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不用阉就可进皇宫,既有官职又有俸禄,为何没人愿意当?
受很多影视剧的影响,实际上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当太医的人少,是因为严格,而并不是没人愿意去当太医。
通常在影视剧里,我们可能会看到某个妃子就快不行了,然后皇帝抱着爱妃,急得不行,大喊“传御医”,然后就立马就跑来一个太医,用丝帕覆腕,一搭脉,然后跪在地上就磕头,臣死罪。皇帝气的不行,饭桶一个,拖出去。立马又招来一堆太医进行会诊。一通各种祖传秘方、人参、鹿茸等名贵药材,用下去,根本没有半点疗效,都喊死罪。皇帝气的不行,一群饭桶,推出去全杀了。就在这时,某个小太监介绍个民间游医进来,“悬丝诊脉”之后,用了五毛钱特效药,病情立马好转。皇帝一高兴,赏赐黄马褂。
因此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医不用阉就可进皇宫,既有官职又有俸禄,但是随时可能掉脑袋,所以没人愿意当。古代的太医们要是知道影视剧这么编排自己不知道会不会跳起来。
在古代太医不单单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荣誉。因此对于太医的选拔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通常是数代或数十代的医学世家、某一医学流派的主要集大成者,才有资格进入太医院,进行医学的研学,然后为宫廷服务。比如明朝时太仓的娄东医派就出过9个太医,其中祖孙、父子相承的就有6人。
而且太医院的执业太医和我们现在医院的“专科医生”是类似的,每个太医必然会精于某一科,比如娄东医派出去的太医就精于疡科和儿科,通常都会有家里数代人不断验证研发的祖传秘方。所以通常给老百姓的医病的医生,大都是全科大夫,需要研究很多方子治疗不同的病症,可谓民间医生“百方治一病”。而太医则更偏向于专科研究,通常是一个祖传秘方打天下,也就是“一方治百病”。
从宫廷里的人患病到接诊,实际上也会进行一个“导医挂号”的过程,而且整个诊病的流程相当严格,近乎苛刻。
比如在明朝,一个太医进宫“出诊”前,宫里会派宫中的当值太监和宫中老妇来太医院(局)来请太医。太医院的院吏要初步询问病情,并翻看此前此人的病例记录。如无特别指定,会安排该病人的“保健医生”和“专科医生”进行病情的初步分析和探讨。“专科医生”在熟悉病人的身体情况之后,跟随内官监太监、守宫门太监、御药局太监各1名,连同当值太监3名、宫中老妇2名,共8个人相陪。最后出诊结果出来后,太医写下药方交由太医院,多方再商讨后确认无毒副作用之后,再交由专人到御药局拿药抓药,最后药渣也要保留。整个资料期间,专职太医要定时来查询身体状况,整个过程一直持续到病好。由太医局宣布此次治疗结束,并把此案例专门写成一个报告留在太医院留档。
大家看了这个流程之后,才发现原来古代太医院的治病流程这么严谨啊,不比现代医院的流程差在哪里。
流程的严格,实际上才是太医们人身安全的保证。
从娱乐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各种不严谨,甚至太医给皇帝带绿帽子,然后被皇帝一怒之下阉割了的都可能发生。但在真实的历史上,看下这个“出诊”流程,是几乎不可能了。
入宫诊病流程虽然严格,但是所有治病的流程和结果都是在多人的监督之下完成的,而且有相对应的档案留档。这也就可以正本清源,皇帝也不会因为太医没看好病就可以胡乱杀人了。
文/炒米视角
在我们的印象里,宫里除了皇帝之外,是不允许出现男人的,若是有男人也是被阉割掉的男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太监。
可是,就有这么一类了,他们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太监,但是,可以自由的出入皇宫之内,这些人就是太医。
当然了太医进入皇宫,也都是有太监陪同的。而且太医在皇宫里的整个过程,什么时间,干了什么事情,都是会被太监记录的清清楚楚的。
也就是说太医在皇宫里,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太监的监视下完成的。
那么,正如题目里所说的,太医既然不用阉割,既有官职,也有俸禄,为何还没有人愿意当呢?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伴君如伴虎了。
我们都知道皇帝是很任性的人,他身边的人一不下心就会丢掉性命,太医就存在着这种风险。
医术高明的医生,他们即使不愿意当太医,也是因为惧怕皇帝的权利。
