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观察 | “少雪”的上海 如何让孩子们爱上冰雪运动 临港“大中小一体化”给出探索
图说:上海电机学院引入冰壶课程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冬日里,在上海市秋萍学校特色课上,学生们在场馆里练习冰壶滑行动作。几个孩子就谁的动作标准热烈地讨论起来,直呼“太过瘾了”。
这是该校利用每周两次课外活动,安排小学和中学两个年级到体育馆上冰壶特色拓展课,新颖的冰壶项目,大大激发了“少雪城市”孩子们对这项运动的喜爱。
记者了解到,临港科技学校、上海市建平临港中学、上海市秋萍学校、上海市建平临港小学、芦潮港幼儿园日前成为第一批“浦东新区冰壶特色学校”。这些学校把冰壶运动带入社团课程或校本课程已近一年,孩子们对冰雪文化则有了更深的体验和直观感受。
大中小一体化:高校“送课”上门
冰雪项目在临港中小学校园得到普及,离不开上海电机学院在体教融合、助力“冰雪项目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据悉,上海电机学院是临港新片区首家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的高校。2021年,学校集中资源,主动助推冰壶运动在社区的发展,在临港青少年心中种下了“冰雪”的种子;去年起,为积极响应《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青少年冰雪运动进校园的指导意见》精神,学校又主动融入中小学第二课堂,先后与临港多家中小学合作,为校园开展冰雪运动提供更多专业指导和服务。
在上海市秋萍学校,为孩子们“送课”上门的,是原国家冰壶队队长、上海电机学院教授王奉春,“每次上冰壶特色课的中小学的孩子们没有迟到和缺席的,上课积极性非常高,兴奋地来、满意而归。没有入选冰壶课的同学们还偷偷地跑来在最后排听讲。”
上海电机学院介绍,选择冰壶项目作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是因为和该校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冰壶运动可以锻炼并提高参与者在数学计算、定位判断、物理分析、空间想象、肢体调控、预测谋划、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对磨炼沉稳、冷静、工匠性格有很大的帮助。
图说:上海市秋萍学校学生参与临港新片区第一届冰壶(陆地)比赛
同上“真冰”:发现“好苗子”
目前,上海电机学院一周有两次宝贵的真冰训练,都会带上临港新片区中小学、中专学校社团课程或校本课程选出来的“好苗子”。这一方面为学生的体育课增添了新色彩;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有天赋、有潜力的孩子迅速成长,并参加全国中小学生比赛。
临港科技学校第一届中本贯通班的毕业生朱胤皓就是大学“主动出击”从中专学校挖到的“潜力股”。他在2021年升入上海电机学院本科后就直接加入了冰壶队,随着刻苦训练并积累了参赛经验,他在今年夏天成为该校冰壶队队长。在真冰训练中,他带上十来岁的小队员们,既要在冰上给他们矫正姿势、讲解动作,还要关心弟弟妹妹们的想法和生活,“我和小队员们共训练、共成长,冰壶不仅是一门课程、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教育、一种精神。”
“在学校的个性化特色课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冰壶课!在冰壶的训练和教学比赛中,我们锻炼了毅力。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中学生陆地冰壶比赛,我和小伙伴们第一次参加大赛就获得了男子第三名和女子第六名的好成绩!”上海市秋萍学校学生张鑫蕊兴奋地告诉记者。小张和同学们在本学期加入冰壶特色课及训练,如今已是同辈中的佼佼者。
秋萍学校体育组组长陈晔感慨,正是因为上海电机学院主动抛出的“橄榄枝”,学校才能够迅速开出冰壶特色课作为第二课堂内容。经过王奉春教练的专业技战术教学,大手牵小手式的上冰训练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我们将继续深化与临港中小学的合作,提供更多的冰雪运动教学资源,推动冰雪运动在临港地区的发展;同时,学校也将积极探索将冰壶运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上海电机学院体育教学部老师介绍。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十四冬”落幕,申城冰雪运动健儿实现多项新突破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于2月27日在内蒙古落下帷幕。
