肖邦的面前闪现。妹妹下葬后,肖邦回到家后就一直处于发呆的状态,他甚至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也不喝,任由姐姐和妹妹;父亲和母亲叫门,他也不愿打开。直到肖邦的父母、姐妹都着急了,在门口哭着喊肖邦的名字,肖邦这才打开了门。
小妹离世后,肖邦的房间被设在楼间安静的一角,室内放着一张写字桌和一架父亲送给他的三角钢琴。常常是这样,当肖邦弹钢琴累的时候,就会推开自己房间的窗子,而每每这时,他总会想起他和妹妹一起弹奏钢琴的时光,他和妹妹还一起看窗外美丽河流和花草。在房间里,肖邦把小妹的画像挂在自己的钢琴上,他这样做就会感觉小妹依然在和他在一起弹琴,因为有小妹在他身边,他弹琴时就不觉得寂寞。
又不久,华沙大学开始扩建。肖邦的父亲尼古拉卖掉了居住的房子,解散了办在家里的业余学校,用办班挣的钱偿还了为女儿治病欠下的债务。一家人就开始居住在萨斯基公园旁边的房子里。这座公园从此就成为肖邦和姐姐鲁德维卡和妹妹一起活动的地方,他们经常在一起观赏花草树木,一起奔跑嬉戏,一起还看附近的妇女们在草坪上跳舞,看入迷了就呆呆地站着,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成为他日后钢琴曲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一。
也就在公园玩的这期间,肖邦在自娱自乐的活动中产生了创作灵感,先后创作了许多的曲子,在这些创作的作品中,肖邦一改以往喜欢活泼、幼稚、乐观、激情的曲调,创作风格开始向沉郁和悲壮方面开始发展,因为他思念和爱着自己的妹妹。
1817年,肖邦父亲任教的华沙中学搬到了卡吉米若夫斯基宫殿,于是肖邦全家也跟着搬去了。很快,肖邦也成为了这个地区的一名学生,这年他已经7岁,由于学钢琴入了迷,他学习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体现出他天才般的创作能力。当时,华沙的报纸都争相对肖邦的天才进行了有关报道,人们称肖邦是波兰和华沙出现的音乐神童。
1818年,肖邦8岁那年,他在父母和指导老师的陪同下,第一次登上了拉齐维乌宫剧场的舞台,这是建于十八世纪的是贵族拉奇维乌家的高档公馆,肖邦一口气演奏了他自己创作的钢琴曲,优美的琴声把与会听众陶醉了,剧场里不断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次演出不仅轰动了华沙城,也传遍了整个波兰。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为了他的钢琴音乐艺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1830年8月,肖邦20岁那年,他准备离开华沙准备出国。所以他专程催出时间,来到了自己的诞生地。向诞生他的房屋和故土告别,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这里。1830年,面对国内复杂的动荡不安局面,肖邦决定离开华沙出国,临行时,朋友们送给他一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他含泪接过带在身边。从此肖邦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那是11月的一天,天气已经很冷,20岁的肖邦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他准备在奧地利维也纳逗留一段时间后,再前往法国巴黎进行创作和深造。
因为在那时,维也纳被誉为是音乐之都,凡音乐上的成功人士,只有登台上了维也纳的舞台,才会受到人们的认同。肖邦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遇。那天,肖邦乘坐的马车走在城郊的路边,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知道消息后也赶来为他送行。他不知道,在此队伍里,还有他的女朋友康斯坦雅在暗暗落泪。如此一景,牵动着肖邦的心弦。(续读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