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正式推出,这个平台是如何找回文物的?
相信大部分人对文物都不是太了解,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从《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两本文物盗窃题材的热门网络小说中才了解一些内容。当然现实中的文物盗窃罪犯是否如小说中的“摸金校尉”一般神乎其神,不得而知。我国文物保护制度的正式创立应该从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文物保护法》起算,目前为止,出台的各种文物保护法律、条例、指导意见等不下于数十部,已经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批,总数为4296处。今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刑法》也对盗掘、走私、倒卖、破坏、非法出售文物有着详细的刑事处罚规定。然而,从近二十多年文物保护形势看,国内盗墓犯罪活动依旧猖獗。从开封918文物盗窃大案到辽宁“11·26”特大文物案,盗墓已然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头号公敌”,在屡禁不止的盗墓破坏下,不计其数的稀珍墓葬难现真容。令人忧心的是,当今文物盗窃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国内外文物犯罪分子沆瀣一气,大肆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盗窃馆藏文物,无数珍贵文物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外。二是盗墓手段正在日益专业化,盗墓盗销日渐集团化、产业化和全球化。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的设立是文物保护的一个新举措,虽然其对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效果,很多人并不看好。不过平台的设立为广大群众了解文物、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多元化渠道,广大群众可以通过此平台详细了解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可在平台内举报文物犯罪活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相信随着人们文物知识和保护意思的增强,必将对文物保护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如何评价历史上发生在宋淳化年间的王小波起义?
宋朝建立后为了防止重蹈五代乱世的覆辙,在军政上制定各项政策使门阀士族和军阀势力受到打压遏制,避免割据势力复辟,在经济文化方面广泛吸收地主阶级文人士大夫参与国家治理,随着地主阶层的广泛崛起,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土地购买兼并的情况愈加严重。
而附属在土地上的农民佃户遭受到更为残酷的经济剥削,有宋一代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帝王将相的演义,宋词绘画的昌盛,而社会最底层的广大佃农处在最严重的被剥削地位。
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唯一在开国不久就暴发农民起义的朝代,而且两宋期间农民起义不断,这和宋代的国策有必然的联系,北宋淳化4年四川青城县(今都江堰附近)王小波李顺起义就具有代表性。
宋太宗时朝廷垄断了当地的茶叶,丝帛贸易,有财力的地主商人自然囤积居奇,操纵价格,这样四川的普通百姓日子不好过了。
本来就是茶叶贩子的王小波和李顺在官府禁止私卖茶叶后,由于断了活路,无奈之下铤而走险,发动了起义。积压的社会矛盾就似内部烈焰翻滚的火山,势必会惊天动地,王小波振臂一呼,平时被官府欺凌的平民,各地饱受地主剥削的农民纷纷呼应,一下子就招集了几万人马。
起义军打下青城,克彭山,将府库里的钱财赈济百姓,然后北上攻取江原,王小波在战斗中不幸中箭牺牲,李顺接替了首领位置。
起义军越聚越多,有了十几万之众,最终攻下四川中心城市成都。淳化5年,李顺建立大蜀政权,自立大蜀王,并继续出兵各处。
宋太宗这时才感到事态严重,派宦官王继恩(此人就是宋太祖斧声烛影后驾崩,没有听皇后把赵德芳找来,却把赵匡义引来的那个人)为剑南西川治安使,率兵镇压。
