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健身私人教练上千人旺季月入过万 女私教较稀缺
私人健身教练能为学员量身定制训练计划,目前福州的私教多为男性。
福州新闻网11月24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桂丹 文/摄)随着全民健身的推广,马甲线、人鱼线和腰窝逐渐成为好身材的代名词,越来越多人舍得在身材上投资,走进健身房,寻求私人教练一对一的健身指导。私教已不再专属于明星、运动员,在福州,私人健身教练已被大众普遍接受。
【兴起】
女士们想瘦身
男士们想练肌肉
“来,呼气……吸气……很棒,我们还剩5个,加油!”21日下午,在台江区富力中心一家健身工作室,“90后”美女教练林亚楠正指导学员吴小姐做一组卷腹动作。吴小姐的主要诉求是减脂,训练半个月已经瘦了7.5公斤,她认为这主要归功于林亚楠的专业与负责。
林亚楠从小练排球出身,从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毕业后,她拿到了国家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毕业后她转行做了一段时间的销售工作。2012年,因为照顾家人的需要,加上福州私人教练行业慢慢兴起,林亚楠转回老本行,在福州一家健身房当私人教练。
林亚楠告诉记者,近几年她明显感觉到福州请私教的人越来越多。健身房的女私教不多,所以林亚楠很受女学员的青睐,她的学员有学生、白领、企业高管、模特等,大部分女学员想瘦身,男学员则更倾向于练出好看的肌肉。“我们一般会根据客户不同的诉求和身体情况,量身定制合理的训练计划。”在林亚楠看来,健身教练不仅是一名陪练,也是学员的小皮鞭,督促他们完成训练;有时还是拉拉队,在学员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
【条件】
形象良好且善于沟通
解剖学营养学都要懂
林亚楠身高1.83米,身材匀称,身上没有一处多余的赘肉。私人教练除了要有良好的形象和对健身的热爱之外,还必须具备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一个专业的私人教练需要掌握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营养学以及运动心理学在内的十余门学科。
“学员接受训练前,我们都会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例如,对于有心脏病史的学员,要控制运动强度。学员若有糖尿病,就要提醒他们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林亚楠告诉记者,她也会在运动过程中随时观察学员的反应,及时沟通感受。
林亚楠说,哪些动作可以训练哪一块肌肉,也是健身教练必须了解的,一方面要能解答学员的疑惑,另一方面要懂得在运动中根据学员的承受力随时调整强度。例如同样是训练大腿后侧的肌肉,遇到脚踝稳定性不好的学员,她就会避开“踏箱-原地行进式抬腿”动作,而选择“直腿硬拉”。
私教是一种“半销售”行业,客户(学员)服务也是健身教练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之一。他们要能把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员信服。训练之余,也要多和学员沟通健身、饮食情况,进一步巩固与他们的关系。
【收入】
每小时收费数百元
旺季月入上万元
在福州,私教的收费一般是一小时200元至500元不等,教练的收入由“底薪+抽成”组成。
“私教的工资没有外界传言的那么高,但也不低,具体要看季节和所在城市的市场情况。上午来锻炼的人少,一般是下午和晚上带课,一天四五节,夏秋季节能月入万元,年底可能差一点。”林亚楠说,收入不错确实会吸引部分从业者,但很多私教坚持做下来都是因为自己热爱健身。
据业内人士介绍,福州私人教练从业者有1000多人,多数是22岁至28岁,其中有52.8%是像林亚楠这样体育专业毕业的,其余大多数是从健身爱好者发展而来的。
1990年出生的王志铭理工科专业毕业后从事化工工作,热衷于在健身房练肌肉。后来,他辞职去上海参加健身教练培训,转行成为一名私人教练。“我2012年在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私教,当时上海的市场已经很成熟,几乎每一两条街就有一家健身房。今年起,福州也慢慢有这种氛围了。”王志铭说,现在很多健身房专门开辟出私教区,私教市场正在走暖。
【观察】
私教市场前景看好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
福建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副站长廖元金看好私教的市场前景。廖元金介绍,福建省2010年开始做健身教练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六年来,全省已有2300多人参加鉴定,通过率约50%,仅有1200人通过鉴定并取得国家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且基本都是初级证书。“健身不像游泳、滑雪那样属于高危体育项目,现在也没有规定健身教练必须持有国家健身教练资格证。”廖元金说。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健身教练资格证一般有四类,按认可度由高到低排列是:国家健身教练职业资格证、私人教练专家证书与高级私人教练证书、亚体证书和健身培训机构内部颁发的健身教练资格证。
廖元金建议,由于私教人员良莠不齐,选择私教时先了解对方的资质和经验,不要被私教完美的身材所诱惑。最好先体验一次私教课程,观察教练上课的态度、风格是否符合期望。初学者最好不要选择一对三、一对六的小班课,因为学员超过两个时,教练可能无法顾及每个学员的状况,运动受伤多发。
项目经理,你真的“敏捷”了吗?
我们使用各种敏捷软件写feature,流转、跟踪任务,言必谈敏捷,然而我们是否真的走对了敏捷?