上海代表团在本届全冬会上收获6枚金牌、10枚银牌、8枚铜牌,共计24枚奖牌,参赛成绩、项目及人数实现新突破。
申城冰雪运动健儿以实际行动践行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为上海打造国家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桥头堡奠定了基础。
本届全冬会设公开组和青年组,其中公开组16个分项、116个小项;青年组10个分项、60个小项。
上海共有79名运动员参加花样滑冰、单板滑雪、冰球、雪车、冰壶、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7个分项、30个小项的资格赛(含直接晋级决赛),共有43名运动员获得6个分项24个小项的全冬会参赛资格(含直接晋级决赛),运动员出线率为54.4%。
此外,上海与辽宁、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冰雪强省进行运动员联合培养,在自由式滑雪、单板滑雪、越野滑雪、速度滑冰等6个分项、27个小项上合作,30名运动员获得全冬会参赛资格。
在参赛选手中,上海自主培养的青年短道速滑队表现抢眼,10名运动员实现决赛全项目满额参赛,共获得了2枚银牌、2枚铜牌、2个第4名、3个第5名、2个第6名、3个第7名,奖牌总数位列该组别全国各省市第2名。
与上海联合培养的黑龙江运动员蔡雪桐、张可欣,分别获得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和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女子个人项目金牌,上海与新疆联合培养的4名运动员获得越野滑雪女子团体短距离项目金牌。
收获佳绩的同时,上海冰雪运动健儿在赛场上充分展现年轻一代奋勇拼搏、挑战自我、健康阳光的精神风貌,以精彩表现彰显上海城市精神,为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在女子1500米A组决赛中,短道速滑青年队选手张珈宁、吕婉钰摔出赛场,但两人坚持完赛,分获第5名、第7名。为继续参加当天举行的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半决赛,两人选择由队医进行紧急冷喷治疗,与队友合力闯进A组决赛,最终拿下上海短道速滑项目第一枚银牌。
单板滑雪运动员高大礼在预赛时摔倒,脸部受伤,但仍然坚持比赛,最终为上海赢得滑雪项目第4名的最好成绩。
多项新突破的背后,是上海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打造丰富多元开放的办队模式,积极营造社会共同推动冰雪运动发展的新格局。
本届全冬会,上海市代表团冰雪项目运动队全部由市体育局与市冰雪协会、国金体育、圣巴文化、雪酷体育、上海体育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单位联办,充分发挥社会办训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调动各界资源,形成合力。
在冬季冰雪运动项目布局上,从上届全冬会参加3个大项4个分项比赛,到本周期内扩大至参加5个大项7个分项30个小项。
市冰雪协会与普陀区体育局、国金体育电闪磊鸣俱乐部共建短道速滑队,并与圣巴文化共同打造上海短道速滑青年队,实现了短道速滑项目多枚奖牌的新突破。
上海电机学院通过学校“特殊高端人才引进项目”引进原黑龙江冰上运动中心高级教练、原国家冰壶队队长王奉春,人才虹吸效应、人才资源集聚初见成效。
雪酷体育俱乐部通过聘请原国家青年队教练、国家队退役运动员等冰雪运动健将,引进高水平滑雪运动员,同步重点培养上海本土滑雪运动员,“双管齐下”快速组建了上海第一支市级滑雪队,吸引大批青少年参与滑雪运动。作为本周期新开展的冬季运动项目,滑雪项目初次参赛即获得7人全部晋级决赛的成绩,初步呈现了社会办训的成效。
鉴于城市地域、场地设施、梯队建设等条件,与北方冰雪强省相比,上海的冰雪项目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汲取先进理念和经验,在体制机制、项目布局、梯队建设、训练方法、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与实践,整合场馆、院校、医疗等资源,加强支持高等院校申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冰雪运动人才,着力解决冰雪运动发展短板,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南方城市发展冰雪运动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