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捆绑儿子浸水的父亲,有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
尽管没有看到相关资料,但个人分析认为:不管出于什么原由?我国刑法规定:任何人都没有剥夺他人人身健康权,生命权的权力!这位父亲残害儿子的手段奇特,可见这是一位非常变态的父亲!如果儿子溺水身亡,这位父亲涉嫌故意伤害致死罪!理应受到法律的惩处!如果儿子没有溺水身亡,这位父亲涉嫌虐待家庭成员,也违法!可根据情结和儿子的受伤程度对这位父亲给予法律惩处!
这个新闻我没看到,但是,他的父亲是一定会受的法律惩罚的。过去说,君让臣死臣不可不死,父让儿亡儿不能不亡。这留毒还在一些无知的家长中存留着,认为这生命是他给的,他有权力收回,过去的确是这样。解放后,没个生命都有他的独立行,任何人没有权力剥夺他人的生命,既便是亲生父母。所以这个父亲一定会受到惩罚。人都说虎毒不食子,一个能下得了手,并亲手害自己儿女的人,绝对不是善类,建议重判,当然,也要看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件事发生在2017年6月29日湖南安阳,在头条里还能搜到相关视频和新闻。事件中的13岁男孩绝对可以称之为熊孩子,甚至可称为祸害了。
有这么一个邻居或同村就够倒霉的了,要摊上这么个儿子,怕谁都受不了。父亲没伤害到孩子的身体,应该也就批评了事。
只是我很受震撼,孩子或成年人会因为生命受到威胁而变好吗?"你要不要改掉打人、打动物、捣蛋、盗窃的毛病?不改我就淹死你!说!改不改?"先保小命要紧,几乎人人都会说"改!我改!"但获得自由后呢?父亲在慢慢衰老,而他在慢慢强壮。什么优秀品质可通过受胁迫而获得?而前几天新闻里,那个拿手机充电线勒死儿子的母亲,初衷是否也只是威胁儿子?是否儿子硬气不屈而更愤怒、更使劲?
男孩为什么会染上抽烟?若是交友不慎抽烟上瘾,父母不给钱,是否只好偷?为什么会砸死别人的家畜?是好玩还是泄愤?为什么打母亲?是母亲从来都任由他打而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防范,还是父亲常打母亲?为什么一言不和就伤人?是常被鄙视还是暴躁易怒?这些细节都无从知晓。
但可以知道男孩父亲一定很粗暴,之前一定打过。只是打多了无效了,只好升级为水浸,否则一顿棍棒下去简单多了。这父亲应该还常爱训斥和翻旧帐。按说28日晚,该打也打了,打骂也骂了。却一大早又"口头教训",6点啊!可能男孩还没睡醒呢!谁愿睡梦中被训醒?谁不会气?更何况这么一个男孩!
在对事件的评论中,几乎一面倒地支持父亲。但人不可能一下子变坏,也不可能生来是坏胚子,除了他母亲或软弱或纵容,一定和他父亲也有关系。
只是这被暴力喂养的男孩,父母不作改变,又脱离不了成长环境,又已被贴上祸害的标签,很可能会越来越反社会,越来越堕入犯罪的深渊。
整件事情我还没有完整了解,但就从图片和您的简单描述,“捆绑儿子浸水”这几个字已经让我很生气了!何至于此?目的何在?让儿子知错还是让儿子认错?这样的方式太极端、太愚昧了。
且不说这位父亲会不会因为虐待儿童受到法律的惩罚,我相信惩罚他的会有两样:
第一,来自儿子的对抗。这种对抗不一定是显化的。这件事留在儿子的内心深处,一定会给儿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不可消解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让儿子跟父亲远离的。哪怕最后表面上看来两人有和解的可能,但伤害的弥留一样会在。
第二,父亲一生的悔恨。这位父亲现在可能不觉得,但当他老了,当他回首,他一定会有后悔的那一刻。这种悔恨,会像一只小虫子,不是剧痛,但日日撕咬。
当父亲的,得有父亲的样子。哪怕是以爱之名,也应该有方式有方法。暴力失控是无能的表现。
历史上北宋的汴京究竟有多繁华?