显而易见,敏捷是绝对的结果导向,去文档化,去流程化,高效沟通和合作是究极奥义。
去文档,敏捷管理者需要维护更为精细的需求池;去流程,口头沟通成为常态,对团队的耦合度要求更高。
1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敏捷的一些概念
Product Backlog:
backlog 即需求池。待办事项列表。
Backlog里面写什么:
1.待开发任务。
2.任务优先级。
敏捷需要维护一份详尽的需求列表。这份列表常常要求scrum持有人(一般是产品经理)对所有待开发事项有深入了解,并且能够把待开发事项分解成更为细致的任务。
story board:
在开发领域,故事版是任务流转的可视化窗口,一般有“待开发”“开发中”“待测试”“返工”“待发布”几个区块,所有任务由任务操作者负责流转至于下一个步骤,这样任何一个人项目成员都能看到任务的完成情况。
▲在开发中,故事板展现所有需求的工作流
burn down chart(燃尽图) :
一个sprint内,人/时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值。在这个时间框架充分安排开发任务,每天进行时间结算,绘制时间燃尽图。项目成员通过燃尽图获知时间进展,若项目燃尽所用时间与预期时间契合,则需求时间预估和安排合理,若不契合则需要在下一个sprint进行调整。
这些概念定义了敏捷各个环节的工作,这些流程和节点是敏捷开展的基础和保障。
2
离开敏捷工具
我们怎么敏?
一个误区:我们用了敏捷管理工具,就敏捷了
随着敏捷在行业内的不断融入,各种工具产品层出不穷。国外jira、redmine,Axosoft ,国内的leangoo、禅道,三大家则都有自研的工具,百度的icafe,阿里的aone,腾讯的tapd。
(▲数据来源:“中国开发者白皮书”)
我们在敏捷管理工具上建迭代,建需求,研发、测试等着收到需求流转的邮件之后开始干活...任务在测试和研发之间流转,bug提给研发,研发解决bug.....我们宣称:我们敏捷化了!
我们习惯于敏捷软件的便利,拉群解决一切,然而却丧失了敏捷的初衷,scrum的本意。
▲Jira的名字来自于哥斯拉
假设我们没有任何项目协同软件,敏捷怎么实施?
设定一个环境,现在没有任何协同工具可用,但是所有人都坐在一起。有人站起来说,既然这样,我们不如敏捷吧!
▲敏捷工具消失了
敏捷路径里必须有一个项目持有者,制定规划并把握项目走向。这位PM汪我看你骨骼惊奇,你就担负起这个责任吧。
另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SM。SM全称scrum master,中文称敏捷教练。一般说来,SM需要由对技术开发以及当前项目明晰的技术经理担任。
虽然缺少线上工具,但至少要准备一些简单材料:一卷双面胶+白纸或一沓便利贴;笔,一面平坦的墙或一块黑板。
如果还有电脑可用,excel或者word,甚至写字板都可以,没有电脑那就白纸好了,总之你得找个地方写下你的需求池(backlog)
需求池示例(任务名称、平台、详细描述、优先级按照P0-PX逐渐递减)
确定一个sprint周期的自然天。可以用月/旬/周等时间概念作为周期,我们选择一周(五个工作日)作为一个sprint周期。
按照优先级,从需求池中拉出你认为应该加入你们一穷二白的第一个sprint里面去的需求,别太贪心,大概觉得差不多一周左右的开发量就够了。拉上SM单独开一次小会。
▲当然不是让你俩傻站着,你俩要开会
你们一起通览需求,SM根据经验对需求先行分解一遍,比如某需求在开发层面需要分解为ABC三部分,这三部分就形成三个开发任务。
分解完成后,你得到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待开发列表。
正式开始一个sprint开始之前,产品、研发、测试需要一同开一次scrum会议,共同讨论本次sprint的功能点。
会上讨论什么:
1.需求讨论或技术讨论;
2.成员预估需求所需开发时间;
3.需求是否match人力时间,需求排入sprint;
4.交流一下感情。
▲每个任务的预估时间在最后由敏捷教练综合判定
scrum会后你的工作:
1.整理这个sprint内的需求列表;
2.整理每个需求的预期开发时间;
3.撰写故事版上的小纸条;
4.把小纸条贴到故事版上;
5.制作一个燃尽图。
一个改良版的小纸条,写明开发者、任务描述、预估时间和每日燃尽时间
故事版布局如下:
一个标准的故事版:最开始所有的小纸条都在“待开发”一栏
到此为止,你可以开始run起一个sprint。
以为这就完事了?天真。
接下来你必须来参加每日举行的项目短会。为了缩减会议时间,我们一般站着开——所以也叫“站会”,早上上班后或晚上下班前,抽出十到十五分钟时间,完成它。
▲每日站会
站会都有什么人参加:
1.你(项目持有者)
2.SM
3.其他scrum成员
站会干什么:
1.昨天大家分别做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或寻求解决方案;
2.昨天任务的完成状态,剩余多少时间,是否需要进行时间修正(增加时间或减少时间),把已完成的任务流转到下一环节(把纸条从一个item内撕下,贴到下一个item里去);
▲任务进行中,小纸条的示例
3.功能测试后是否有返工;
4.交流一下感情。
站会之后你的工作:
绘制燃尽图
▲sprint的任务时间随着sprint的进程逐渐减少
周而复始,完成了一个sprint后,你们开了第二次scrum会。这时议题多了一项:复盘上一个sprint。
任务未能燃尽;研发返工过多;测试需求淤积.....