比如说,若是给皇亲国戚看病的时候,没有看好。让皇帝不高兴了,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很有可能把太医给处死,严重的会被灭族。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是没有人愿意当太医了。
能够当太医的人,医术本就很高明,他们在自己家里给人看看病,既能获得一些钱财,过得还很逍遥自在。
对比于那种伺候皇帝的太医,还是干个体户比较舒服。
当然了上面我们说过的仅仅是一种情况,一类暴君。
事实上大部分皇帝都是好皇帝的,他们能够体谅太医的难处,很大情况之下,他们也是不会为难太医的。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大家都知道他就是一个爱杀人得人,尤其是开国功臣,他杀了很多。
但是,对于医生他还是很好的。
在刘邦晚年的时候,他就生病卧床不起了。
在这期间他也没有让医生给他看病。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已经了,即使让医生看也没有用了。
所以,他不但没有怪罪医生,反倒是给了医生一些奖赏。
所以说大部分医生,还是愿意去皇宫里当太医的,就看你的医术怎么样了。
大部分人,是因为自己的医术不怎么高明,而达不到入宫的标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要进宫,也不可能进得去。
所以说只要医术高明者,想不想进攻,就看自己的喜好了。
古代的医生想当太医,是要考试的,而且考试还不止一场。即便是考上了太医,隔一段时间还要复试,杜绝滥竽充数之人。
就拿宋朝来说,宋朝的太医就有一套复杂的选拔制度,就跟考进士一样。考中之后,每年都还要复试,考“方脉科”、“疡科”、“针科”。考试标准为“十全为上,十失一为中,十失二为下。”优者晋升,逊者降等,不及格者辞退。
也就是说,考满分才算优,考90分都只能算及格,考80分就是不及格。
后来明清两朝的太医更进一步,宫里养了很多太医,多到要分科目,皇帝妃嫔得病,具体病症具体医治,派专科去诊治。
比如皇帝的嗓子疼,就派精通“咽喉科”的太医去诊治;
比如妃嫔伤风感冒,就派精通“伤寒科”的太医去诊治;
比如王公大臣牙疼,就派精通“口齿科”的太医去诊治;
像电视剧里面那种无论皇帝得什么病,都是同一个太医去诊治的情节,这在明清时期是不存在的情况。
所以,“没人愿意当太医”这个说法,这完全就是想当然。事实上,太医这个职业在很多古代医生的眼里,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怎么可能会不愿意当呢?
不过,太医在古代确实不是什么好差事。
因为医生这个行业在古代属于“工”,也就是“士农工商”四等职业的第三等。社会地位非常低,士大夫阶层耻于与医生为伍。
太医虽然也是官,但级别并不高。唐朝的太医最高是从七品。清代稍微强一点点,太医院的最高官职是正五品。但这只是太医院掌院的品级,院判(副院长)才正六品,比院长整整低了一级。再往下的御医级别就更低了,只是区区七品。
可能你会觉得七品不低了,堂堂县太爷也是七品官。但相比于要服侍的皇帝、妃嫔、王公大臣们来说,太医的级别确实不高。其实他们在皇帝和后宫娘娘们的眼里,比宫里的太监也强不到哪去。
并且,太医这个职务也很受气。明清两代皇帝没事就发上谕斥责太医无能,搞得太医平时很没有面子,活的小心翼翼。
不过,皇帝虽然经常斥责太医,但也不至于随随便便就下旨砍太医的脑袋。比如同治皇帝病死后,当时负责给同治帝看病的李德立就没有砍头,而是革职留任,带罪当差。后来光绪皇帝病死时,负责给光绪看病的太医也是这个处理情况。(民间传说只要皇帝死了,所有太医都要咔嚓,这只是谣传)
这里插一句,很多人受电视剧影响,如《甄嬛传》之类的,认为太医都是帅哥,就以为太医能在后宫跟妃嫔有一腿,给皇帝戴绿帽子。其实这完全就是想多了。因为古代的医生跟现在一样,也是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的人才是名医。作为给皇帝治病的人,太医基本上都是老大爷。哪位娘娘会非主流的跟老大爷来一腿?
换句话说,你去医院看病,你是愿意找年纪大的主任医师看病,还是愿意找看着帅,但貌似没什么经验的年轻医生?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除了读书人,其它都是贱民,要低人一等。医生在古代属于工,地位比农还低,跟打铁的铁匠一个级别。太医的地位虽然比普通医生高,跻身官员之列,但也是受歧视的一类人。不过尽管如此,太医依然是很多古代医生非常向往的职业。毕竟能考上太医,就表明医术得到了承认。
比如,北京同仁堂的创始人乐显扬早年就在清宫太医院当过差。他还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管出纳文书的正八品吏目。
但他在太医院当吏目期间,收集了大量的宫廷秘方、民间验方、祖传秘方以及古方,学到了很多医术知识,这才在后来辞官,在北京大栅栏创立了同仁堂。