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上海小说原著?
战上海小说的原著是刘统创作的纪实文学
《战上海》是当代作家刘统创作的纪实文学,首次出版于2018年12月。
《战上海》全景式记录了共产党人解放上海的英勇历史,也记录了共产党人以强大的政治智慧与崇高的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安定上海、发展上海的历史。该书不仅包括了1949年上海战役,还将更多的笔触放在了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打击投机,稳定市场;清除匪特,保卫安全;改造旧社会,注入经济活力等种种举措。这样的写法,更能凸显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内涵。
作者:刘统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现了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国民党军从舟山群岛撤退的“大上海解放史”。
本书获得2018年度”中国好书“
为什么定海三总兵会被后人纪念呢?
定海三总兵分别指的是: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和处州总兵郑国鸿。
道光二十年,英国军队侵占定海,葛云飞在王锡朋、郑国鸿的帮助下,成功收复定海,并分兵把守。道光皇帝调裕谦为两江总督,进行布防,裕谦上任后,积极调集军备物资,增援定海一千八百兵力,调五十门大炮,万斤火药铁弹,增修炮台,筑起土城。
按理说,上至总督,下至官民,都已经做好了英军再次入侵的充分准备。
但道光皇帝却是反复无常,政令前后矛盾,一会儿增援,一会儿又节省开支裁员,一会儿让裕谦积极备战,一会儿又让他回江苏处理政务;裕谦的部下也出处被地方官员掣肘,无法充分的进行备战工作。
璞鼎查率领英军从厦门北上,葛云飞向裕谦去信求援,却被其文书拦下,因未收到贿赂,便假借裕谦之口拒绝了援助。
守住英军第一次进攻
得知求援遭拒,定海守军中有人劝葛云飞撤退,葛云飞慷慨对答:“大丈夫以身许国,只能竭力杀敌,哪能临阵逃走?”
于是他亲自布防城南半塘,命王锡朋守西山险道,命郑国鸿守西南沿海。
公元1841年9月26日,英军正式侵略定海,先是葛云飞部遇敌,英军炮舰向岸上频频射击,葛云飞指挥各营士兵开炮回应,打中敌人数艘军舰,激战持续到次日中午,英军无法近岸,只能退到清军射程以外的海面。
英军调集舰队绕道城西,炮轰晓峰领炮台,王锡朋指挥士兵做好埋伏,英军几百发炮弹未伤清军一人,英军不敢近前。
于此同时,英军部分舰队在西南竹山门登陆,郑国鸿亲率士兵抵抗登陆之敌,英军不敌,退回军舰逃窜。
首次交战,三位总兵都成功守住了自己的阵地。
弹尽粮绝,以身殉国
9月29日,英军再次进攻定海,并在军舰掩护下,在五奎山成功登陆,建起安放重炮的炮台,葛云飞亲自率军攻击,重创英军;但英军为解除葛云飞的威胁,用军舰炮轰土城;两线作战的葛云飞,虽击退军舰上的敌人,但五奎山的守军却未能彻底清除。
另一支英军进攻竹山门,在五奎山的炮弹掩护下,向郑国鸿所部发起进攻,郑国鸿沉着应对,再次将英国佬赶回海里。
就这样,三位总兵在后勤补给紧张的情况下,连续防守了五个昼夜,阻止了英军一次又一次进攻。他们向后方请求支援,但当时的浙江提督余步云贪生怕死,借口镇海也需兵力,拒不增援,还称葛云飞等人“小题大做”,并说定海若失,拿他们问罪。
10月1日,英军趁定海守军孤立无援,再次进攻,在五奎山炮台的掩护下,分两纵队,第一队攻晓峰岭,第二队攻定海险道。
王锡朋牺牲
王锡朋首先遇敌,弹药兵力不足,官兵上下抱着必死决心,奋力抵抗,前队阵亡,后队马上跟进,枪管炮管打得通红,就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斗持续到下午,登陆的英军越来越多,守军却越来越少,王锡朋身负重伤,用最后力气抡起大刀砍杀数个敌人,最后力竭阵亡。
残忍的英军为发泄兽欲,将王锡朋的皮剥了下来,尸体也被刺刀戳烂。
郑国鸿牺牲
英军攻下晓峰岭,未停下脚步,而是继续进攻竹山门郑国鸿守军,郑国鸿率军抵抗,身体多处受伤,仍不撤退,继续指挥官兵战斗,不幸,一枚炮弹击中阵地,郑国鸿为国殉难,竹山门失守。
葛云飞牺牲
英军第二纵队进攻关山炮台,葛云飞指挥守军奋力抵抗。