针对问题讨论解决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下一个sprint的任务安排。
自此,我们在没有任何敏捷工具的帮助下,开始了敏捷的旅程。
3
敏捷不需要文档吗?
敏捷了一段时间之后,产品进入正轨,项目拿到拨款,公司拿到投资,你们要扩大团队规模,新入职的同事想了解下产品和技术细节,你告诉TA:
你要不翻下backlog看看?这个实现你要不看一下代码?这个字段我也不记得有没有了....你抓包看下?
新同事一脸懵逼,难道咱们没有文档吗?你自豪地指出:
“我们是敏捷团队。”
十几个人八九条枪的阶段之后,产品趋于稳定,团队逐步扩大。无论从内部协调还是外部沟通上对产品流程的正规化和文档化要求与日俱增。
从短期收益上看, 文档对于敏捷开发是非必须品,并且很有可能会拖慢进度。在一个sprint中,口头沟通显然效率更高,每个人都有精确到工时的任务,没人有等待文档更新的时间。强调文档就等于放弃灵活性。
从长期和宏观上看, 文档对于敏捷团队和敏捷的实施利大于弊——节省在一些常规问题上的沟通成本,同时降低错误的发生概率。对于一个将要长期实施敏捷的团队来讲,文档让后续的工作效率更高。
▲一个以讹传讹的过程
那么——谁来维护文档,怎么维护?
我们挑选其中一个重要的文档:产品文档
产品文档: PM虽然维护backlog、跟SM分解需求、开scrum会、写小纸条、开站会、画燃尽图、还有什么外部沟通啊......但你要认真把这个文档维护好。
▲对又是你
产品文档包括:
1.需求;
2.加入日期;
3.开发版本;
4.呈现和详细方案。
长久来看,文档是提高效率的一大利器
文档的时效性和灵活性远低于口头沟通,但却有它实在的好处。
1.空间上,文档传播范围更广。 规范化和常规化的内容形成文档可以大大减少沟通成本。尤其在多个系统协作的情况下,跨scrum、跨团队甚至跨部门的沟通时有发生,文档的重要性和便捷性不言而喻。
2.时间上,文档流传性更好。 团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人离开有人加入。更新换代中,新人快速了解系统,老兵传承研发理念;在更大的时间跨度上,文档的存在就是对产品历程的完整追溯,你将不用他人帮助就可以了解到产品的大部分面貌甚至全貌。
4
大项目怎么引入敏捷?
看起来敏捷方法特别适合产品常规迭代。有一种可能性是,你的产品需要插入一个巨无霸模块,与其说是模块倒不如说它几乎可以成为一个产品了。你想了想,这么大个项目怎么说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全情投入也得个一两个月。
还能走敏捷吗?
注意你的项目时间。有deadline的scrum是带着镣铐跳迪斯科,时间节点关乎sprint的大小。
大项目敏捷之前,先得不敏捷几步。
可能会发生一到多次需求讨论会。
团队必须不厌其烦地理解需求或修正产品经理“天真的幻想”,产品经理使用不断完善的原型同团队进行沟通。在最后这次评审邀请项目成员和所有协同团队,除了敲定的产品功能,技术上需要得到一些初步结论(比如“能不能做”)。
大项目敏捷中:
1.将deadline之前的时间分解为多个sprint。(deadline之前必须留出一定“出血时间”用以解决时间预估不足的任务、返工任务以及bug)
2.将所有需求分解成任务,开一次全局scrum会。预估时间之后,分散任务到各个sprint中。在时间较紧的情况下,sprint的容量就要相应增加。
▲一个需要加班的sprint
3.进入敏捷流程,常规scrum会、站会,燃尽图,故事版。未完成任务在scrum会上重新预估时间,滚入新sprint内,以此类推(按时完成sprint内的任务是目标。实在不行我们还有“出血时间”呢)
4.别忘了文档。
虽然被推崇备至,但敏捷并不是完美的开发方法。敏捷的最大的优势是灵活,而造成敏捷问题的根源也正是灵活。
5
文末再总结本文重点
1.敏捷是一种流程、方法、理念,甚至信仰。
2 用了敏捷管理软件不一定就是敏捷。敏捷的初衷是团队成员能够更加紧密地配合完成工作,线上的的流转如果削弱了这种配合性,反倒背离了敏捷的本意。实际上只要有白板纸张和笔,你的团队就能开始敏捷。
4.我们敏捷了,不是不要文档了。在外部交流多、世代跨度长的情况下,文档的必要性显而易见。长期的面对面沟通最终会导致低效,这也是敏捷缺陷的根源。
5.大项目开发中可以走敏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根据项目特点制定敏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