北宋的汴京又称汴梁,别称东京,是北宋的皇都所在地,也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既然是都城,肯定是人口众多,街区繁华,商业繁荣,当时的东京商贾云集,酒肆林立,店铺密布, 人流如织,一派盛世繁荣景象。
汴京的繁华程度史书曾有记载,也有很多的文人墨客以诗文形式多加描写赞誉,有两句诗这样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见当时汴京的繁华是超过杭州的。
诗文中的汴京比较抽象,人们只能从字里行间感悟它的繁荣,最直观的是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副画,画中的汴京千姿百态,有官员坐轿,有商贩吆喝,有富家子弟逛街。
《清明上河图》用细腻的笔调,传神的眼界,过人的画技勾勒出汴京的繁盛和社会百态,人物栩栩如生,细节精巧传神,让一个当时东方最大都市充满了人家烟火味和活力四射的城市韵味。
北宋末期的汴京如华胥之国似人间乐园,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楼宇林立,雕甍画栋,峻桷层榱,通衢阔敞,花光满路,游人如织,塘苑蜿蜒,柳锁虹桥,花索凤舸;酒楼茶坊,盈街充巷,香气氤氲,瓦肆百戏,箫鼓喧空,伎巧惊人,妓馆兴隆,春梦深深,此乐何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东京梦华录》记载,浓妆艳抹的高级妓女是五星级酒楼的靓丽招牌,“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入其门,一直主廊约百余步,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閤子,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檐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而这样的不论风雨寒暑、白昼黑夜,总是照常营业的五星级正店酒楼在京城有七十二家之多。
请问有没有前人整理记载历史上的盗墓?或者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比较著名的盗墓事件?
大家好,我是白水老哥。
我来说一个发生的比较早的、比较有名的、对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盗墓事件,“不准”盗墓。
“不准”盗墓,不是不准盗墓,而是“不准”盗墓。绕口令?不是。“不准”是个人名。
“不准盗墓”
“不准盗墓”发生在三国之后的西晋时期。在汲郡,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新乡市的卫辉,出了一个著名的盗墓贼,名字叫不准(fǒu biāo)。名字虽然叫不准,可他盗墓却是准得很,一下子就掘开了战国时期魏襄王的陵墓。
进了墓室以后,这个“不准”就点燃了火把,东翻西看,寻找金银珠宝这些值钱的物件。眼看火把就要烧尽了,不准就在地上随手一划拉,摸到了一把竹片,点着了继续照明,把墓室里贵重的东西洗劫一空。几天以后,附近的村民发现了被打开的古墓,便报告了官府。无论哪个朝代,盗掘王陵都是大罪。晋武帝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十分重视,就派人前去查看,结果只剩下了一堆没有烧完的竹简。
《竹书纪年》
经过专家对这几十车竹简的分类整理,最终得到了先秦古书十多种,一共75篇。这些古书,被人们统称为《汲冢书》或者《竹书》。其中最重要的是编年史十三篇,就是著名的《竹书纪年》。经过解读,《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的史官,所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比司马迁的《史记》要早二百多年。
为什么说这次盗墓事件影响深远呢?
原来,在汉代以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图书被毁事件。第一次是王子朝奔楚。东周时期,周王室内乱,王子朝叛乱兵败,把王室的史书和典籍全都带到了楚国,最后却不知所终。第二次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烧掉了全国除《秦记》以外的各国史书,以及诸子百家之言。同时,春秋战国,战火纷飞,国家兼并。大量的史书,在灭国、破城、放火、抢劫和逃难之中,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所以,这批竹简就显和弥足珍贵。
《竹书纪年》颠覆性的记录
《竹书纪年》一共十三篇,记载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被称为是“我国古代唯一流存的,未经秦火和汉儒篡改的编年体通史”,是“这一时期唯一完整的年表”。同时,《竹书纪年》中的一些记录,颠覆了《春秋》和《史记》这些一脉相传的正史。比如,关于商朝存续的时间,《竹书纪年》说是273年,而《史记》记录的是773年,两者相差了整整五百年。结果,经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证明《竹书纪年》的记录是正确的。关于商朝的贤臣伊尹,在正史里面,他是大大的贤臣,而《竹书纪年》声称,伊尹是篡位,最后被杀。上古帝王的禅让,也都是谎言,其实都是弑君篡位。
因此,打自《竹书纪年》面世以来,大多数的人就站在帝王和儒家的立场上,否定他的真实性,甚至把他列为伪书。直到今天,《竹书纪年》的价值才得到了人们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