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那么多上班族,为何北京地铁一年亏损73亿?
看看马路上的公交线路上班族人也是不太多,地铁线上上班族两点一线没有人在这里闲逛。有些线路因为地处偏僻所以上座率不高,只有二号、五号、十号和一号线最繁忙!亏损严重应该查查他们的财产损失到哪里去了!
管理不善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北京公共交通长年处于亏损状态,每年政府需要补贴公交车约180亿元。试想,乘坐公交车10公里(含)以内2元,10公里以上每加1元可乘5公里。持学生卡乘车10公里付5角钱;持北京公交一卡通10公里付1元钱,即1角钱/公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包括非京籍)持老年人优待卡免费;军人、残疾人免费,公交亏损是很正常的。北京地铁(不包括机场线)调整具体为6公里(含)内3元;6公里至12公里(含)4元;12公里至22公里(含)5元,等等。乘坐地铁的优惠政策为:持交通一卡通乘坐地铁每月支出满100元以后价格给予8折优惠;满150元以后价格给予5折优惠,等等,基本上是10公里3元,3角/公里。从票价上看公交车和地铁亏损很正常。
如何评价人人网2000万美元被卖身?
记得我的人人网邮箱是雅虎的,感觉80后的青春是到曲终人散时了。
人人卖的太晚了,在2016年上市公司赛为智能公布的交易预案显示,拟作价10.85亿元收购开心网,如果那时候卖,肯定比现在这个并购价格高。 再往前2011年,人人网率在美上市,市值一度攀登至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70亿元)。
互联网行业那风水转起来非常快,对创始人来说火了之后快点卖了套现是明智的,ofo当时没卖,现在想卖都没法卖了。
本来就是流量的生意,流量如水,人心似水,那种财富数量级的成功很大程度是抓住风口的运气,一生能抓住一次变现就够了,这也是创业最吸引人的地方。
谢邀!人人网的“卖身”主要还是因为其在校大学生社交定位的局限性导致的。
人人网模仿的是海外的Facebook,主打高校在校学生之间的社交,同时也是基于熟人的一种社交方式。但的Facebook可以匿名注册,人人网必须要实名注册。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网站都要求实名了,但人人网那个时代愿意实名的网友还比较少,当时更加流行陌生人直接的社交。所以人人网的用户一直都以学生群体为主。
由于注册用户来源比较单一,人人网的用户基数一开始就没有达到Facebook那样的级别。而且Facebook的学生用户一般都是从高中阶段就开始接触这个网站,到大学毕业至少有六七年的使用时间,因此粘性很强,即使毕业之后也愿意继续使用。而国内高中生由于课业繁重,不大可能接触到人人网,所以通常人人网的用户只局限于大学阶段的三四年而已,一旦用户毕业了,使用人人网的时间就会大幅缩短。
同时人人网还遇到了两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个是微博、一个是微信朋友圈。人人网的用户从学校毕业之后,在校同学各奔东西,基本上不再联系。因此这一部分网友往往更加倾向于陌生人社交,微博就提供了更好的陌生人社交平台。
即使是同学之间的熟人社交,也有微信这个更好的工具可以使用。虽然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功能没有人人网那么丰富,但用户反而觉得简单的朋友圈更加好用。尤其是部分网友在学生时代留下了不少“黑历史”,如果继续使用人人网反而会心存顾虑,而微信朋友圈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也就是说,人人网的用户基础本来就不是那么牢靠,一旦用户毕业就会迅速流失。同时在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这两个方面,人人网也不是微博和微信的对手。所以最终“沦落”到以2000万美元卖身,已经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局了。
用微信打开人人网的小程序,登进去看了看,有回忆,也非常的惋惜。
不过,总体的感觉并没有那么的悲伤,反而有一丝丝的偏向正向的情绪出来。这或许是有些怀旧的乐观,也或许是适度的负向情绪所带来的有些喜欢。
从94亿美元的市值到2000万美元卖身,背后多少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寞。其实很多东西的本质并没有变化,比如人人和现在的社交软件和网站,有一些相同的东西,不同在与形式的变化,就像电影的情节总是那样,换的更多是人设。人人的落寞最终还是归咎于时代的变化,科技的转向,而这些改变催生出了更强大的对手。
