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监制,三位主演都是散打冠军,还有谁记得这部电影?
2001年《蜀山传》票房失利后,徐克并没有急于重新回到《黄飞鸿》、《笑傲江湖》的老路上去,而是借这个机会从零开始,谋求新的发展道路,探索武侠是否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在这期间,有部作品对于徐克特别重要,那便是2004年的《散打》。尽管本片的导演是麦子善,徐克只担任了监制和编剧,但影片所传达的主题,与《刀》(1995)是一脉相承的。
两部影片所探讨的,都是得失心很重的主角,如何摒弃杂念,最终走向成功。但不同的是,《散打》把虚构的武林与江湖放在了当代都市,并且有个非常具体的故事发生地——深圳,这样的故事设定,是徐克在“纪实武侠”风格上的初步尝试。不仅赋予了影片强烈的真实感,还增加了故事和人物的可信度。那么《散打》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影片《散打》讲述了曾经得到武术冠军的阿强(桑伟淋饰),害怕冠军头衔被夺走,最终只能在村子里教人练武。在村里的伤残女孩小虞(吕一饰)的鼓励下,他决定和虾仔(李铁饰)离开村子来到深圳。两人结识了女孩阿灵(倪景阳饰),却意外的和赵威(滕军饰)起了冲突,虾仔被打伤住院。为了赚取医药费,阿强在阿龙(赵子龙饰)的指导下重新练起散打……
尽管影片的故事情节简单,且全片时长只有92分钟,但片中阿强的人物弧光是非常完整的。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阿强这个人物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阿强害怕失败,却听了小虞的劝告去深圳看看,这说明他内心憧憬向往着过不同的生活。其次是他不愿意欠钱,为了赚取医药费,而急功近利的参加散打比赛,把比赛当成赚钱的工具,以失败告终。
最后,当他领悟到散打的真谛,选择再次比赛的他,不带任何目的,只是想着证明自己不惧怕失败,所以他才会打赢比赛。从把比赛当成赚钱的工具,到以证明自己为目的参加比赛。阿强前后态度的转变,反映了现实中人们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困惑,到底是选择急功近利,还是不带任何目的,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话题。
除了尊严感,与得失心对人的影响外,爱情也是本片主题的一部分。阿强能走出村子去外面看看,除了受到小虞的鼓励外,很大程度上是替她完成心愿,替她去外面看看,这是两个人的心心相惜。而阿强和阿灵的爱情,信奉的标准则是不给对方添麻烦,更近似于自由恋爱,所以才会有阿强打电话给护士才知道阿灵怀孕,但还是去比赛,以及两人在阿强老家重逢的结局。
本片三位主角的饰演者,桑伟淋、赵子龙、滕军在现实中都曾是散打冠军。尽管他们此前都没有任何表演经历,但徐克曾表示,这样的演员能让电影变得真实。一部电影的成功,并不直接取决于演员,而是看你的整体成片效果是否完美。演员选取的真实,增加了片中角色的可信度,可要把打戏拍得精彩,除了专业的演员,还需要符合本片气质的动作指导。
本片的动作指导是马中轩,曾多次获得团体冠军和单项冠军的他,是中国首批武英级运动员、中国武术七段,并曾担任多次“散打对抗赛”的总导演和总策划。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他,选择把本片的动作设计简单化,以简单真实的动作,来表现主角的内心的逐步转变。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被赵威打败后的阿强,在打沙包时双手颤抖,逃不掉失败的阴影。
但遗憾的是,本片的打斗风格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写实,如阿强和赵威在最后决战时,运用了大量的威亚,以及凌空、旋转等动作,这与影片所奠定的写实风格基调是相冲突的。
除了动作指导,把主角的心路历程完美呈现,还与剪辑密不可分。本片的剪辑师是麦子善和林安儿,两人都曾与徐克有过多次合作。对于本片而言,剪辑至关重要,甚至已经参与到了叙事中。如小虞的离世,影片是以简单的错位剪辑来呈现的,把小虞和阿强在村子里相处的细节,安插在阿强来到深圳后的情节中,这么做既能营造悬念感,又能辅助叙事。
