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吴锦泉——高节卓不群,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
2、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
3、郎平——雄心志四海,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
4、屠呦呦——春草鹿呦呦,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
5、阎肃——弦歌感人肠,琴弦上的放歌者。
6、徐立平——大国多良材,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7、莫振高——化作光明烛,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
8、官东——天下英雄气,奋不顾身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大学生。
9、买买提江·吾买尔——盛德表一乡,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
10、王宽——君子抱仁义,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
201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
1.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2.木拉提.西日甫江,大漠“猎鹰”。
3.科学先驱师昌绪。
4.5.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
6.朱晓辉:最孝女儿。
7.好心人“炎黄”张纪清。
8.麻风病医生肖卿福。
9.“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
10.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
遇到乞讨要钱的人,你会给他吗?
我会看人分情况而定,对百分之九十九的乞讨者,多少应该给,积德成善,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如今真正乞讨者,真的很难见到。国家政策是让全民奔小康,弱势群体,残困人员几乎全部纳入保障范围,最低生活保障,真正济困扶贫,一个都不能落下。
有的乞讨的确被逼无奈,对天灾人祸不幸中的事,中华传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人拾柴火焰高。
对那些假乞讨,真懒惰的人,不值得人们可怜,反而被人瞧不起。劳动最伟大,任何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创造价值养活自己,才是最光荣的、最可爱的。
图片来自网络
乞讨之人,若不是心智受限,身体残疾,生活所迫,绝不会走上沿街乞讨的路子!这其中偶尔也不乏欺骗人善良的投机之徒,但毕竟是少数!扶危济困是一种美德,记的儿子小时候,路遇乞讨之人,我常拿些零钱让他亲自送到乞讨者手中,目的是从小培养他悲天悯人之心,求他一心向善!况且这小小的善举,帮助了别人,愉悦了自己,也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先亮观点:“我不给”。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古代大灾的时候,有钱人开仓赈灾,在家门口施粥,这都是“救急”。当今社会国富民强,老百姓安居乐业,就业机会丰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乞讨,除了好吃懒做,没有第二个原因,这种人为什么要救他?即便在疫情后,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了,很多人失去的工作,为了复工复产,国家倡导“地摊经济”,这让我联想到了90年代初的“下岗潮”,但是,现在有不少有钱人恰恰是那一批“下岗工人”。所以,危机是“危难”和“机会”的和合,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也借此问题向在疫情中陷入困境的人们送去我们最真诚的祝福———“阳光总在风雨后,加油!”
不会的,因为本人在上世纪1991年七月,在鸡西开往牡丹江列车上。一位乞丐打扮的人,如泣如诉,用双手拄着拍子(农村苫草房专用)衣衫破旧,蓬头垢面。列车上多人为动容,多少不等的为其捐钱,送给食物。当列车到达牡丹江车站时,此人在别人帮助下,下车后解开腿上的绑缚,飞一般的跑去,边跑边喊:傻冒们,再见啦!整车箱欲下车的人,是何感觉可想而知……自那以后,如果不是本人直接了解情况,此等事再不会重有了。
星期天的早晨多么快乐!孩子们如候鸟般飞回来。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我嘛,就该去张罗一桌好菜。为此,早早地就奔向菜场,不一会就盆满钵满,兴冲冲往回赶。却在菜场的入口处,人流缓了下来——路边卧着一个老头,破衣绪巾,蓬头垢面。一条腿似乎断去了一截……路人们大多匆匆绕过,好像那个老头,并不存在,有几个迟疑了一下,摸摸口袋,还是慢慢地走了。我忽然觉得莫名的难受,俯下身,将菜贩找给我的几枚硬币,轻轻的放入他脏兮兮的小搪瓷盆里,缓缓地起身,缓缓地离去……
面对可能的骗局,我宁愿演一个没有见识的傻瓜,在剧中伸出援手。那样,我才能心安!因为,如果那不是骗局,我们的无动于衷,不就是罪恶的起源吗!不能学那些懦弱的孩子,竟没有坦然行善的勇气。我宁愿错援三千,也不能迟疑一下。
碰到上门乞讨的乞丐,我们常常能慷慨解囊,可为什么,经过卧倒路边的残疾,要匆匆绕过,或视若无睹?只因为众目睽睽吗?也许有一天,我们,或我们的亲友,也贫困潦倒、或受伤倒下,当我们肮脏的脸庞,几乎躺贴着地面,仰望着如织的同类,却没有急需的温暖回应!比天地还冰冷的人心。我不相信,转身,你就能过得从容!