西蜀确实易守难攻,但反过来只要堵住豁口重要关隘,里面的兵马也不容易出来,更容易围剿。王继恩就采用这个办法,派精兵死守剑门关,李顺的义军也认识到攻取剑门的必要性,可是遭到了官军阻击,伤亡惨重而失败。
东面官军围堵巫峡的义军,同时王继恩纠集各路宋军人马,对四川形成合围的状态后,集中兵力攻打成都,成都最后在重兵之下被攻克,十几万义军遭到血洗。
起义开始时,起义军对付的都是四川地方武装,都知道宋代军事力量强干弱枝,其战斗力不强,而王继恩带来的是宋廷劲锐,并且太宗年代中央军队的战力还没有褪化干净。
王小波李顺的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后面还有方腊,钟相杨么,南宋以后民族矛盾首当其冲,虽然没有一些大的有影响的起义,但各地暴动还是层出不穷。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王小波、李顺起义是北宋之初,发生在四川,持续两年之久的一次大规模起义。根源是宋初由于南征北战,国力消耗较大,而四川原隶属于后蜀政权,因此对四川的统治较为残暴,最终激发民变。虽然起义最终失败,却打击了地主阶级,并对统治阶级形成了一定冲击,“博买务”等制度得以消失。
王小波、李顺起义经过
淳化四年(993年),原是茶农的王小波聚集失业茶农、破产农民等一百多人发动起义,提出了“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于是“旁户”纷纷参加。王小波起义后很快攻陷青城县,此后转战邛州、蜀州等地,兵力渐渐扩充至一万余人。
十二月,起义军对江原县发动进攻,与西川都巡检使张圮率领的宋军主力展开大战,王小波冲锋在前,被宋军冷箭命中前额,却仍然指挥血战,最终击败宋军,攻占江原,杀死张圮,而王小波也因伤势过重而死。
王小波死后,义军推选其妻弟李顺为领袖,又接连攻克蜀州、邛州、永康、双流、新津、温江、郫县、彭州、汉州等地,逐渐对成都形成合围之势。
淳化五年(994年),起义军开始猛攻成都,打败宋军,郭载逃走,卢斌退回梓州。十六日,攻克成都府,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队伍发展至数十万人。
眼见义军势大,宋太宗赵光义连忙派遣心腹宦官王继恩为四川诏安使,率精锐军队从剑门入川;同时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川;命张咏知成都府。面对围剿,义军攻占的各地城池先后失守。
五月六日,成都失陷,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四川义军基本被剿灭一空。大蜀将张余率残军沿长江而下,连克嘉州、戎州、泸州、渝州、涪州、忠州、万州、开州,一度发展到10万余人。至道二年(995年)二月,张余部遭遇大败,张余被俘后牺牲。五月,李顺余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败。
至此,持续两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彻底宣告失败。
起义的原因
宋初,在赵匡胤“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思想下,四川地区的后蜀政权于乾德四年(966年)被灭。可是四川虽然被纳入了北宋的统治,但北宋政权对四川百姓却区别对待,不仅在灭掉后蜀政权后曾经纵兵为祸,且统治极为残暴。
赵匡胤去世,赵光义即位之后,南征北战之下国力消耗极大。于是,官府不顾四川刚刚遭遇大旱,依然“赋敛急迫”,逼得广大农民失业,没有办法生存。同时,又设置“博买务”,垄断布帛贸易,贱价强行收购农民的布帛。后来,又把茶叶列入专卖,使茶农和茶贩全部面临失业和破产。
一系列的矛盾,最终导致从淳化二年(991年)开始,四川各地就相继爆发起义。而王小波、李顺起义也在之后爆发。
起义的影响
1、“旁户”逐渐消失。当年黄巢起义时,大批士族官僚入川避难,导致四川后来土地兼并极为严重,生产关系极为落后。很多普通百姓被逼为“旁户”,成为地主阶级残酷奴役的牺牲品。他们除了要向豪族地主交纳地租,还要承担官府的各种沉重的赋税徭役。起义之后,地主阶级被严重打击,此现象得到一定好转,“旁户”此后逐渐消失。
2、百姓生活得以好转。宋朝攻灭后蜀后,曾纵兵大肆掳掠,给四川百姓造成了极大灾难。之后又将后蜀府库中的金银财宝运往开封,并为此整掉大量民夫,足足花费十几年时间才结束。导致当地百姓负担极重,导致四川形成了人多地少,农民“协稼不足以给”的局面。而起义军实施“均贫富”,因此当地百姓一定程度的分得了一些“财帛”、“车马”、“屋宇”和“粮食”,多少改善了一些生活条件。
3、“博买务”被取消。北宋曾在四川设立“博买务”,垄断了布帛和茶叶交易,对百姓低价收购,却高价售卖,致使广大农民、茶农纷纷破产,生路断绝。起义之后,“博买务”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