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无锡一榜连中九位进士,皇帝怀疑是作弊,结果怎样了?
有科举考试,必有中榜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要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几乎不可能,但在乾隆年间,无锡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到底真是地杰人灵还是欺君瞒上?都还得“归功”于秦蕙田“透露”了考试题目。
那年主考官是秦蕙田,此人是清朝一代清官,亦是一位大孝子。当年秦蕙田的父亲秦道然在自己的好友府中做管事头领。
好景不长,好友被乾隆斥责为使用汉人,秦道然与好友双双被流放,后又不知何罪入狱。乾隆1736年,秦蕙田以一甲第三名进士,入朝为官。
多年科考实属不易,尤其是自己的父亲是一个犯人,要想入朝为官更是难上加难。但是好不容易获取的机会,秦蕙田还是义无反顾地为父亲陈述实情,不惜得罪皇帝。愿以放弃功名利禄,保年过80的父亲。
乾隆并非昏君,面对秦蕙田的陈词并未怪罪,不仅未收回他的官职,还释放了他的父亲。但就是这样一位淡泊名利的孝子为何会“泄题”呢?
那一年大考,所有要参与科考的人既兴奋又紧张,因为科考三年一次,录取的人数还非常少。考不过又是三年,所以每个人都捏着一把冷汗。
这次参加考试的还有秦蕙田的女婿,但秦蕙田向来铁面无私,秦蕙田的女婿也不敢过问。但秦蕙田女婿的同窗挚友哪肯放过一丝机会,便找到秦蕙田的女婿,希望他能去打探一点儿内部消息。
深知老丈人品德,秦蕙田的女婿一再推脱,但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他推脱不掉,只好硬着头皮去试探自己的老丈人。
秦蕙田的女婿一路不安,连夜上京去见岳父大人。一路上颠簸,内心一路不安,十几天之后,终于踏进了岳父府中。
刚见到岳父大人时,岳父大人在洗涑,他也着实不知如何开口。慢慢地揣测,先说自己是为了考取功名报效祖国而来。
秦蕙田一听自己的女婿也要为祖国效忠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后面一句:"诗是海,文是洋,叫我到哪里去寻找?岳父大人可否愿意透露一丁点儿消息呢?”
秦蕙田听罢,拍桌扔帕,恼羞成怒把女婿骂了一顿,但随之将脸盆的水泼出去,大声说:“看,天上鸟飞过。”便不再做声。
女婿见老丈人不再做声便不敢再过问,在府中吃完饭,休息了一日,就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碰了一鼻子灰的秦蕙田女婿既怨自己的同窗挚友又怨自己的老丈人,一肚子憋屈。回到无锡后,同窗挚友们又来问情况。
刚开始女婿因为生闷气,不理会他们。但是众人又你一言我一语,终于还是让他开了口。
秦蕙田的女婿将整个事情的经过都说予他们听,同窗挚友们个个目瞪口呆。“啊,我知道了,是鸢飞戾天,这是考试题目。”一位考生大声道。
众人不解,那位考生将秦蕙田泼水又说有鸟飞过的寓意一一道给他们听,众人欢喜,便回去准备去了。
数月过后,这一场盛大的科举考试如期而至,五湖四海的考生都聚于考场之中。会考题目一出,果然是《鸢飞戾天》,无锡考生胜券在握。结果出来时,就有了9名进士都属于无锡人。
这等奇怪之事自然引起乾隆的重视,便派遣钦差进行暗访。秦蕙田早有所准备,因为祸从口出自然要有个完美的收场。他早就书信给无锡县令让无锡百姓不论男女老少都要手发书册,并监督他们学习。
钦差大臣明察暗访,但在无锡的每一个角都看见有人在读书,朗朗的书声听着让人很悦耳,就连纳鞋的老妇女,骑在牛背上的儿童都手执一本书。
钦差大臣问了许多人,他们只是说闲时便看书,开动脑子。钦差大人又与一些人对了对子,得到的答案都很满意。就算是在无锡休息期间,黎明便传来朗诵声,心中甚是欢喜。
钦差大人回京后在乾隆面前大夸了无锡风气,乾隆重赏了无锡县令,还钦赐了"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的牌坊,竖立在无锡城里学前街上。
得到皇帝的认可后,九明进士自然按照科举制度的规定该赏的就赏,该当官的就当官,而无锡九进士的美名便扬天下了。
不知读者如何看待秦蕙田的做法,但我个人的观点是秦蕙田有意却不捅破,但有些考生确实很聪明,能够识破秦蕙田非常隐秘的提示,就说明他是有能力的。
况且就算给了你一个题让你有所准备,能力不足的人依旧写不出什么文采,所以说无锡考生还是大有人才在。
《无锡市志》第四卷有一段综述:
无锡县(自清雍正二年后包括金匮县)学子在京试中,文科共考中进士540名,其中李绅于唐元和元年(806)第一个考中进士。经殿试,中状元6名,宋代的蒋芾、蒋重珍,明代的孙继皋、清氏的邹忠倚、王云锦、顾皋。中榜眼2名,明代的华琪芳, 清代的华亦祥。中探花6名,明代的吴情、清代的秦弑、周宏、秦蕙田、秦勇均、邹奕孝。中传胪的3名,明代的高世泰、清代的邹象雍、邹一桂。中会元3名,清代的秦弑、顾玨、陶世凤。