竹山门的失守,英军沿土城东进,使葛云飞收到了海中军舰、五奎山英军炮阵和东进部队的三面夹击。葛云飞沉着应对,认为东进之英军威胁最大,就命士兵将大炮向东运,可是大炮掉在泥泞的地上无法转动。英军趁机杀来,葛云飞带头冲向敌军,与敌人以死相拼,其身中一刀,然后雨点般的子弹打入他的身体,葛云飞仍不畏惧,继续抵抗,不料一颗子弹打入他的胸膛,他用尽全力支撑身体站立不动,靠在岩石上,壮烈牺牲。其部下二百余人,皆在与英军的白刃战中英勇殉国。
英军再次攻陷定海。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三位总兵的名字: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以及所有守卫定海牺牲的士兵们,他们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在孤军无援的形势下,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用生命保卫着祖国的疆土,表现了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大无畏精神,值得后人永远敬仰!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读者对此并不陌生。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有余,两年间中英有战有和。第二次定海之战便是其中之一,而且在此次战役中,涌现出英勇抗英的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和郑国鸿。那么,为什么定海三总兵会被后人纪念呢?
葛云飞,浙江绍兴人,1819年中武举,此后在军中服役并一步步升迁,1838年担任浙江定海镇总兵。总兵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员,属军队高级将领。王锡朋,顺天府宁河县人,1808年中武举,先后任兵部二等差官、守备、游击和参将,1838年任安徽寿春镇总兵。郑国鸿,湖南凤凰县人,因袭军功任职军旅,先后任参将、协副将,1840年升任浙江处州镇总兵。
(三忠祠)
1841年2月,英军撤离定海,三总兵即进驻于此地,并加强防御。定海在浙江舟山,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拥有突出的军事价值。占据定海,便可获得江浙的制海权。因此,在英军更换新的指挥官璞鼎查之后,英国政府的训令之一就是拿下定海。在这样的形势下,定海之战不可避免。在璞鼎查攻占厦门后,继续北上,终于兵临定海城下。
(三总兵雕塑)
第二次定海之战,英军大致四五千人,中国定海守军五千六百人。人数上清军稍占优势,但战力远逊于英军。葛云飞驻守土城,王锡朋防御晓峰岭,郑国鸿防备竹山。1841年9月26日到30日,5天的时间内,中英两军互有攻防,英方的主要目的是侦察定海周围的情况,以制定攻击计划;而中方每次遇到英方的侦察,则自认为英军是在大举进攻。因此一见到英军舰船,王锡朋、郑国鸿和葛云飞等清军总兵就立即命令开炮轰击,导致清军耗费枪炮弹药,士兵也疲惫不堪,战斗力自然而然下降。
(璞鼎查)
据学者考证,真正激烈的战争发生于10月1日。双方以炮战开始,然后英军一部在清军防备薄弱的地方登陆并向前进攻晓峰岭,王锡朋迎击英军,不久即战死。另一部英军也登陆上岸,向预定目标竹山攻击,郑国鸿战死。英军继续向前推进之土城,葛云飞迎战,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殁。最终,英军占领定海县城。是年,葛云飞52岁,王锡朋55岁,郑国鸿64岁。
三总兵在强大的英军面前,并没有胆怯后退,而是守土有责,英勇抵抗敌人。三总兵爱国主义精神可嘉,如今舟山定海建有三总兵的雕塑,供后人纪念。
参考文献: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2、王和平:《1841年定海保卫战》
3、张祖桐:《定海抗英斗争中的葛云飞》
4、李传斌:《郑国鸿抗英殉国》
5、伯钧、世博:《王锡朋与定海抗战》
回答者: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韩尚蒙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