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宿舍跳楼自杀学校应不应该赔偿?
不能简单根据”跳楼“这么一个现象来确定学校是否应该进行赔偿。 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学校提供住宿条件是一种服务性的福利。难道这个学生在外租住跳楼了,房东必须承担责任吗?显然是没有道理也没有法律依据的。因此必须调查学生跳楼的原因,根据原因确定学校是否存在着管理过失。只有存在过失的才能追究其责任。
义乌一高中学生留遗书欲跳楼,民警从18楼窗外秒救回,你怎么看?
正是因为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像义务的这位民警一样的人在,我们才能每天幸福安全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替这个民警点赞!
义乌的这个高中生,几乎被生活和学习的压力给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他在平时生活中又得不到父母太多的关心和交流沟通,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忍受。在加上一下子考试的失误,这压死骆驼最后的一根稻草的落下,让这个高中生的心理彻底崩溃。
我们在替民警点赞的同时,更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孩子为何总是想要轻生。首先,过于大的学习压力则是现在一直存在的客观事实。小学生的书包都已经快重得拎不起来了,更何况是高中生。“一考定终身”的想法,直接被不少人视为真理。在这样的生活强压下,难免会有孩子心理上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种时候,如果家庭还不能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帮助的话,只会加剧孩子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义务的这个孩子一样。各位父母真的应该好好思考一下,难道对于孩子的教育只需要给予物质上的充足就够了吗?
教育难,教师难,学生更难!面对当前复杂尴尬的教育局面,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应该考虑为师生们减负,让教师和学生放下沉重的教育负担和分数包袱,轻装上马,稳步前进。
教育的目的是要分数,但分数并不是唯一,千万别让教师与学生做了分数的奴隶。在分数面前,我们不知伤害了多少教师的自尊,毁灭了多少孩子的梦想?在教育方面,应重新走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要认清形势,掌握好方向,别再误入歧途了,德育才是最关键。
子女的学习成绩只能要求不能强求,不能给孩子太多的压力,成绩好差天赋有关,不一定读书成绩好就能出人头地,成绩差的人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了。只要孩子能健康成长就是父母的心愿和幸福,只要孩子健康成长他自有一番天地。
如何看待南昌一高中生从高楼层坠亡,事发前曾留“遗书”?
又是一个自杀!而且是年轻的小生命!这么多事例,已足够说明我们的教育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先做人,后成才。怎样做人?首先让他们懂得责任。活着并不是只为自己!有点压力,有点痛苦就不想活。只为自己而活。这种人无论是活,还是死,他的生命轻于鸿毛。为他人,为多数人而活,去死重于泰山!
花季少年,本应是绽放青春绚丽色彩的年龄,却只是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匆匆一瞥,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对这个悲剧背后的故事无从了解,仅仅从网上搜来的只言片语来看,可能孩子学习压力过大是主因。
截图上的几句聊天表明,孩子就读的高中在当地应该属于不错的学校,更令人惋惜的是,这个孩子平时性格比较阳光,很开朗,甚至初中时还是大家眼中的开心果,他自己也在遗书中这样写道:
“这会是一条定时说说,当你看到这条说说的时候,大概再也见不到我了,这是我为数不多不带滑稽的说说,我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不少欢笑,但无法给自己带来欢乐,我想离开这个世界,在我逝去之后,不要有人为我哭泣,希望你们能继续欢乐的走下去,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我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不少欢笑,却无法给自己带来欢乐”,看到这句我的眼角有点儿湿润了,多么善良多么有爱的孩子啊,怎么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这几个月来,已经看到了好几条类似的新闻,当前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增多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极为不成熟,这些孩子一方面急需越来越多的自我存在感,另一方面又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一旦遭受自认为难以承受的学习压力、生活压力或外界批评时,就会全盘否定自己或漠视自己的生命价值,试图通过自杀来抗争或逃避。
根据多地对中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我们看到——目前中学生比较普遍的对生命的主体意识缺失、归属感淡薄,当前的教育机制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的力度,在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多生命教育的盲区。
调查结果显示:不到两成的中学生表示接受过一点儿非正规的生命教育,还有不到两成的中学生表示对生命教育一无所知,另有近两成的孩子表示说不清何为生命教育。不仅是孩子,就连很多老师和学生家长,也缺乏对生命及生命教育的正确认识。可以这样说,整个社会、教育机构对生命教育的淡薄认识,已成为生命教育普及的最大障碍。
严峻的社会现实摆在了我们广大学生家长的面前,为了我们每个家庭的幸福,我们不能坐等,不能说等着教育部门及学校很快将生命教育这一块完善起来就OK了(当然这个问题是小、中、高乃至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各阶段教育中,理应早日推出一门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以贯穿孩子们的学业生涯终)。我们每个家长也肩负着一项重要的使命: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将生命教育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孩子的内心当中去。如果家长朋友感觉自己的认知也有欠缺,那就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提高。
毕竟,孩子离去这样的悲剧,无论放在哪个家庭中,都是不可承受的巨大伤痛,我们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防范意识,尽早对孩子做好生命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认识、珍惜生命,并进一步懂得敬畏、欣赏生命,才能减少这类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