乾隆年间,无锡一榜连中九进士,朝野震动。当年主考官据传即为《无锡市志》中所载的无锡人秦蕙田。民间传说中,秦蕙田的女婿当年应考,特去找丈人取经。秦大人说了句“看天上的鸟”,便不再理女婿。
女婿垂头丧气地回去了,把会岳丈的经过告知同窗,有那机灵的,悟出“鸢飞戾天”,后科考题目果是这个,于是中榜者甚多。
乾隆听闻无锡同榜中了这么多进士。特派钦差前去查访。无锡上下得知后,全县动员,人人诵读,形成了一派读书盛景。前来探访的钦差从灶边的妇女那里也得知了此地文风之盛,大为惊奇,将此盛景上报朝庭,无锡得到嘉奖,该次考试高中者都有效。
当然,传说归传说。无锡历来文风就盛。多名无锡士子同榜中进士事并不专指乾隆年间这一次。在明万历十七年乙丑科,无锡也有九人同榜录取为进士,他们分别是:叶茂才、周继昌、华士标、杨应文、陈幼学、高攀龙、何湛之、华国雄、堵维坦。所以称:"一榜九进士"。
由此可见,无锡的读书人确实很厉害,乾隆年间的“一榜九进士”并非孤例。而秦蕙田本人,是乾隆元年丙辰科探花,曾官至礼部侍郎,两任会试考官。他在乾隆七年,任会试同考官,乾隆25年(1760年),任会试主考官。这其中有没有考官照顾家乡人的成份?我认为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不说秦蕙田本人并无劣迹,就是有心照顾,也绝不会做此昭然若揭的事——历代对于科考舞弊抓得非常严。倒是无锡文风之盛,令人羡慕。
根据有人作答参考,现在当做一个历史文化故事来听吧。
相传乾隆年间,无锡市一榜连中九个进士,皇帝感到高兴又疑惑,高兴的是大清帝国人才丰富,疑惑的是有人作弊,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厉害?就派大臣前去考察核对。
大臣想了想,钻到乾隆老皇帝内心,他还是希望此事真实不虚,假如真的是假的,老皇帝生大气,发脾气搞得谁都不欢喜,而且害怕地方官员给惹毛了,一家老小都困难。
如此这般,大臣离京之时,就给无锡知府不强不弱发了一条微信:"莫非9个进士是瞎编的吗?本大臣奉旨前来核实。"无锡知府听到微信响动,一看大惊失色!赶紧安排全城布置学习。墙壁装修,各色展板,笔记本,摇头晃脑背诵,令全体市民保持状态,给钦差大臣一个好看。
大臣到无锡,只见整个无锡书声响彻云霄,真是窃喜阵阵。
随机抓一老乞丐问对:杭州无航大冬天
牧童听见抢着来作答:南京有喃小雨季
大臣对赶到迎接的知府相视大笑。
我大清了得呀😼😻😹
这件事情倒是也有,当时清朝举行科举考试,无锡确实有一回有九位进士,同时中举,所以朝廷方面觉得有点儿不正常,或者是感觉十分惊讶,所以派人到无锡地区进行考究,结果发现无锡地区所有人几乎人人抱着一本书卷在学习,即便是问旁边一小孩,也能够对答如流,所以朝廷方面也认可了,无锡这一回中九位进士,也并不是无地放矢。
当然这个东西自然就不缺少,好事者来给你进行编排,所以有人就说吴希这一回能够中九位进士,那是因为有人去向主考官去询问了题目,然后主考官无意之间泄露了题目,帮助无锡中了九位进士。
这个故事嘛,看看就好,大家也不用当真,为什么?因为这里面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这位主考官权利够大的,帮助国家进行考试的时候,竟然还能够有心情去见自己的亲戚,而且还这么大张旗鼓的搞了这么一堆事情,然后让其他人知道,那你这不是明摆着往自己身上抹嫌疑吗?
在参加高考的时候我们老师跟我们讲过一个事情,也就是参与出这些高考卷的老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它就会直接进一个地方,然后相当于是一种封闭式的环境,他无法与外界产生任何联系,他们就负责出考卷,在这其中任何一个人敢和外面进行联系,那这是什么罪名?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曾经在江苏地区高考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只不过就是当天晚上考试前一天拍了一下高考卷子的封面,就直接被公安机关给带走了。
在古代,科举可是一个人一生所有的希望所在,无数学子十年寒窗,就是为了一招能够重绑,你如果不能够保证公平,(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就连公平的样子都做不出来的话,那你以为那些学子能够放过你。
别说是这个人跑到他家里面,然后让主考官泄露考题了,就算是只进那个府门,估计也要会直接让皇帝摘掉这个主考官,也不会有后来无锡九个人成为进士。
这种说法更多的可以看做是一种其它未中榜的学子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所以编排出来的一个故事,无论从朝廷调查的力度,以及各方面的证据来看,哪有可能作弊呀!实在是如果不相信这个故事的人,可以去参加一下江苏地区的高考,让你们体验一下什么叫做地狱级别的难度!