本片的主题曲是《突然的自我》,这首由伍佰、徐克词曲,黄小琥演唱的歌曲,字里行间透着洒脱与淡淡的沧桑,很有徐克浪漫主义的感觉。歌曲中有细腻鲜明的女性视角,这与阿灵这个角色是非常契合的。阿灵舍不得离开阿强,但为了成全阿强,让他通过比赛证明自己,所以阿灵只能选择离开,歌曲把阿灵复杂纠结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意思的是,《突然的自我》最早由黄小琥演唱并未大火,直到2004年伍佰在“生命热力演唱会”上翻唱了这首歌曲,最终才使得这首歌曲家喻户晓。人生总是会充满各种意外,“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还会有很多。但只要放松心态,危机也能变成转机。就好像在创作本片时,徐克并未料到一年后的《七剑》会票房惨败,也不会料到几年后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会让他重回巅峰。
全国武术俱乐部联赛有感
在北京央视的节目录制基地参加了“全国武术俱乐部联赛”的新闻发布会及首场赛事解说。9日下午的新闻发布会,我应邀“客串”主持,向媒体记者们介绍赛事及俱乐部的情况,之后进行了称重仪式。之前,在网上和朋友圈看了一些关于赛事的资料,颇为感慨。在传统武术走向衰落甚至没落的今天,能够有一批有识之士致力于恢复和恢弘传统武术的“技击”,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十分有勇气的探索和尝试,让人敬佩。自民国以来,对传统武术的实战性的质疑甚至否定一直未曾停歇,到了当代,因为散打的出现这种质疑和否定达到了空前,似乎传统武术的技击只能归于“神话”,让传统武术的习练者和守望者望之兴叹,无可奈何。2007年开播的央视“武林大会”旨在展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武术”,以拳种的形式来展现传统武术的技击和招法,一开始让散打人士颇为不屑,认为散打的二线运动员都可以轻松取胜,在打法上也多是搂抱和摔法,偶尔能看到传统武术拳种技法的影子,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栏目是录播,收视率很高,我也写了一篇文章为“武林大会”叫好。后来到了09年,这种赛事改成了“中国武术职业联赛”,简称为WMA,在黄山搞了一个多月的“联赛”,央视体育频道聘请我担任赛事的解说嘉宾,我在黄山一口气呆了一个月,解说了19场赛事。虽然对当时所谓的“太极招法”不甚看好,也颇有意见,但自己毕竟只是“解说”,而非“专家”,遂选择了沉默。但在赛事解说上,却引经据典,利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传统武学知识对赛事及选手使用的招法还有战术进行了传统解读,有人认为是“开创了用传统武术术语解读现代格斗赛事的先河”,自己也颇为欣然。后来“武林大会”和WMA也陷入了沉寂和转型,和现代格斗已经“完美接轨”。今天,由阳明影视打造的全新传统武术赛事“全国武术俱乐部联赛”登场武林,其目的在于推进传统武术流派的现代化转型,让隐迹和没落于民间的传统武术在陷入生存危机之时能够通过一批社会贤达的“救赎”进入良性的发展轨迹,让年轻人开始关注和习练传统武术,能够通过这一赛事登上擂台,用传统武术去赢得属于自己的荣誉和财富。这样的赛事是属于体制之外的,是纯粹的商业性和社会性,而且在央视平台播出也限于“录播”,其灵活性和自由度显然比国内的搏击赛事要宽泛深入,也融入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首场比赛来看,选手们在技法上还是可圈可点的,规则上也进行用心的设定,服饰采用了汉服的形式进行改进。为了避免“武林大会”选手频繁下擂
的情况,赛事采用了“八角笼”,寓意为“八卦”,虽然有模仿西方赛事的痕迹,但毕竟是一种探索和开端。选手们来自六家俱乐部,有太极、八卦、心意、通臂和三皇炮捶、少林洪门,根据资料和技法来看,选手们是清一色的散打出身,属于“二线”,但在赛事的投入和招法的运用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对抗也比以往的散打比赛激烈,偶尔有一两个传统技法的“闪现”,让人眼前一亮。有一局刚一开始,白方的选手被对手用肘打的眉骨开裂,我以为白方会放弃比赛,但白方没有放弃,现场医生进行简单处理后再度迎战,一连串密集多变的拳法如狂风骤雨,愈战愈勇,最终赢得了比赛,现场血洒战袍,擂台上也是血迹斑斑。这种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恰恰是武术精神的展现,
让现场的观众爆发出阵阵掌声。赛事的解说由我和老朋友、国内UFC第一人张铁泉担任,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的搭档组合。作为武术人,还是要祝福联赛,毕竟是一种武术和社会的担当,应该为这样的勇气和情怀击节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