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教育2021级ATL企业大学班开学仪式
4月11日上午,东莞市华科教育发展研究院(简称东莞华科教育),在东莞松山湖知名企业ATL公司内部顺利举行2021级成教企业大学班开学典礼。东莞华科教育负责人薛新平,与全班新生共同参加了本次开学典礼仪式。典礼由薛新平老师主持。
开学典礼在庄严、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
首先,薛老师代表东莞华科教育向全班新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并为新生们介绍学校与班级概况。今年是东莞华科教育与该企业学历项目合作第八个年头,从2013年开始在企业内部已经每年连续开办成教班,目前在读学员近千人。这次2021级新生,继续沿袭往届的优秀学风与拼劲,取得了全班通过成人高考,通过率100%的佳绩。
薛老师代表学校感谢贵公司及HR领导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同时通过宣读学习须知,介绍学习平台与学习形式,勉励各位学员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积极学习,并督促各学员按时上课,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关心帮助同学,认真完成作业,衷心祝福学员圆满完成学业。
随后,全班学员共同选出各班委代表新生发言,“感谢公司对我们的关怀,感谢公司提供便利的学历机会,感谢东莞华科教育老师的悉心服务,我们将通过两年半的学习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开学典礼结束,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东莞华科教育安排为大家分发崭新的教材,并让新任各班委成员更好的为班级服务。此刻,2021级大学班在企业的学习生涯正式开启。
看到一个个求知若渴,对未来新生活充满期待的新生们,东莞华科教育老师们感到由衷欣慰。员工们如愿踏上学习征途,与公司携手共进,助力公司发展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这是企业与人才梯队的双赢。
企业扶持员工提升学历与技能,既是员工福利又能提升企业团队竞争力。在广东省《关于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意见》精神启示下,处于新工业时代的蓝领,正站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口之上,通过学习订制的专业课程提升自我,不但能够获得晋升提薪的机会,还能获得更长足的事业发展。
让我们共同期待新学涯,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关于东莞市华科教育发展研究院介绍
正式成立于2016年12月,经东莞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教育服务机构,由东莞市社会组织管理局监督、指导。研究院全方位搭建了学校、政府、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协助业内教育机构多方面开展理论教学与交流,塑造良好教育品牌与提升服务质量。
直属下设
研究院下设:广东在职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东莞华科教育培训基地(教育信息咨询部、教育培训部 ) 、教育政策分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其中东莞华科教育培训基地 包含教育信息咨询部、教育培训部两大部门,通过“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企业内训”“资格认证”等教育培训形式,在东莞和华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与输送应用型专业学历人才,协助政府机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提升团队建设、人才技能与职业竞争力。
学校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莞太路92号
坚决反对!湖北高校教授发起联署声明谴责“基因编辑婴儿”
11月26日,首例人类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当天,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被编辑,她们出生后即能抵抗艾滋病。
不过,“基因编辑婴儿”一事宣布后引来多方质疑,质疑的内容集中于该项研究涉及的伦理问题、必要性和安全性。
“基因编辑婴儿”话题持续发酵。11月26日下午,一则由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的联合声明在微博发出,声明直指当天公布的“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消息,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这122位科学家中,有5位来自湖北
来听听其中几位湖北高校教授的观点
华科教授张珞颖:
“基因编辑”是把“双刃剑”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珞颖在接受湖北广电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立场鲜明地坚决反对此项研究,是为了让世界科研共同体了解到,中国大多数科研人员还是希望做一些更负责的事情:
如果放开来做的话,很多国家都能做出来,这并不是技术上特别大的突破,对于被受到管制的国家会觉得,你们怎么会允许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很担心科研共同体会这样看,因为我们不觉得这个事情是负责的。
在谈到此项研究带来的风险时,张教授主要从生物学角度做出了具体阐释:
一旦这个技术放开,你能改一个基因,就能改其他基因,后果就不可控了,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可能会造成人类作为生物种族的多样性受到影响,改了的这个基因是可以遗传下去的,这会影响人类基因池。
此事继续引发舆论关注,而对于“基因编辑”这项技术本身而言,张珞颖表示这其实是把双刃剑,关键是要科学使用:
要在相关制度非常成熟时候,再去真正应用在人身上。如果现在用,有可能造成一些危害大于实际获益的情况,效果还可能很深远。所以未来可以用来治疗重大疾病,但目前技术不太成熟的条件,以及对很多基因功能不够了解情况下把某个基因去改了,我觉得很不成熟。
华科教授韩芸耘:
贺建奎做了一件
“大家都有底线不去做的事”