聊聊现代高考吧!
现在我们的高考试卷分为全国一卷、全国二卷、全国三卷、半自主命题、自主命题。
从难度上来说,一卷比二卷难,二卷比三卷难,而,自主命题的地区则一般题目都朝着不简单去发展。
现在自主命题的地区是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江苏。
试卷不同,录取的分数线也不相同。
说到这个分数线,上个图片好了:
这个图片是不是很麻烦?
可以说,如何参加高考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专业的事,非常麻烦。
为什么要搞这么麻烦?
一套试卷全国学生一起考!岂不是既“公平”又“合理”?恰恰不是!
现代高考搞这么麻烦反而是为了“更公平”。
也是为了防止“无锡一榜连中九进士”这种事情发生。
为什么是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和江苏是独立命题?
为什么西藏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要用最容易的三卷试题高考?
为什么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要用最困难的一卷试卷高考?
也是为了防止“经济发达地区把高等教育机会全部抢完”。
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人读起书来得天独厚,比如西藏和上海以及江苏的教育资源是无法相比的。
把西藏的学生和上海江苏这种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去考试,对于西藏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
西藏学生中一定也有会读书的聪明孩子呀!可是家穷上不起辅导班,学校中师资水平也不好,这些聪明孩子再刻苦也一定考不过上海的刻苦聪明孩子呀!
怎么办呢?
那就把西藏的孩子单独放在一起考,选出一定比例的聪明者呗!让他们去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而,大清朝是没有这个“教育公平”的。
大清朝时期的无锡恰恰是经济发达地区, 太湖岸,长江边,鱼米之乡“小上海”大无锡也!
曾经是大明朝最成功的 “读书人朋党”东林党的大基地“东林书院” 就在无锡城中。
自那时候开始,“读书人的威风”在无锡真是耍够了。
在无锡,几百年的传统了,做一个读书人是很有面子和实际利益的好事情。
在明清两朝,任何一个无锡子弟,但凡有一点读书的基因,绝对不会被埋没的。
天下印书的书坊,卖科举试卷模拟题的书店一般的总店都是在无锡的,北京城中的大店也要在无锡这个三等小城设个分店的,没办法,读书人太多了。
所以说,无锡多出几个进士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很应该的事情,谁让大清朝的科举政策“地区不平衡”呢!让无锡人捡了便宜。
乾隆虽然很怀疑,但是也没有办法,人家都是寒窗苦读读出来的,是一笔一字考出来的。
无锡有一个“小娄巷”,一个街巷而已,明清两朝一共出了一个状元,十三个进士,十五个举人,乾隆也没有办法呀!难不成他们都是作弊吗?
小娄巷的状元是明万历年间的状元孙继皋 ,孙继皋的母亲却只是一个“绣包头巾”为生的女绣工,家穷的很。
但是,大明进士右都御史谈恺也是小娄巷人,非常愿意资助会读书的孩子,一次小孙继皋骑着谈恺家白栏杆玩耍,口中喊叫“状元骑白马”,谈恺见状激励孙继皋说:“你好好读书,只要真考的上状元,我把这个大宅子送给你。”后来宅子真送了出去。
就是现代,小娄巷也是读书风气浓厚,“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也是小娄巷人。
无锡钱氏一家,就出了9名院士,钱钟书,钱穆,钱学森,钱三强都是无锡人。
就这种读书氛围,这种“人才稠密度”,无锡人考试用作弊吗?
不用!
有民间故事说“无锡人进士秦蕙田”露题云云,胡说八道,民间臆猜而已。
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上,无论朝代再烂,在科考上胡搞八搞的朝代还是没有的,官僚阶级们利之所在,感情所及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皇帝们也不会允许。
乾隆如果查出了秦蕙田科考舞弊,绝对会杀人的,也会把这种事情正正经经的写在历史书上,不至于仅仅在民间流传这个故事。
并且这个民间故事在大清朝也不可能流传,编这个故事的人应该是民国人写“自媒体故事”骗稿费。
秦蕙田死后,乾隆赐谥号“文恭”,这是很高的政治待遇,天下读书人的向往。
如果当时真有这种民间传言,天下读书人会造反的,过去的读书人再坏,再没种,也不会甘心让一个“科考舞弊分子”死后得谥号“文恭”的。
再啰嗦几句:这个秦蕙田他的祖父,父亲,也都是进士,这个无锡人祖辈三代都是大清朝的进士,大清朝也没有怀疑他们秦家三代人。
为什么要怀疑呢?
从宋朝开始到大清朝,主要是明清两朝,无锡一共出了540名进士,状元6名,榜眼2名,探花6名,会元3名,举人1234名,另外还有武进士8名,武举人90名。
上面说过了,无锡只是一个三等小城。
偏偏进士就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