为了谋一份工作,我们衣冠楚楚地去面试。为了讨一房娇妻,我们花样百出地去展示。有时候,还跑到教堂去划十字,有时,还教天真的稚子念雅诗…… 殊不知,那些卧倒在你脚边的老弱病残,也给你我做一次次面试!我们做或不什么,年幼的子女们都看在眼里!并且,不会破晓前就忘掉!
如何看懂《小偷家族》这样的电影?
是枝裕和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作品《小偷家族》在国内上映,这次,仍然是是枝裕和擅长的主题——家庭。自去年的《第三度嫌疑人》(首映时间为2017年)后,是枝裕和不再满足于描绘《步履不停》、《海街日记》等作品中的“小家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家庭的实质。
电影的灵感来自于一则社会新闻——日本一户家中的老人去世后,家人为了能够继续领取养老金而隐瞒了老人的死讯。是枝裕和从2016年就开始构思这部电影,他曾说这部电影是想给生活没有保障的底层人士一个发声的机会。
跟是枝裕和以往的家庭电影不一样,《小偷家族》里的家庭并没有法律承认的家庭关系,6个“被抛弃”的人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名义上的家——柴田家。这家人靠着老奶奶柴田初枝骗取的养老金养活,钱不够时便去外面偷东西补贴家用,也许在外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很不堪,这家人却一直相濡以沫。一个接着一个地“捡回家”,家庭扩充到6个成员,虽然成员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相处非常融洽。
突如其来的外力却使这个家庭分崩离析,警方以家庭关系不存在为理由给家庭中的“母亲”柴田信代遗弃尸体罪、诱拐儿童罪……柴田初枝以外的5个人被分开,个人也对之前的“家庭”生活产生了怀疑……在他们当中,“家”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
被审讯的柴田信代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小女儿由里的情况,警官却以信代不能怀孕为由说信代诱拐儿童,还问信代两个小孩是怎么称呼她的,被戳到痛处的信代眼泪在眼眶打转直至不停地擦拭眼泪,含蓄克制的母爱被她表现得淋漓尽致,无声胜有声。最后,信代的一句“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母亲了吗”让许多观众流泪。安藤樱的这段哭戏被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称为“教科书级别的演技”。
没有生下孩子就不是母亲了吗?和祥太、由里并没有血缘关系的信代却将两个小孩视如己出,救下被抓的祥太、被虐待的由里,甚至在家里已经快揭不开锅的时候为了由里放弃了自己在洗衣店的工作。比起祥太不知道在哪的父母、虐待由里的父母,信代才给了祥太和由里真正意义上的母爱。
一家之主柴田治是渴望成为父亲的,尽管自己的妻子信代无法生育。影片中柴田治多次让祥太喊自己“爸爸”,在祥太难以说出口后尽管有失落,却也理解祥太的选择。柴田治这个父亲的角色,不仅仅是养活了祥太,还在生理、异性这些方面对他进行了开导。柴田治也是渴望有一个家的,他让祥太认同由里这个妹妹,在家庭关系的缓和上出了力。
柴田初枝是柴田家的长者,养活一家人的资金来源也是她。除了骗取养老金,她还定期瞒着家人去家庭的另一个成员——亚纪的生父母家,也是他的前夫的儿女家骗钱养家。外力介入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后,亚纪却对一直对她好的初枝产生了怀疑,以为她是为了钱才收养她的。望着在海边玩耍的5个“家人”,初枝小声地说了句“谢谢你们”。柴田初枝珍视的亲情让她的晚年并不孤独。在她的眼中,家的本质不是由物质和法律连接起来社会单元,而是陪伴。
祥太这个在影片中并没有很鲜明的个性,但这个家庭的转折点却是因他而来。他的选择虽然导致原本不堪却温馨的家庭分散,柴田治却并没有怪他。由里因祥太的选择没有“误入歧途”却也再次回到谷底。但不管怎样,祥太的选择是出于作为长兄的责任感和他已经深深认可的兄妹情。
家庭是什么?是法律规定的小小的社会单元吗?还是生来就有的无法改变的关系?又或者是由物质串联起来的组织?是枝裕和这次告诉我们家庭的实质是爱,无关物质、法律甚至是生物关系。是枝裕和对家庭与社会的思辨在《小偷家族》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也没有什么衣食无忧,有的只是底层人群的努力生活、挣扎和生命力。
在这个看不见烟火的房间里,家真实地存在着。文/Dubli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