昨晚,国家卫健委对“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作出回应: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韩芸耘认为,此次事件中的主角贺建奎,只是做了一件“大家都有底线不去做的事”。
在这个事件中,贺建奎修改了人类受精卵当中的CCR5基因,试图让出生后的孩子天生对艾滋病免疫。“可这根本没有必要”:
这个小孩父亲是带菌者,但病毒含量并不高,母亲是健康人是不带HIV的,如果他们是正常用人工授精的方式生孩子的话,操作没有失误的话,孩子出生是不会有HIV的,(未来)这个小孩得HIV的可能性和正常小孩是一样的。
另外,韩芸耘教授补充说,目前新闻中所呈现出的伦理审查报告,“简单得简直不合常理”:
用来治疗这么重大遗传缺陷的,是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查的。我看到的那个伦理申请表简单得简直不合理,上面的内容也不符合规范,正常的伦理委员会是不会批准这样的东西的。
韩芸耘介绍,其实这个实验的门槛非常低,早在1996年基因修改技术就已实现,当时是适用于世界第一个成功克隆的人工动物“多利羊”。 此次事件的主角贺建奎只是做了一件“大家都有底线不去做的事情”:
做胚胎的基因修改,基本上从做'多利'那个时代就可以做了,他只用了一个效率更高的基因修改工具,这个工具CRISPR-Cas9是最近10来年有的。他就是做了一个大家都可以做,但是大家都有底线不去做的事情。
这么多年来,学界仅仅在胚胎中做实验,并没有让其长大甚至诞生。韩芸耘教授坦言,关键在于考虑到其“脱靶的不确定性”,即对基因改变的后果无法预期:
这个方法会编辑、改变这条基因以外的基因,但是它会改变哪条基因,改变多少是个概率问题,不知道会改到哪里、改变多少。它改的CCR5的基因会传给子代,跟正常的基因混在一起,不太能够分割出来。那么有可能没有什么后果,但也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后果。
湖大教授舒红跃:
更应担心资本过度介入技术
造成的负面影响
除了对科学和技术上的质疑,更多人可能更担心这项技术对于人伦常理上的冲击,对此,湖北之声特别评论员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舒红跃认为,相对于人伦常理,我们更应该担心资本过度介入技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现代技术下进行基因编辑的特点是什么呢?非自然的力度前所未有,它的好处也好、坏处也好,都是极大化的。这个技术有两个方面我们值得注意:一是技术进步的速度非常快,以前在农业社会,好的技术我们能够控制它的发展,那么现代技术,我们没办法控制它的发展;第二是这样的技术不可预见性的程度太大了,风险非常非常大,所以对于这样的技术,不能缺乏监管。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在技术为什么能够得到很大的发展?因为资本的介入,所以与其担心技术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不如担心资本的过度地介入技术。我们能否接受基因编辑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承担它的坏处?很明显我们人类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所以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这一步。
此外,湖北高校教授还发起联署声明
坚决反对!愤怒谴责!
目前已有140人发声
11月26日,科学网发布一份《生物信息学者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联署声明》,据最新数据,140位海内外科学家、学者联合声明反对基因编辑用于人体。
声明中表示,作为生物信息学者,他们对安全性未经充分检验的基因技术贸然用于人体,表示震惊、愤怒、谴责!
图/薛宇博客
这份联署声明的发起人之一是华中科技大学生物信息学教授薛宇。他表示,昨天一听到“基因编辑婴儿”信息,他非常震惊,和周围的同事、朋友一样,大家非常非常担心。
本来自己只是和朋友发声明表达自己的态度,但发出来后,不少学者、朋友的朋友纷纷要求加入联名反对,大家完全没法接受基因编辑用于人体。
为什么反对基因编辑用于人体?
他介绍了以下几点理由:
一是,目前基因编辑这一技术尚不成熟,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性。比如编辑基因,你想改变的是这个基因,但实际你可能还改变了其他的基因或别的东西,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基因编辑领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一向基因编辑领域对这个应用到临床上,是非常非常谨慎的。
二是,一般一项技术经过完全认证为安全、有效后,能不能用于人体,还需要伦理通过。此次“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并不是将技术应用于人体,而且拿人做实验。这是违反伦理的。
他说,安全性和有效性没得到充分检验之前,不能用于人体,这是科学家的底线。“基因编辑婴儿”确实是突破底线了,大家完全没法接受。
截至今天中午,加入联合声明的学者已经增加到138人。
薛教授说,如果我们学者、科学家对这一事情不说话、不发声,会影响公众,让大家觉得这是一件可以做的事、大家认可的事。所以我们要发声明就是要向公众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我们坚决反对!
贺建奎团队回应“基因编辑婴儿”:
将于本周三公开数据
据新京报报道,昨晚(26日)23时30分左右,贺建奎团队负责媒体事宜的工作人员陈远林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贺建奎将于本周三在香港会议上公开该项目数据。
据悉,贺建奎于近日前往香港参与一学术会议。昨日下午,贺建奎邮箱自动回复给新京报记者的邮件中提到“11月26日-29日,我将前往香港参加第26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大会,由于互联网的限制,我将无法及时回复你的信息。”
虽然事件本身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
但很多网友对基因编辑的原理或许并不熟悉
基因编辑抵抗艾滋病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为什么伦理问题如此受到关注?
在遥远的未来
基因编辑能为人类的生活作出贡献吗?
看完下面这张图,你就了解了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发表你们的观点
END
来源 | 湖北之声
主编 | 谢莎 邱方蕾
(责任编辑 柴之琪 刘安琪 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