现在去看人人网,更多体会到的是现在社交网络的进步,以及社交网络所依托的各种基础功能和服务的丰富,就像站在一个高点去看低点的感觉,多少有一些庆幸,能够生活在这个高速进步的时代。
不论人人网如何,其名字和故事已经被印在了互联网发展的过程当中,成为了曾经历史的见证。
事情总是要发展的,再过个十几年,不知道现在的社交软件情形如何,如果落寞,又是一通的惋惜,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交网络形式会更加美好。
人人卖掉了,卖给了一个特殊的买家。13年前,陈一舟的千橡(那时候还只有猫没有人)把Donews收购了;13年后,Donews反过来把陈一舟的人人收购了。这事,搁10年前,打死都想不到。过去你收我,今天我收你。生活,总是比剧本更TM的精彩。网易的周枫问:谁还记得「人人都上ChinaRen」吗?那是前一个人人公司了,那是周枫和王小川、许朝军们厮混的岁月了……最近,我迷上了互联网考古,唉,一脑子的古啊……
人人网这个网站从兴起到衰落,完全可以用“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来概括。
曾经的校内,后来叫人人。
巅峰时期曾经火遍全国高校,日活跃人数一度高达上千万,如果你经历过那段时间,你应该可以感受到,那会儿几乎班上每个同学都有一个人人网的账号。
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也几乎是第一时间就会在人人发布。
坐拥大批高质量用户的人人网,实在可以称得上是手握“一手好牌”。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应该也知道,运营策略摇摆不定,界面越改越反人类。
满屏的广告,原创内容越来越少。
于是渐渐日薄西山,如今终于再也撑不下去。
而且人人网最开始做起来也并非是自己的产品做得有多好多好,只不过是稍微有些远见,抄了Facebook那一套。
以至于后来有新员工满怀热忱地加入人人网后,在brain storm新产品功能的时候提了很多有创意的idea,结果老员工们第一反应并不是深入评估,而是说:“这个Facebook做了吗?”随后翻墙出去看看,说:“没做的我们为什么要做?”
缺乏创新文化和创新意识,还有运营方向上的失误,导致了人人网没落。
如何评价阿里巴巴54亿战略投资居然之家?
我们看到了阿里掠夺式地攻城略地,这是中国的趋势,或也将形成中国的优势。但我们也一定要看到,传统企业的无奈。
具体来说:
阿里与腾讯最为代表,线上巨头强盗式地对线下巨头的围剿,表面意思都打着数据化升级,拥抱高科技,拥抱大数据、人工智能,实则是传统线下巨头的无助与无奈,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太强大了,强大到垄断了线上流量,聚拢了超乎想象的资金,汇聚了绝大多数的高科技人才。
线上流量见顶已成事实,线下企业攻不进去;线下流量却是互联网企业需要蚕食的,且能渗透的。
从具体案例,从新零售来看。阿里入股苏宁云商,阿里与百盛集团战略合作,阿里与银泰商业、三江购物、高鑫零售相融相生;盒马鲜生,大润发皆在短时间化为势力范围等。
如今,战略入股50多亿元,居然之家为代表的家居生活类场景也全然敞开。
另一山头腾讯,2月初,海澜之家发布公告,称腾讯战略入股超20亿元;同一时间,步步高确立与腾讯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同是在2018年2月,腾讯领投万达商业,之前的势力范围包括:永辉超市(生鲜领域)、唯品会(线上电商平台)、家乐福(线下零售大型超市)。
这是一次酣畅林琳的战争,或者说是一次次掠夺式侵入。代表着资本的无情,代表着技术的无情。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美国互联网企业,如谷歌、苹果,facebook难有如腾讯、阿里的地位和势力?是因为美国线下商业同样都是高科技企业,都已建立好极其强悍的护城河。
这也说明国内线下企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还属于非常粗犷地,野蛮式成长,突然遭遇了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侵袭,没有任何抵挡能力。
今日看是合作共赢,战略入股,明天回头一看,可能就是完全被吞并了。
稍有长远策略的公司,如格力,在大势面前,也无可阻挡。
大的线下零售集团,还能被收购,被利用,中小型企业便只能直接倒闭了。对胜利者来说,是一次又一次的庆祝,对更多被隐大市的中小企业来说,却是血淋淋的被砍杀,被出局呀。
你们觉得呢,苦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